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51:53

《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

百战功成翻爱静, 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 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 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 曾不交锋向塞沙?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据载,张□在唐末中进士,做过栎阳尉,后避乱于蜀。前蜀时,做金堂令。一日,后主王衍与徐太后游成都东门内的大慈寺(见《分类诗话》卷一),见壁上题有“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欣赏良久,询问寺僧,知是张趟作。于是赐滔脊饧悖并将召掌制诰。权臣宋光嗣以其“轻傲驸马”,遂止。

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尽去建故将”。《成都县志》亦载:王建晚年,“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任。由此看来,诗中“老将”的退隐是有其*原因的。

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

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装置。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凌烟阁”指唐太宗为表彰功臣,绘其画像于凌烟阁上事。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拓展阅读

1、苏轼《贺新郎·景》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世作品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桐阴:梧桐树阴。

生绡(xiāo):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扇手:白团扇与素手。一时:一并,一齐。

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枉:空,白白地。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幽独:默然独守。

秾(nóng)艳:色彩艳丽。

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两簌(sù)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 ”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贺新郎》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有歌者昼寝,故有”石榴半吐孤眠清熟“之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书画皆精。其*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谢新恩·樱桃落尽春

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这是李后主的一首残词,可能是一些草稿。写作的时间是春暮,“樱花落尽春困”跟另一首的“樱桃落尽春归去”意思几乎一模一样,还有“樱桃落尽阶前月”的意境也是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高手填词是不喜欢重复的,相同的意象,相同的意境不应该连续的出现。所以这应该是作者填词的草稿,写不满意的就弃之不用,重新再写。这几首词的`意境都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只是凋零的一个是樱花,一个是樱桃。

樱花樱桃同是蔷薇科樱属,樱花也结果,但是以花出名,樱桃也开花,但是以果实闻名。樱桃,因莺鸟所含食,故名含桃、莺桃,汉代始称“樱桃”。早在周代,就因它是春天最先成熟的果实,作为祭献给祖宗的佳肴,被送到宗庙里供奉。汉惠帝时,叔孙通建议:“礼,春有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后献果之例遂兴。冬乍去不远,春寒料峭之际,能通红透亮、鲜嫩可口的樱桃摆上供案,满透着吉祥温暖的气息。想那君王眼见着有这样如意的礼物送给祖先,心情定是无比欢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正所谓“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杜甫《往在》)。而在供奉之余,自己采摘几把,端详一番,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味起来,甜甜酸酸,又是一番快活事。

既然是每年都要上供宗庙,每年都乐于品尝,君王们在自家园里栽植一些樱桃树,也就自然而然了。“御苑含桃树”(明吴国伦《樱桃花》),“紫禁朱樱出上阑”(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说的都是皇家樱桃了。樱桃树就在帝王的不远处,它的花发结实,都会轻易映入眼帘,梁宣帝、唐太宗都写有赞樱桃的作品。因为樱桃年年献于宗庙的传统,它就和江山社稷息息相关,荣衰与共。

李煜隐居不成,被迫当上国君的时候,南唐已经遭后周侵袭多年,屡战屡败,国势衰。赵匡胤建立宋朝,陆续吞并一些小国后,加紧了对南唐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形下,李煜满目苍凉,再也不会有唐太宗的心境,写不出“朱颜含远”、“低枝映美人”那样描写樱桃的欢快作品了。然而他毕竟是一国之主,晓得“含桃荐实”,他必定年年要去奉献樱桃给已故的祖父李昪、父亲李璟。“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白居易《吴樱桃》)辖有吴地的南唐的樱桃本是大江南北最茂盛、最有光彩的,然而看着如此晶莹剔透的樱桃,想到风雨飘摇的江山,李煜毫无“永永垂无穷”的信心。他在《破阵子》中说:“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唱别离歌。”在城破受降次,李煜没有忘记去辞别宗庙,此时此刻,挥泪不尽,最是伤心。再过十天半月,樱桃花就要开了;再过一个多月,樱桃就累累低垂,他就可以到禁苑中,采摘上新鲜的几十串,送到宗庙里来供养了。然而辞别之,永无归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和他李煜,都似那飘落的花朵,纷纷霏霏,如雨,如泪,落下尘埃。李煜失魂落魄地沉浸在飘零的樱桃花雨中,这更符合他的心事。故而在他的词里,不见樱桃,但见樱桃花:“樱桃落尽春归去”、“樱花落尽春困”。

这些作品就算来是不残缺的,也应该算作是半成品。作者反复斟酌,心里面都感觉不满意,以至于几易其稿,于是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3、《天净沙·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4、《李士衡为馆职》及译

李士衡在京朝昭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出使*,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与他一起出使*。对*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它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以后才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慌,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启示: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表现了武人的自私,并以事情的结局,来劝诫世人:损人利己的行为和思想是要不得的,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点击查看更多《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6719.html

热门阅读

  1. 坚贞马萨达美文
  2. 乡农业综合中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自查报告
  3. 业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4. 描写槐树的优美句子
  5. 六一儿童节贺卡祝福语精选
  6. 感恩父母的经典诗歌
  7. 农村行政办公室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8. 我学会了搭纸桥日记
  9. 暑假计划制定
  10. 五四青年节的祝福语集锦
  11. 当选镇长表态的发言稿
  12. 元旦押韵祝福语
  13. 求职自我介绍
  14. 月周一客户祝福语
  15. 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