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拓展阅读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2、《月下独酌》之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诗赏析
原诗四首,这是第一首。
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是,由于*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诗人心中郁积了巨大的痛苦和忧愤。他常常借饮酒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花间月下,对酒当歌,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诗一开始,便切入题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明月高悬的春夜,良辰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他携一壶美酒,来到花间,准备痛饮一番。然而,诗人构置的氛围是单调而冷清的。“一壶酒”三字,已透出冷清之感;“独酌”二字,无限潦倒;“无相亲”重复言之,孤独和惆怅的心绪跃然纸上。
首二句是“抑”,三、四两句则是“扬”。
李白毕竟是一位旷达开朗的诗人,他突然异想天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为了摆脱孤独,邀请天空的明月、地上的身影,跟自己作伴,举杯共饮,同患难,共悲欢。
但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影子毕竟是虚幻的朋友,明月不通人情,影子也不会饮酒,诗人不禁感到深深的遗憾。“既”字、“徒”字,感情色彩颇浓。诗人陶渊明《杂诗》云:“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此四句或受其启发。李家瑞《停云阁诗话》评曰:“李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喜其造句之工,屡用之。予读《南史·沈庆之传》,庆之谓人曰:‘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李诗殆本此。然庆之语不及李诗之妙耳。”孙洙《唐诗三百首》亦评曰:“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此时此刻,诗人李白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难道能让春宵虚度吗?
当然不能!诗人于是又说:“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丑恶的现实面前,通过“行乐”来缓解、或暂时忘却心中的郁闷。这虽然流露出诗人思想性格中的消极面,但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这种“行乐”,与统治阶级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着四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中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诗人既歌且舞,时醒时醉,都离不开月光和影子,“三人”依依情深,相亲相知。
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想象引向高远,整首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诗人真诚地与月、影相约,作那忘情之游,借美好的天国仙境来倾吐对人世间的愤恨和厌恶。“无情游”,因月与影都无感情,故称无情游,与上文月、影不解人事相应。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的深切感受,通过写处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独,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从而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写作者花间饮酒,表现了难遇知音的深沉的孤独感,全诗实际上是李白的内心独白。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有李白诗一贯的明朗豪放的风格。全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感情的抒发很有层次,由独到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贯穿回环,起伏相间,极富曲折变化,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沈德潜《唐诗别裁》赞誉此诗为:“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从诗题可见,“独”、“月”、“酒”三字是全诗之关键,而其中“独”字又是一篇之“诗眼”,李白的孤独感在其《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表现得亦很突出,可与此诗对读互证。诗人一生喜“月”爱“酒”,创作了大量咏月诗、饮酒诗,这首诗既咏月又写酒,且以“月”、“酒”衬“独”,堪称佳作。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王昌龄《五言诗·送郭司仓》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绿滢滢的淮水映照着屋门,
挽留坐骑是主人一片心意。
一路送行的是碧空的明月,
思念的春潮一夜比一夜深。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篇写来浑不用力,但却情意真挚,感人至深。
“映门淮水绿”,诗一开头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春天的淮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映照着屋门。这样的艳阳春景本是郊游欢饮的大好时光,如今却要与友人郭司仓离别,作者的心中当然有些难舍难分。所以下面说“留骑主人心”就显得顺理成章,一点也不突兀。但第二句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挽留客人,而说要“留骑”,就又有些含蓄。坐骑是客人的代步工具,此次郭司仓远别,就要靠这匹宝马负载,留住坐骑,友人自然走不了。
三、四两句分说。“明月随良掾”一句是说友人远行,一路上有明月相伴。良掾,即很好的官吏,这里是对郭司仓的美称。诗人不说友人只身远行,一路孤独寂寞,而说有“明月相伴”,略带调侃风趣,借以缓解别离所造成的伤感气氛,李白送王昌龄的诗中也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句子,与昌龄此句用语略似,看来很可能是互相启发的,但意境体格迥然有别。李白诗一气旋折,全以神行,有挥斥八极、凌厉九霄之意,而昌龄此句自然轻松,浑不用力。末句“春潮夜夜深”是说自己对郭司仓的怀念犹如滚滚的淮河春潮一样,拍堤打岸,长流万里,深不可测。
在写法上,首句说“淮水绿”,末句说“春潮深”,首尾相应,在不经意中见出用笔之妙,于尺幅之内仍有起合规矩。同时,一、二两句总括别绪,三、四两句分述别情。第三句单表对方,第四句独抒己情,字虽五言,但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三、四句虽是宾主分述,但又并非隔绝,而是互相关联,秘响旁通。即在“夜夜”这个大的时空系统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共潮生”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作者与友人虽将天各一方但仍互相思念则是一种社会之情。春潮尚可随明月而起伏变化,那么作者与友人也会互相感应,异地而同心。时空阻隔所造成的生离死别的缺憾,在一首小诗中却得到了艺术的补偿,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沟通,并将会像“明月共潮生”一样永恒。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及赏析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答案: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3、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答案: 悲苦哀怨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