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风雨》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20

李商隐《风雨》翻译赏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②。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③,销愁又几千。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①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②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③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拓展阅读

1、寄北原文及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

[作者简介]

(813—858),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处在晚唐时期,朝廷内外的大官僚展开了激烈的纷争,形成了所谓“牛*”和“*”两个集团。因受牛*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他的诗构思精巧,委婉含蓄,语言精炼,富有文采。著有《义山诗集》。

[注释]

寄北:选自《义山诗集》,诗题一作《夜寄内》。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指作者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诗意]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的情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淅淅沥沥,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的妻子却已故去。给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寄北》,说是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的朋*之争中。(牛,牛僧孺;德裕。朋*,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侍御”。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寄北》,是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涨秋池”,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寄北》,表现了诗的另一种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2、晏殊《蝶恋花帘幕轻双语燕》全词

帘幕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前言】

《蝶恋花·帘幕轻双语燕》这首词是北宋词人晏殊(存疑)所作,写的是暮春朱楼望归人的生活小景。上片写主人公午醉醒来、心事凝重。院内帘外轻燕语、柳絮乱飞、花落青苔的暮春景象,反衬出人的孤寂。下片承上写主人公心潮难平、倚楼望远。全词按照时间顺序,由午到晚,融情入景,情景交错。

【注释】

①撩乱:纷乱,同“缭乱”。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②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③犹:还,仍。

④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⑤倚:靠。

⑥抵死:总是,老是。

⑦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帘幕在微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酒醉醒来,柳絮随纷飞凌乱。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之作。

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开篇三句写闺妇触目所见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轻轻地吹动着帘幕,燕子双双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话语。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怀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浇愁。然而,愁而饮,饮而醉,碎而睡,一觉醒来,只见庭院的柳絮随舞。“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块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一个“醉”字,展示了主人公忧愁之深。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主人公所处的季节(晚春)、时间(午后)、地点(闺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的物图画,明里写景,暗里抒情,写物亦人。“心事”一句,明点出闺妇的心态。整整一个春天,在孤单、愁寂中度过,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犹未见”与柳絮的“飞撩乱”相呼应,用的是陪衬,即以哀景写哀情,沸沸扬扬的柳絮在中飘飞与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是极相吻合的。“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语人不归,春老红残,香消色减,青春飞逝,衬托出主人公的悲伤。整个上片,以景语为主,景语与情语互见,物象与心绪交融,反衬与陪衬杂用。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得情味隽永,深曲委婉,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下片通过对景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现相思之无极。“过片”三句,写闺妇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楼望远,以从“天际识归舟”中求得一丝半缕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如烟的春和布满浓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什么也看不见。“百尺”句,勾勒出闺妇倚楼怅望的痴情形象,朱楼而“百尺”,状楼之高,望之远。“闲倚遍”,言登楼之频繁,盼归之殷切,怀人之情深,惆怅之浓重。“薄”句,再次点明季节的特征。“抵死”句,说视线被阻,世事多艰,难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尽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难求,足见“天地终无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归不能,音信又断,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归早晚”,游人什么时候回来,无处得知。末句“斜阳只送平波远”,写得极为疏淡、含蓄,具有丰富的表现层次:一说闺妇登楼倚望从薄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二说游子取水路而归;三说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四说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本词全篇写得语浅情深,词约意浓,反映了*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心绪。通篇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词的一贯格。

3、江上漾西

《江上·江上漾西》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前言】

《江上》是北宋*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漾:吹过。

脱:**。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吹到乱山的东面。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4、古宋国梧台东古诗原文

《古·宋国梧台东》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前言】

《古·宋国梧台东》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是作者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发出愤怒的呐喊。

【注释】

⑴“宋国”二句:《后汉书·应劭传》贤注:《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俯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砖)不殊。”

⑵赵王璧:即和氏璧。

⑶无缁磷:即不缁不磷,谓玉石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即染而不黑,磨而不损。缁,黑色,这里作动词用。磷,损伤。

⑷贞真:坚固不变,与磷缁相反。

⑸珉:石而美者。

一个乡下人,在宋国梧台的东边,拾到了一枚燕石——普通石头而已。他把燕石当作天下最珍贵的玉石珍藏,却嘲笑赵王的那块天下第一玉璧。赵王璧是磨而不损一丝一纹,染而不沾一点颜色;而燕石一磨就损,一染就污。庸俗之人哪有慧眼,哪里分辨得出玉与石。

白《古》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首。 此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萧士赟曰:“此讥世人不识真儒,而假儒反得用世以非笑真儒焉。辞简意明,切中古今时病。”

5、绕佛阁·赠郭季

《绕佛阁·赠郭季》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茜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红翠万缕。送幽梦与、人闲绣芳句。怨宫恨羽。孤剑漫倚,无限凄楚。赋情缥缈。赋情缥缈、东扬花絮。

镜里半髯雪,向老春深莺晓处。长闭翠阴、幽坊杨柳户。看故苑离离,城外禾黍。短藜青屦。笑寄闲追,鸡社歌舞。最流、垫巾沾

【前言】

《绕佛阁·赠郭季》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写给郭季的酬赠词。此词盛赞郭季作品的佳妙以及人品的高尚,惋惜郭季无人识的遭遇,抒发同病相怜之感。

【注释】

①绣:一本作“秀”。

③向:一本作“句”,一本作“词”,一本作“人”。

④翠:一本作“醉”。

⑤城外:一本作“遍生”。

《绕佛阁》,《清真集》入“大石调”,《梦窗词》集入“夹钟”。一百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九句六仄韵。

“倩霞”五句,盛赞郭的诗词佳句不绝。“倩”,绛红色;“星媛”,指天孙织女;“杼”,即布机上的梭子。这是说:郭季的诗词似天上织女连夜织成的七彩锦霞一样美。我读了这些佳作,仿佛耳边响起了银河边织女的飞梭声。这些佳句,妙语,恐怕是你在梦中飞到天上拾掇来无数朵的彩霞连缀而成的吧?“怨宫”三句,点明郭季也是个无人识的诗人,他只能借诗词抒发自己的怀抱。由此可见郭与吴可谓同病相怜。这里梦窗用“冯谖弹铗而歌”之典:“冯谖因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倚柱弹铗而歌:‘长铗归去兮!……’”然冯谖尚能获孟尝君的青睐,郭、吴两位却是生不逢时了。“赋情”一句前缺一句四字,但据另本的补字等看,这两句仍是赞郭的诗词情深意远,如吹柳絮缥缈无踪可追似的,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下片赞其人。“镜里”两句,言郭老矣,在镜中已可见到须发半白了,然而郭的前半生却是在歌妓丛中,即“春深莺晓处”度过的。可见郭也是个流才子。“长闭”句,指如今郭已落魄衰老,被拒在“杨柳户”,即歌妓家的门外。“看故苑”两句,是从同病相怜的郭的遭遇,想到故都汴京荒草埋没城郊内外,沦陷在金人区域的老百姓是多么痛苦啊!“禾黍”,即用《诗经·黍离》之意。《黍离》是周朝志士看到故都宫中尽是禾黍,而悼念倾覆之作。词人身在繁华南宋地,心忧北国沦陷人,爱国之心可见一洃斑。“短藜”三句,劝郭归田园。因为郭名字中有“季”两字所以词人遂想到“寄”,“季”、“寄”谐音也。“最流”一句作结,言郭季流倜傥,有先祖遗,为人仰慕。“垫巾”,一名“垫角巾”。据《后汉书·郭泰传》:“泰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间遇,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一角,以为林宗巾”。林宗,即郭泰字。

全词既赞其作,又誉其人,深得“赠”人恶扬善之道。

点击查看更多李商隐《风雨》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274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