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乌鸦喝水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课文乌鸦喝水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课前准备:实验用的器具、玩具“乌鸦”或图片等

一、激趣导入,质疑

1、(出示玩具“乌鸦”)看,谁认识这只鸟?

(出示生词“乌鸦”)谁认识这个词?

2、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声招呼?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二、初步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取长补短。

3、指明逐节朗读。

师:你想对朗读的同学提一点什么建议?

师:朗读的同学,你们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们朗读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能超过他们?

4、随机指导读准“着”、“喝”、“渴”、“渐”的字音。

5、选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插图,想想刚才同学们向乌鸦提的问题,你哪些已经读懂了?或标出还不能读懂的地方。

三、解疑、识字、读文、感悟

1、继续质疑。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请教大家吗?

2、解疑。

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是从课文的哪一处领悟到的?

快帮乌鸦来告诉大家。

3、随机解决重要的知识点。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乌鸦特别想喝水?

理解“到处”------表演、体会(会怎么想、怎么说)------指导朗读第一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不到水”的原因。

指导朗读“怎么办”。

3)实验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同时理解词语“渐渐”。

指导完成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特别是“一个一个”、“渐渐”及喝到水时的心情。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2、总结全文,谁能用三句话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两句话呢?一句话呢?

3、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五、指导背诵。

六、课本剧表演。

七、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形式要多样,要生动活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选卡片填空。

八、指导书写。

九、扩展活动

1、除了小石子,还能用什么也能使瓶子里的水升高?回家试一试,验证一下。

2、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水不多口又小----------喝不着 !!

放石子----------喝着了

拓展阅读

1、《坐井观天》的

第一

1.识记“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词语“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写“观、、渴”3个字。

2.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并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寓意。

一、补写题,引人新

1.师出示题《坐井__天》,让生填空。

2.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师补写题。

小结: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字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义,识记生字。

3.师介绍寓言特点。生齐读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二、创情境,整体感知

1.师讲故事,创故事情境。

(1)师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故事。

(2)结合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认读“井沿”。

①描一描插图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图画,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生联系字形,正确使用生字:同时,生在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这一环节重在创情境,比如,同桌两人认领角色,以青蛙或小的身份走进故事。此外,串读时还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生识记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准确性。

建议:一个站着,一个蹲着,手做圆圈状。

2.生自由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读正确,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

(1)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的部首区别;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

(2)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

三、分角色习,读懂对话

1.习第二、三自然段,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这一环节引导生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2.习第四、五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两幅图,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②想象拓展。小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我曾飞过______,飞过_____,大得很哪!”

(4)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①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②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③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3.习第六、七自然段,想一想: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1)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何不同。

【这一环节引导生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的争论。】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寓意。

四、运用生字,指导书写

1.以致用“渴、”。

出示第一组对话,隐去“渴、”两个字,让生读一读,再在括号里填写这两个字。

2.指导书写“渴、”。

(1)观察对比,书写“渴”和“”。师范写,提示:右下部分是“人”加“竖折”。

(2)生练写。

(3)反馈指导,再练写。

五、板书

青蛙小鸟

井里井沿

井口那么大无动无际

2、《苏州园林》的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习本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难点、重点】

1、习本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一

一、导入新

海盐的绮园,想必大家都去过。请谈谈对绮园的印象。(生自由发言)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习字词;

因地制宜 轩榭(xuān xiè) 对称(chèn) 重峦(luán)

叠嶂(zhàng) 阅历 胸中有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镂(lòu)空 俯仰生姿 败笔 明艳 蔷薇 自出心裁 琢磨

别具匠心 斟酌(zhēnzhuó) 诸如此类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或听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生小组合作习,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堂小结

通过以上习,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三;

2、利用各种方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3、外参观绮园。

第二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①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②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③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④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⑤ 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① 全在于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风景,心中早已有山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语言简洁、雅致。

②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③ 至于池沼,全引用活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①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②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 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鉴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语作业本》

2、参观绮园,写一篇介绍绮园的说明

① 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② 不少于500字。

3、《蜀道难》的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时。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在预习的基础上,堂上给生2~3分钟速读一遍,之后找一名同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

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生体会全,诵读全诗。

五、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乌鸦喝水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075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