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设计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生命与和平相爱》,首先我先简单的说说我对本课的解读。
文本解读:
《生命与和平相爱》通过对一个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绍了一个犹太家庭、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民族愿望。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因此在此次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受犹太青年杰出的语言才能,在细心研读中剖析其成才的深层原因,在选择品读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回归课本,在拓展训练中净化心灵,向往和平。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在速读中迅速捕捉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课基本内容。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逐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3)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再加上本文的条理清晰,只要给予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但是九年级的学生毕竟阅历尚浅,尤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九零后们,对于“生命”“和平”的理解还不深刻,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比较困难。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逐步深入的写作方法”。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入情入境
让学生看一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是那个时代犹太民族惨遭迫害和杀戮的有力见证。而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正以自己诸方面的出色表现,向人类证明着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经受苦难的民族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生命与和平相爱》,共同走进犹太民族吧。
这个导入我的设计意图:用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二)预习成果展示
1、积累字词:
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个()的青年,
拥有一个 的家庭,
属于一个 的民族。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速读,迅速捕捉有效信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关键的字、词、句,熟悉课文的情节,为下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内涵的探究做准备。
过渡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戴维是优秀的,他如此优秀的根源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
(三)研读课文——追根溯源
1、走近犹太青年:
我设计的问题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戴维杰出的语言才能表现在哪里。
(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 (2)流利的普通话。
(3)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 (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
过渡语:在预习成果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戴维有如此高的语言才能和他身处的家庭、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他的家庭。
2、认识犹太家庭
我设计的问题是: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反复研读,说说戴维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重点勾画出相关的段落句子(主要集中在八、九小节),适当作点批注,再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读中走进文本,了解主人公有着杰出的语言才能,是个优秀的犹太青年。进而探究主人公取得成就的直接原因是:和谐的家庭氛围,爱而不溺的教育。为下面深入地探究犹太民族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做铺垫。
过渡语: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和教育能够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才——戴维,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伟人与名人,其中有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精神分析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他们属于各领域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同时加链接材料)
3、了解犹太民族
为什么犹太民族拥有众多杰出的人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具体表现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犹太民族,了解犹太民族。
设计意图:用一组名人图片和数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读兴趣,再次与文本对话。(主要集中在6、7、10、11小节)让学生在自主寻找、品读、分析、讨论中探究出造就犹太民族众多杰出人才的根源,即犹太民族精神: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对和平执着的祈祷。
过渡语: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使犹太人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因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其中包括戴维。
(四)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聆听作者心声:
作者由戴维写到犹太民族精神,仅仅是赞美戴维、赞美犹太民族精神吗?请结合12——14小节,细细品读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品读句、段,合作探讨。大胆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感悟。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力量,聆听到作者的心声。
“读”是一根线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对文本的速读、研读、品读成为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小结课文——学海拾贝
最后在速读、研读、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主旨、手法、情感等方面小结全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回顾课堂,回顾文本,在各抒己见中更加深刻地掌握作者从个人写到家庭最后表现民族精神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赞美戴维,赞美犹太民族的精神,更是借他们的伟大与卓著,向人类证明:生命与和平相爱,每个人灵魂深处潜藏的创造力便会被真正激活。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
根据学生地探究、分析、总结,即可完善出这样的板书(写在黑板上)。
过渡语:生命是珍贵的,和平是美好的,一旦生命与和平相爱,便会创造无数人间奇迹,让我们共书一首小诗,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呼唤。
(六)师生互动——传情达意
请同学们续写下列小诗,表达你对“生命与和平相爱” 的理解。
我愿做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溪,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歌唱着流向崭新的明天。
我愿做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微笑着迎接绚丽的彩虹。
我愿做一根千击万磨的竹子,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愿做(),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
设计意图:出示老师写的诗的前两节,再让学生续写,通过仿写小诗,既让学生动笔进行了仿句训练,同时又在创作的过程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成心灵的净化,而更加热爱生命、和平,激发创造力,让个体以致民族优秀。这块设计亦是此次教学的一个亮点。
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这种情感活动不要因为课文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而要让这种情感活动蕴藏在灵魂里,成为一种自觉。
以上就是我对《生命与和平相爱》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的看法,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拓展阅读
1、一年级美术课美丽的植物和动物教案设计与反思
课堂类型:欣赏 表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特性。
2、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3、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
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授:
(一)导入:(播放描绘动物的音乐《野蜂飞舞》)
师说:同学们听这是描绘什么的音乐?
生答:蜜蜂。
师说: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的颜色和纹样真漂亮。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动物、植物。
(二)新授
1、讲述有漂亮颜色或纹样的动物、植物
(1)月季花:低矮直立落叶灌木,茎有尖刺;叶面平滑有光泽,花冠肥大,花瓣很密,有的是重瓣,有的是单瓣;花的颜色大部分是红色,深浅不同。
(2)斑马:是非洲大陆的特产动物,主要产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和东部、索马里、肯尼亚北部。斑马的外形与一般的马相似,是马的近亲,各种斑马都有深色的条纹遍布在较浅色的身体上。这些光滑的条纹,看上去很像一幅抽象派绘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格外耀眼。这些条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衍化出来的保护色。因为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到了模糊或分散斑马身体轮廓的作用,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3)向日葵:圆形的花盘外长着黄色的花瓣,花盘上有密密麻麻的籽。
(4) 蝴蝶:翅上布满绚丽的花纹,优美的飞舞姿态倍受人们的喜爱。
(5)大狮子:雄狮体貌雄伟,体长约3米,头大脸阔,从头部到颈部有鬃毛,毛通常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尾端有长的毛束。
(6)蒲公英:叶子肥厚,叶子中伸出一直长长的茎,茎上顶着一朵黄色的花,花瓣落后变成圆圆的绒球,轻轻一吹随风飘荡。
(7) 长颈鹿:是现今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的头颈和腿都非常长,站起来能达到6米高,就像一座高高的瞭望台。长颈鹿的长颈长腿,使得它站得高,看得远,容易发现敌情,便于及时拔起长腿快速逃离险境。
(8) 虎:属于大型猫科动物,浅黄色的皮毛上布满黑色横纹。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小耳朵,耳朵背面的毛色呈黑色,*有一明显的白斑十分醒目。虎四肢健壮有力,尾巴*又长上面布满了黑色的条纹。
(9)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鸟儿。有雄健勇猛的山鹰,有小巧玲珑的异蜜鸟,有美丽多姿的孔雀,有歌声优美的黄鹂,有勤劳灵巧的缝叶鸟……鸟儿以它们婉转悦耳的啼声,艳丽丰美的羽毛,给人们带来愉悦,带来美的享受。
2、学生分小组共同欣赏每人带来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实物或标本,仔细观察它们的`漂亮颜色与纹样,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想象。
3、选择几幅图片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播放描绘动物与植物的音乐)
孔雀、企鹅、长颈鹿、熊猫、斑马……
牡丹、樱花、荷花、茉莉花、菊花……
4、赏析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艺术家的作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评价。
(1)欣赏卢梭作品
师说:画家卢梭在他的画中画了什么?你喜欢他的画吗?
(2)播放课件(播放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艺术家的作品)
(3)你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4)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5)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好多的动物与植物,感受到它们的颜色与纹样的美丽,并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课后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用绘画与拼贴等方法来表现出漂亮的动物与植物。
2、《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和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和教案优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4、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传递、迅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你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说一说。
2、你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重点学习以下几个字词。
méidànài
媒诞埃
3、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
2、想想课文重要讲了几个意思,如何分段?
3、指名回答,讲解纠正。
①讲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②讲了什么叫多媒体。
④讲计算机的发展将更加迅猛,会越来越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全文。
教学要求:理解全文,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课文结构层次如何?
二、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③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可以做什么呢?
④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主要角色。
3、指名回答,教师讲解纠正。
三、展开想象。
1、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大的作用,它从诞生发展到现在,有多长时间,有多大变化?
2、课文最后说:“计算机”会越变越神,你展开想象,它能“神”到什么程度?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感受?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五、指导朗读。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fān yǎn chuan dì quē shǎo
( ) ( ) ( ) ( )
2、填空: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年,名叫,电子计算机发展迅猛,差不多每年就产生一代新的计算机。
越来
多媒体:传输声图等信息
越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