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柳宗元全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5 15:30:31

《溪居》柳宗元全诗鉴赏

《溪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⑽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

⑴溪居: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⑵簪(zān)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此以簪组指*。

⑶累:束缚,牵累。

⑷南夷: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区,这里指永州。

⑸农圃(pǔ):田园,此借指老农。

⑺偶似:有时好像。

⑻山林客:指隐士。

⑼露草:带有露水的杂草。

⑽榜(bàng棒):船桨。这里用如动词,划船。

⑾响溪石:触着溪石而发出响声。

⑿人:此指故人、知交。

⒀长歌:放歌。

⒁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

【白话译文】

长久以来受着官职羁绊,幸亏这次贬谪来到南荒。

空闲时与邻居农户作伴,偶而也像山林隐士一样。

清晨耕地翻动含露小草,夜间划船拍击溪石作响。

来来往往不见一个人影,独自在碧蓝楚天下高唱。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监视的“罪犯”。

因爱西南的冉溪风景秀丽,便在溪边筑室而居,并改溪名为愚溪。这首诗描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牢**不平。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

1、走近作文的

说起,我想到一个与他经历相似,也是在*上不得志的人:陶渊明。可后者与前者在结局上相差甚远,后者辞官归隐,前者却不;这是性格之间的差距吗?

说到这两者的性格,我们可以用《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来说明:《桃花源记》是一篇可以体现陶渊明对人人平等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向往,而又将这种精神世界留下给后人,我们说他心中装着百姓;而呢?那要先知道小石潭和之间的关系。

想想:当被贬到偏僻的永州时,遇到了在永州“偏僻地带”的小石潭;的才华不被众人所知,小石潭的美却被篁竹遮挡……我们不得不说小石潭是的知己。潭水如镜,照人影,也找着的心。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正确的。

但,用小石潭想表达的,是自己的什么呢?

结合一下背景:当时等人在倡导一场有益于人民的运动,想把唐朝引向“开盛世”之后的又一个**。这在当时的世界来讲,是一件大事,且深得民心。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政变将等人期待已久的梦成了过去,新皇帝将这些倡导*的人部贬到边远地区去了,而也因此十分孤独,可以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了。

这时,换成陶渊明,早归去了。

而他,去了永州。人们对这个新来的人并无好感,他的才华也因*较小而无处可施。而人活着,总要有事干,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也就去游山玩水,写出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只是其中的.八分之一。很明显,当朝廷“植木偶于堂”时,“木偶”却像匹诺曹一样活泼。

匹诺曹想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呢?我想是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皇帝将他召回京师时他那么的兴奋。

他甘心,为唐朝卖命,也甘心为理想卖命。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失志而灰心丧气,他像他笔下的潭水一样,一点点地流过曲折的岸,流向他的目的地。这使我想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的骆驼:它们一点一点地走,虽然很慢,但一步一步的,它们总会到的。而也就成了唐朝的骆驼。

但与骆驼不同,他有理想,骆驼只是在被鞭子赶着。的雄心壮志和信心使他像骆驼一样坚定。

与陶渊明又不一样,他的壮志雄心背后的就是另一个和谐的“桃花源”,也就是说,有人民。但他更善于去实现他自己的理想罢了。

2、《题木士二首》韩愈唐

火透波穿不计春,

根如头面干如身。

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士”庙,贞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此为其一。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中“木士”与“求福人”不妨视*场中两种人的名称。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这首中,人正是这样作的。因此,“木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的讽刺效果。

的妙处尚在最后一句,它摹画出这样一幅图景:

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士”了。

“ 木士” 固然可笑, 而“ 求福人” 更可笑亦复可悲。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但有点晴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木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中对“木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该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话》)的陋俗与**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3、走近作文的

本是一个文人,是一个中国*时代的文人。但是,他又与那个时代的文人大不相同。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革新家,但他真正的*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805年,唐顺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就随着顺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走到了他*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习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习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一样名留青史!

4、白易早期

著名人白易以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写成的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了下来,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篇。对于他的歌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白易早期,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里所写的是人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人的艺术才华。但人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人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人自己。人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歌中还是罕见的。

梅圣俞平:“状难写景,如在眼前;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之所短也。”(张戒《岁寒唐话》),“乐天之,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气相俟。致长韵大篇,动数千言,而顺当惬意,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鬓,悲鸣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张若虚《滹南话》)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不能论定谁是谁非,每个人欣事物的切入点不同,欣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的说法有失妥当。

我们知道白易作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即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采入歌唱。其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而白易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讽喻一百七十余首,大体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显宦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行的尖锐批判如《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用浅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观点鲜明,而这些尖锐的批判使达官门咬牙切齿。“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易写这首不是为了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而是要反映了人民为了满足贵族门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难,要教育权贵们,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闲乐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为大众着想,站在民众阶层想想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当。白易就是这样用他那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作品,让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让作品的时代主题和内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歌的浅近语言是有利于文学发展的,不应该遭到那么多人的质疑。

有人会说因为白易是伟人,所以他写出的歌无论怎样看,怎样评价都是好的。就比如《刘十九》“绿蚁新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明明写得毫无情调,一点文学色彩都没有,但是后人们却争着传诵硬说这首是一首好。说意很美,能闻见人亲切相问的声音,把与刘十九对饮清谈的那种欢欣与温馨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如果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有人会认为这是涂鸦之作,没有一个词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语言很艰涩,根本就不是歌。但是“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变成绝唱,此等是也。”(俞陛平《意浅说续编》)白易信手拈出一首小,用口头语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写了出来令人读后沁人心脾。一首好的歌不一定都是奇异的词,只要用此词,在此境,能够最传神地表达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词。所以白易就是运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出他的感情,使他易于被人接受,作品的内容易于为大众接受,理解,吸引广大读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雅俗共的好文章,才能流传千古。据史料记载说白易晚年住在洛阳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征求老妪老夫的意见,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有幸读到白易这么清新的文章。

易最著名的两篇文章《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人以通俗语言接近时代方式开拓广泛读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达自己遭受排挤,贬谪无奈的生活。当中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人民常用警句。〈〈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梦幻而悲凉的色彩。从人性的角度赞美他们无与伦比的爱情,成为古往今来的爱情经典作品,这两篇歌都是为时为事而作的*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这样就让让文学尽可能地与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正如唐宣在〈〈吊白易〉〉所说那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以认为白易的失于太详太露的说法是有失妥当的。

点击查看更多《溪居》柳宗元全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7227.html

热门阅读

  1. 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范文
  2. 《Baby快乐诗画》活动教案
  3. 精选100条201鸡年微信祝福语
  4. 迎接201的励志句子
  5. 201年老师给学生的青年节祝福语
  6. 公司安全生产主题教育及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7. 小学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的活动总结
  8. 中外定期租船合同模板
  9. 宝宝百日宴发言稿
  10. 奇妙的商店宝宝睡前故事
  11. 端午节送给顾客的祝福语句201
  12. 犯错是人生的常态励志美文
  13. 大学生儿童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14. 2016年圣诞节祝福语顺口溜
  15. 201年520表白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