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弟子规》教案范文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入则孝》讲了在家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应当怎样相处,以及对长辈应有的礼貌。我们常常看到身边有很多人不懂得礼貌,可是又不知怎样去帮他?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出则弟》里就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供我们学习参考。

二、 感知

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渎一遍这两段文字,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

2、解答疑难字词。

二、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1、齐读文字。

2、指名说说这段文字的意思。(两名)

三、 明理

1、师述:这一小节还蕴藏着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举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

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都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

3、师: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对方的性命。我们那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四、 践行

1、实践作业:亲属的排辈与称呼!请学生问过父母后来回答!

爸爸的哥哥、弟弟、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爸爸的姐姐、妹妹、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妈妈的哥哥、弟弟、妹妹称什么?

他们的孩子分别称什么?哪些应该是堂兄? 哪些应该是表兄?

2、回家后请教自己的父母:家里一共有多少亲戚?试学着排辈与称呼!

五、 评价

同桌互评:

拓展阅读

1、历史学设计模板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明、促进世界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5、作业:课后作业

2、历史学设计模板

课标内容: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知识与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④大运河的作用;⑤隋帝开科举制的先河;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1、(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 )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

9、科举制打破了(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3、历史学设计模板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给生归纳课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材,回忆老师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习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__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习;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

①势力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4、历史学设计模板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第一学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小结:国民*在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中国,一穷二白。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平,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习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请同学结合课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会由*主持,全国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代行人民*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代行人民*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小字部分和引内容。

师:宪法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根本的*制度是人民*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是*和地方各级人民*。宪法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5、历史学设计模板

一、说

1、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版初级中学历史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明的中心,中国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师的引导。

二、说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弟子规》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073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