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仲夏夜》的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的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文章所描绘的是一幅幅流动的变化着的画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幅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怎样融情于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写作背景。
1962年春3月,著名作家峻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胶东半岛上一个小小的山村。可爱的家乡山水,老**根据地的光荣历史,牵动着作家的思绪。作者以美丽的山水为背景,用动人的景色作衬托,写成一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散文作品。《海滨仲夏夜》就是其中—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本文写的是海滨城市——威海的夏夜景色。
二、初读课文,要求:(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读后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闪烁(shu):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绯(fēi)红:鲜红。绯,红色。
3)肃穆(mǜ):严肃而恭敬。
4)广漠(m):广大空旷。
5)苍穹(qióng):天空。
6)休憩(qì):休息。
7)徘(pái)徊(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8)皎(jiǎo)洁:(月亮)明亮洁白。
9)酣(hān)畅:畅快(多指饮酒或睡眠)。
2.提问:仲夏是什么时候?课文都描写了海滨仲夏哪些景物?
提示:对此问的回答,不必强求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做答。
三、再读课文,要求:速读课文后,填空。
提示:此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户,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练习及答案: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3.第三组画面(8—12段):进一步描绘从月色上来至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的美景和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幽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这种情感是全文的线索。
四、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明确: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参***: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2)比喻句: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启明星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做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请从4——12段再找两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作简要分析。
参***: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作用:把笑声比作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亮和圆的特点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5.小结: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格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人胜。
6.训练联想能力,练习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造比喻句。
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人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简直就像—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六、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全文。
2.读了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前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参***: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小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这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的美,这无不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
拓展阅读
1、三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202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以上就是收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2021的内容了,本网站还有许多教学知识,期待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2、《老人与海鸥》小学六年级导学案
【**--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 企盼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学习教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心地读课文,去感动吧。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说说课文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二、展示自我
1、你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吗?
褪色 撮起 塑料 乐谱 亲昵 啄食 歇落 滇池 应声而来 应声跃起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驻足观看 高空盘旋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白翼天使 白色旋涡 相依相随 扇动翅膀
2、感知概括
读完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提示:本文主要描写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走进送别段,感受“意料之外”
1、有感情朗读14-18段, 请用——划出海鸥异常举动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体会海鸥的深情厚意。
示例: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品析:突然写出了海鸥终于见到许多天没来的老人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与平时大不一样”写出海鸥发现十多年来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与往常不一样时惊恐疑惑悲伤的情感。
2、填空明确,体会情感
当我们把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
当我们从老人照片旁退开时,海鸥 ;
过了一会儿,海鸥 ;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 。
3、动情朗读,感受深情
四、走近老人,明确“情理之中”
1、在这场特殊的葬礼上,海鸥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它们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么照片中的老人到底是谁,他何以能赢得如此这般深厚的情呢?
请速读1-13段,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是怎样描绘他和海鸥之间和谐动人的画面的?提示:
(1)朋友告诉我,这位海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①二十余里多远?②步行,为什么要步行?)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3)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吧!)
(4)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5)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顿时生动起来。
(眼睛生动是怎样的?在怎样的情况之下眼睛会生动起来,比如?)
2、学生回答置疑
关于老人,你还有哪些疑问?
导航: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名叫吴庆恒,是昆明化工厂的退休工人,曾*成“右派”,还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抓去坐牢。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他每月只有308元退休金,但他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和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在他去世后,他的故事感动了所有昆明人,一个名叫杨帆的昆明女孩提议为老人塑像,得到大家一致响应。2005年年底,这尊青铜塑像完工,从此这座城市记取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五、提升主题,迁移延伸
1、学完本文,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生前与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似乎又亲眼目睹了老人死后海鸥异常的举动……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写一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3、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六、课外作业:
人类爱护动物,动物会回报以爱,但假如人类欺骗了动物,他也就得不到动物的信任了。阅读《军犬黑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你的建议。
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9海滨小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9 《海滨小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9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 能找出第四至六段的关键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
4、 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 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关注写得好的句子并能与同学交流。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
教学难点 1、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释题 1、 出示标出广东位置的中国地图,导入新课。
2、 认读、书写“滨”字。
3、理解“滨”的意思:水边,如:海滨,湖滨,河滨,江滨;近水的地方,如海滨,湖滨,河滨,江滨。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活动一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尝试多读几遍, 力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场景?在文中圈画出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找关键语句”的方法,留意一下全文以及每段的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你就能更快地找到)。
(二)检查学习情况,相机点拨 1、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尝试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2)去掉拼音再认读,注意读正确多音字:
臂 bì(手臂)bei(胳臂)
载 zǎi(记载)zài(满载)
(3)提示:区分形近字:
睬 理睬 载 满载 踩 脚踩 栽 栽树 2、理清脉络 (1)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几处场景?(海上、沙滩、庭院 公园、街道)
(2)如果把这五处地方合并在两处,你能行吗?(海上、沙滩合在一起,写的是“海滨”,庭院 公园、街道合在一起,写的是“小城”。)
(3)以用像上节课一样,尝试用思维导图来理清各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 品“海滨风光” (一)活动二 你更喜欢海上的风光,还是沙滩的美景?请自选一个,放声朗读,并仔细思考:
这一段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处?圈画出来。美在哪里? (二)分享、点拨 1、海上风景 (1)
海上风景有两个场景,一个是蓝天下的海上,一个是朝阳下的海上。
(2)蓝天下的海上 A、蓝天下的海上写了天空、海面、以及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的机帆船、军舰和天空中的海鸥、云朵。
B、想象画面,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之美?——色彩之美。这是一副蓝色图画,蓝色之美! C、小结阅读小策略:读写景的文章,不单要读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是怎样的,还要学会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朝阳下的海上 A、朝阳下的海上不但写了:
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还写了: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
B、关注关键词“镀”,体会它的传神:写出了朝阳为大海着色时一种主动的动态之美。
(4)小结:大海像变了一张脸,从开阔,深远的蓝,变成了朦胧,温暖的金黄色。把这两幅图画放在一起,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色彩之美。
(5)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次感受大海不同时段,不同画面的不同色彩之美。
2、沙滩风光 (1)沙滩风光也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寂寞的贝壳,一个是船队归来。
(2)沙滩贝壳 A、 沙滩上的贝壳多又美(从“遍地”“各种颜色”“各种花纹”感受到)
B、 “寂寞”让你感受到什么?(贝壳的被冷落;
贝壳的多。因为多,孩子们见多不怪,也不爱,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写寂寞,原来写的是它的多。)
(3)
船队归来 A、你喜欢写船队归是因为什么?(船队一回来,原本寂寞,安静的沙滩就变得喧闹起来。还因为喜欢看看那些银光闪闪的鱼、青色的虾和蟹,还有金黄色的海螺,你感受到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喜悦)
(4)小结:如果说,写大海作者着重写的是色彩之美,写沙滩则写出了动、静之美。这沙滩,有时宁静有时喧闹,两种场景,一动一静,各自美丽。
(5)分男女生有感情朗读,女生读写贝壳部分,记得读出寂静之美,男生读船队归来,读出喧闹之美。
四、识字写字 (一)活动三 仔细认读生字 1、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些生字,再仔细观察,看看哪些是易错难写的字,做上记号。
2、再次认读生字,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二)检查、点拨、指导 1、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2、指导书写:
(1)按结构归类: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上下结构。
(2)易错字书写提示:躺,左边的身,撇,不能出头。夏字,上边里面是两横。
(3)指导书写好不同结构类型的字 A、形近且笔画较多的字:载和栽,写“载”字。十字要写小,接着一横要写长,车紧靠竖中线,第一横压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横变提。斜勾要舒展。
B、上下结构“靠”字,告字要写扁一点,最后一笔恒压在横中线上。非的两竖在竖中线两边,左右三横都是中间一横稍短,间距要均匀。
C、左右结构“踩”,足字旁要略短于右边的“采”,口写得小,止要写得宽一点,采的上边要写的扁而紧凑,木的横压在横中线,撇穿插到足字旁下边,捺要舒展。
3、在田字本上每个字练写两遍,力求写正确,写端正。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语文乐园二》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自主积累词语。
2、温习、回顾《酸枣情》的倒叙手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倒叙写法的作用。
3、通过“咬文嚼字”了解人们对月亮的不同称谓,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有关月亮的知识。
4、自主阅读短文《走月亮》,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
5、开展一次介绍中秋节的语文生活,让学生《难忘的中秋节》为题进行习作练习,要求写出活动的经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巩固积累词语;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习作,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⑴、“读一读,记一记”
1、出示词语: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3、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
4、指名说自己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将错误频率较高的字注上拼音反复识记。)
5、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⑵、“读一读,写一写”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在课桌上书空。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倒叙写法的作用。
4、思考:这片钥匙有什么作用?你还读过或看过倒叙守法的运用吗?(鼓励孩子们联想到电视剧或其他书籍中的倒叙手法。)
三、咬文嚼字。
1、自由读文。
2、指名说:人们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称谓。
3、古诗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其中把月亮的称谓是什么?
4、拓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月亮还有什么其它的美称。
四、小结。
一、复述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本单元教材的主题。
——享受亲情
二、自主阅读。
1、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阅读短文《走月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说一说:读文后,你们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画面一:
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柔和的月光照亮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画面二:
一个和妈妈手牵手伴着月光在村子里散步的小男孩。
3、质疑:“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走月亮。“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再读短文。
4、集体反馈。
5、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浓浓的亲情,请找出来,反复朗读
6、读一读阅读提示,品悟文法。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情景你一定爱记忆犹新吧。
2、谈谈有史以来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中秋节。
二、口语交际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可以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要求说出过中秋节的过程;可以背诵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可以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还可以介绍当地的一些过中秋节的风俗人情。
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听后可以质疑,并请求主人解疑。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都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自行选择描写的对象,可以口语交际的经过,也可以写有关中秋节的某个侧面。
②如果是记叙一个难忘的中秋节,不仅要写出活动的经过,还要进行适当的场面描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互相启发,然后再写。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