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拓展阅读
1、《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的优质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然段的比较,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3、在朗读课文中理解7个生词,1个多音字。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掌握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试着完成预习题。
2、投影片及小卡片。
4、《16、威尼斯的小艇》第三自然段朗读钢琴伴奏带《给爱丽丝》。
一、录像导入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你游玩过哪些地方?电视里看过的也可以说。
(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悉尼的歌剧院等)
2、老师也是个旅游迷,现在就和大家到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去看一看,与我们以前游玩过的地方相比,那儿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请看录像。
3、你觉得威尼斯怎么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出示插图投影片]
(很美。特别在楼房建在岛上,街道是河流,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怎么写的呢?揭示课题:16、威尼斯的小艇(板书)[指导艇字的写法,老师范写,左边的舟的一横不出头,右边是建字旁,而不是走之儿,且右边不是延字。)
5、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6、择疑:小艇的样子、作用;船夫怎么驾驶小艇?
[想知道这些答案,我们到课文中去找。至少读课文两遍。]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生词:
1、根据提纲找到相应的自然段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
⒈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⒉小艇样子奇特,乘坐小艇观赏风光富有情趣。
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⒋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个别朗读,其他学生:
听一听,朗读的同学找的段落是否准确;
想一想,全文是围绕哪一节写的?
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⑴用绘画法理解纵横交叉。
简介威尼斯城中流淌着117条河流。
⑵看图理解船艄,顺便了解船舷指船的两边;船舱指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出示插图投影片]
小结: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时候,舟就是指船,因此,带舟字旁的字义往往都与船有关。
⑶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拥挤(全班几十名同学站到教室一角,就显得拥挤。)。找它在文中的近义词(簇拥)
⑷理解保姆,指被人家请去照顾孩子或料理家务的妇女。因此,姆是女字部。在古代,人们认为照顾孩子或料理家务是母亲的事,所以姆的右是母。
利用生活常识理解祷告(如祭祀祖宗)[可省略]
雇定,雇相当于租,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或出钱让别人用车或船等给自己服务。
桥梁指导梁的写法。(上下结构,上右为有两点,下为木,与粱区别。)
哗然哗为多音字。说明:文中[]的为多音字。
3、交流:
⑴全文围绕第1小节写。
⑵朗读:哪句是中心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三、理解课文,体会写法,感情朗读:
1、小艇的样子怎样呢?导入 第2小节的学习[板书:样子奇特]。
⑴[投影出示]
比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同桌讨论:比较以上两段话,哪部分写得生动?
(第二部分写得生动:[投影填空]二三十英尺长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写出了小艇的形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行驶的样子。)
小结:作者用列数据和打比方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小艇写具体,写形象了。
⑵怎么读出小艇这种奇特的样子呢?
学生自己朗读;同桌互读;教师指名读;齐读[或者一开始便朗读]。
⑴过渡:如此奇特的小艇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⑵请闭上眼睛,坐上小艇,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说了什么?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有什么感觉?[配乐朗读第3小节]
⑶交流:
(我看到了两岸的建筑和来往的小艇;听到了人们的说笑;向别的小艇上的人们问好;坐在皮垫子上很舒服。)
4、船夫的驾驶技术怎样?小艇与威尼斯到底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
(一)、必做题:
1、掌握下列生词,并想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能用到它,说一说。
纵(zòng)横交叉(chā) 船艄(shāo)
拥(yōng)挤桥梁(liáng)
雇(g)定哗[huá]然
(二)、选做题:
1、做小导游,向家人介绍威尼斯的小艇或前艾的名牌服饰。
2、威尼斯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117条河道,因此有水城之称;有401座姿态各异桥梁,因此又有()城之称;这些桥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又有()城之称。
3、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先后当过排字工人、记者。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洁生动,可读性强。请阅读他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五、板书设计 :
样子奇特
重要交通工具?
2、《醉花阴》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1、了解李清照其人及其前期诗风
2、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梳理词意、理清思路,把握词作内容及其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将抽象情思具体化时清新精美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本文字词内容不难,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若不将这首词分不同角度去欣赏,很容易将词作的情思落入俗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知识导入)
宋词单元,四位词人,两种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豪放:苏轼、辛弃疾。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其词清新精美,富有真情实感,故名噪一时,称“易安体”。
早期生活于*稳定、经济发达的北宋,十八岁嫁给情投意合的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为舒心适意。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婚姻是她的人生理想。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中出现些许缺憾。因此,李清照早年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闺阁生活以及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调清丽、明快。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生活剧变,境遇孤寂凄苦,因此,李清照后期词作多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凄凉、低沉。
三、诵读体会
1、学生齐读,解决基本字音、断句问题
2、老师(女)范读,情境引导,体会词人情感
3、录音(男)范读,加强情感体会。
4、再次学生齐读,回味词作。
四、品析词作
(一)说重阳
问1:请在词作中找出,本词创作于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回归原文:佳节又重阳)
问2: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一说你对重阳节的了解。
参考:①重阳名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
②重阳节传说桓景治瘟魔
③重阳活动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④重阳诗歌
A、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D、*《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二)品词作
问1:重阳节所有的人都在高高兴兴与家人团聚、庆祝节日。我们的词人在这一天又是何种心情呢?词作中哪个字指明了这种心情?
明确:愁。(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
问2:请同学们紧扣“愁”字,结合词作说说自己的体会。
参考:
环境:薄雾浓云
重阳不阳,反倒是阴沉的天气,更衬得词人心情低沉阴郁。
景物:瑞脑金兽
这一句看似写物实则写人,描画了作者一个人无限凄凉地独坐窗边,呆呆地看着炉忠瑞脑慢慢烧完的形象,从而体现出词人孤独、无聊生活中无限的相思之意。
玉枕纱厨:描画了作者秋夜独眠的情景,一个“凉”字看出词人的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也只有失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半时分凉意慢慢渗透的温度变化,这种凉不仅是天气之凉,也是词人身体之凉,更是词人心境之凉。
时间:永昼、半夜、又
“永昼”“半夜”说明作者的愁思从早到晚一直萦绕着词人。
“又”说明作者独自过重阳已经不是一次了,词人的相思之长可见一斑。
活动:把酒、赏菊
重阳节词人依俗把酒赏菊,但词人喝的酒是闷酒、是愁酒,因此只能“愁更愁”。赏的菊虽有“暗香盈袖”,此时却只能让词人独自销魂。
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修辞:夸张、对比、比喻。以菊喻人,将人菊对比,说人比菊瘦。
B、意象:“黄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历来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时帘外“瘦”菊与作者体态相近,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体态。
C、意境:词人在重阳佳节之日,把酒赏菊却愈觉孤独愁闷,匆匆回到闺阁,此时正有瑟瑟秋风吹起,露出帘内思妇比帘外黄花还消瘦的身影。
D、情感:词人因愁而瘦,真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语)
补充赏析:
一则,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对比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
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与词旨相合,给人余韵绵绵之感。
名句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总结
《醉花阴》一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结尾,贯穿全词始终是词人的孤独愁绝,正因此,全词无论是天气还是景物,无论是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还是帘外黄花都染上了词人的一抹愁苦。通过景物、活动作者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表现得具体可感。
六、作业背诵词作
重阳
佳节
愁
环境:薄雾浓云
时间:昼、夜、又
活动:把酒、赏菊
瘦
这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从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后来理清思路,形成初稿,进行实践,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最直至终呈现,其中所花费的功夫不可谓不大。我希望能从中体现我的教学特色,希望能与学生共同营造活跃的课堂,然而希望毕竟只是希望,教学本就是不完美的艺术,况且这还只是我的初次登场。不过正因如此,不完美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
问题:
讲课时,语速过快。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了,我一向说话就快,不过这不应该成为我的推辞,既然选择了教学,以后还得好好扳一扳这个问题。语速快在本课教学中最明显的便是对词人的介绍,介绍时不用将ppt说一次,宜以口语化、通俗的句子将其中重点进行复述。
教学设计中枝叶太多。比如:“说重阳”这一环节与课文联系不大,虽是考虑为活跃课堂而设置的环节,但也不宜伸展太开,点到重阳习俗和重阳诗歌便已经足够。另外,李清照是宋代词人这一知识点可模糊处理。
知识点有遗漏。比如:“瑞脑销金兽”、“玉枕纱厨”和“有暗香盈袖”几句未做分析。
ppt展示问题:A、名词需要稍作解释。比如:“易安体”、“金石”。B、知识错误:“销魂”的“销”字误写为“消”。
板书设计。因最后总结有《醉花阴》一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结尾一句,宜将“愁”字写在大括号前,“瘦”字写在大括号后,如此才能体现出前后呼应。
课堂应变不够灵活。在“词作中哪个字指明了这种心情?”时,学生并未如我此前所料答出“愁”字,而是答了“凉”字,当时处理有些乱,又接着问了一句“‘凉’字是写感受还是写心情”这个问题有些多余,不如处理为“词人为何而凉?词中是否有明示。”
有一些拖堂,在最后时了一点作文的拓展,当时时间已经不够,由老师口述完成即可,或省去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齐读一遍,效果更好。
成功:
设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用分角度的方法,学生能很明确地把握词作中愁思的表现。
诵读比较成功,学生在经过老师范读和录音范读后,能做出一定改善。
3、观潮教学设计优质课
引导语:小学《观潮》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令人向往与好奇,下文是观潮的优质课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
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
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
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
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
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
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