《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3 10:08:39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编者按:大胆的构想,高超的教艺,从容的教学是每一个老师都渴盼拥有的独特气质。亲爱的老师们,怎样才能不断实现改变与超越,在教学之路上愈走愈坦荡,愈走愈精彩呢?就让我们跟随善思者的脚步前行吧!

一、了解背景

三个要点:

1、 时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2、 作者姓名与身份: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青年作家。

3、 写作时间:“九一八”十周年。

——可以老师讲解,可以学生介绍。

——此处设计:让学生根据此两点内容评述作者: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怎么一个人?

二、感知文情

1、听朗读录音,学生跟随默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此处设计:提问——你听到了作者心中怎样的声音?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协助:范读关键语句)

2、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片断(关键句子),互相评价,并任选角度说明为什么选这样的文字来朗读。

3、老师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提示朗读要领。

三、分析课文

1、板书课题、讲解:土地的誓言

教师提问引导:

(1)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提到“土地”的?找出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里的“土地”指什么?(“广大的关东原野——故乡”)

(2)作者在这“土地”上有哪些行为?从这些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故乡)怎样的情感?读一读;找到具体的语句(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再想一想。

2、老师分析讲解作者这些行为表达的情感与当时时代背景的关系。

再提本文“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讲解:作者热爱“土地”,热爱故乡,是因为“土地”被敌寇侵占,家乡的人遭受苦痛,期盼“土地”焕发生机,人民重获自由。(关键语句:“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此处设计:可以播放有关“九一八”的歌曲,让学生想像、口述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

3、教师讲解课文第二部分。

提问引导一:在上文作者说“土地”是“广大的关东原野”,是“故乡”,文章第二段作者又说“土地”是什么?让学生读出句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老师板书:

关东原野——故乡

我的母亲——祖国

提问引导二:第二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土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对家乡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满怀必胜的信念,引导出对“誓言”的讲解。

提问引导一:“誓言”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后,追问:本文中作者没有提到“誓言”一词,那什么是作者的“誓言”呢?(关键词:热爱、保卫、战斗)这里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上讲解中所了解的“土地”的意义和作者对“土地”的情感来理解“誓言”的含义。

提问引导二:作者为什么说是“土地的誓言”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老师讲解:为土地(家乡、祖国)发出的誓言;家乡人民以及国人的“誓言”。

——此处设计:教师要把用“土地”一词把“我”——“家乡”——“祖国”三者联系起来讲解,让学生理解“誓言”即是一种“热爱家乡,保卫国家,勇敢战斗”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土地的誓言”,即是作者与全国人民共同发的“誓言”。

板书:

关东原野——故乡

我的母亲——祖国

热爱家乡

誓言——志愿、决心 保卫国家

勇敢战斗

四、总结写法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呼告。讲解作用:增加语言的气势、突出情感。

五、拓展

提问:我们的“誓言”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有感情的说出自己的“誓言”(志愿、决心)。

拓展阅读

1、《芙蓉楼送辛渐》精选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师进行辅导,鼓励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生看图,听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读(出示朗读记号),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2、牛和鹅

材分析:

《牛和鹅》一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章故事性强,语生动、童趣十足,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致的描写、人物语、动作、神态的生动刻画,都有利于激发生的习欲望。最后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体会到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寓意深刻的哲理。

认知目标: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课蕴含的道理,认识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

能力目标:会概括课主要内容,抓住有关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重点、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朗读感悟课,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目标:重点、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让生明白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一个道理。

陈述:一、开篇明意,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课题,并做好课件播放的准备,课始我们通过“上堂课初读了牛和鹅这篇课,牛和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问题,激发生对第一课时所知识的回忆,并根据生的回答引出课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多名生朗读,促使生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接着出示有关资料: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请女生朗读,老师强调一下,这是从谁的角度得到的结果?(牛)同样(出示)请男生读这句话,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这是从谁的角度来看的?(让生了解是从鹅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人们都说,(点击)这句话生齐读。

询问生是否相信这句话?指出作者任大霖和他的伙伴都很相信从而引导生打开课纸走进课,进入第二环节的习。

(这个环节的置,主要起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通过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让生对牛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大,鹅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小这样的状况产生浓厚的习兴趣,为后面的转折角度作铺垫。)

二、精读课,引导感悟

老师语过渡:牛是怕人的,鹅是不怕人的,作者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要求生轻声自由读3、4自然段(出示),边读边要求用直线画出作者及伙伴们对待牛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作者他们对待鹅的语句。重点用小圆圈圈出他们对待牛和鹅不同态度的词语。

交流时,老师根据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片断,比如生先找对待牛的态度的片断,(出示)指名读后,让生找出作者胆大的对待牛的一系列动作,点击这些词,再请生感情朗读。根据这些动作,体会我们不怕牛!(板书:不怕)

同样,(点击另一个片断)对待鹅的态度也在读中由生找出(远远,才敢,绕个大圈子)这些词语,生体会到鹅不怕人,我们却十分(板书:害怕) 鹅!

(说明一下,这部分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不多花笔墨,让给生朗读的空间即可)。

5~1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

(板书:“我”)对于强壮的牛,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却害怕极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从而改变了我对牛和鹅的的看法,(板书箭头)请生拿起课纸认真用喜欢的方式读5~11自然段,生合作讨论,老师**指导。

问题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各抒己见,概括主要意思)

(本环节旨于提高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生概括能力)

然后老师作小结: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这两个片断,鹅是怎么对我们的,我们又是怎么的害怕?(点击)让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悟,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以为鹅要把我吃了)

接着生练读,让生可以自由发挥,甚至利用躯体表演,加深感受鹅的不可一世,我的狼狈不堪。

由此引出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金奎叔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记着,让生用慧眼找出那句话来!

(点击):“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生朗读,(点击)提问:“凭这点”是指凭哪一点?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回答。老师再次引导:那我们该怎么办?是心甘情愿被欺负吗?(点击)金奎叔说“咱们不答应。”好,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是怎样不答应的?

(点击)“他飞快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落到了池中。”多名生朗读,快速圈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让生体味老雄鹅害怕的样子。通过个人读,齐读读出鹅的害怕。 如果生朗读不到位,我们还置老师读,根据情来定。

金奎叔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说的(出示)指名读这段话,

从此,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示12自然段)生读,理解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板书:不欺负);对鹅,也不再怕它。(不怕)有什么可怕的?(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仔细品读这句话,让生体会在鹅的眼里我们比它小,但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这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导生认识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从而感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里我们了一张得益卡,让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和启发,并在班里简单交流。

(本环节是全重点,也是本课时的精华,所花时间占据课的三分之二,让生从人怕鹅到鹅怕人的转变的认识中

,体会角度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奥的道理。整个环节以读促理,层层深入,揭示道理自然流畅,融听说读写于一堂。)

三: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课件出示)老师随着美的音乐揭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们,希望通过今天的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3、《芙蓉楼送辛渐》精选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的送别有同有异。习本诗,有助于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生的语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理解本诗。

二、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习过程:

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习经验。

1、背诵已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师板书)

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习,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点名等等)

(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

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的争议(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习成果呈现:生写成的日记。)

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习成果呈现:生在感情朗读。)

4、牛和鹅

1、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

2、反复朗读课会分层理解课内容,了解课蕴含的道理,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3、理解课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反复读课,了解课蕴含的道理,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会分层次理解课内容,并会慎重对待疑问。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

3、引导生围绕提纲梳理课层次。

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牛、鹅图片,启发谈话。

们,图上的这两只动物你们认识吗?你觉得哪一只更可爱,为什么?

2、生回答后再次谈话。

实际上在很多熟悉它们的孩子中,都是不怕牛而更怕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习任大霖先生的一篇章《牛和鹅》,看看他在故事中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作者通过这两种动物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任大霖(1929~1995),浙江省萧山县人,读书时就曾发表儿童故事、童话、儿歌。工作后坚持业余创作,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儿童散集《红泥岭的故事》,中篇儿童小说《我们的田野》,短篇小说集《秧田发绿的时候》,儿童剧《桃子熟了》等。1953年调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此后又出版了散集《童年时代的朋友》《山冈上的星》,短篇小说集《绣娟姑娘》以及作品选集《蟋蟀及其他》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喀戎在挣扎》《哥哥廿四我十五》,以及《任大霖选》等。作品多次获奖。

三、初读课,扫清字词障碍。

1、生自由读,师出示自读要求:

(1)找出生字词拼读。

(2)联系上下理解词语。

(3)在不理解字词上做记号,和同桌讨论或查字典解决。

(4)读通读顺课

2、生自,老师**指导。

3、检查生自情况。

(1)字音:出示课件指名读中生字词,正音。

(2)字形:“掐”字右半部分下边不要写成“日”。

(3)词语:①无所谓:不在乎。② 束缚:捆绑,比喻受到限制。③掐:用手的虎口及手指紧紧握住。④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

(4)指名分读课,正音。

4、全班有感情齐读课

四、默读课,梳理脉络。

1、同们,让我们再次读,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自要求):

(1)按照提纲给课分段。

(2)说说课的叙述顺序。

(3)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2、出示提纲,生根据提纲的内容划分课段落。

(1)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做法也不同。

(2)我们在回家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3)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3、生默读,自主习交流。

4、指名汇报,理清课脉络。

(1)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

(2)课的叙述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3)课的主要内容:课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赶走了鹅,并告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牛和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课的写作顺序,了解了课的主要内容并给课分了段。本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做法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转变呢,课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来习。

六、板书

提出共识

牛和鹅 具体描述

改变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027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