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教学四部曲分别是什么
剧本是编剧和演出所参照的蓝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的空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潜藏于众多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剧本,把学生变为“演员”,把课堂变成“舞台”,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发现剧本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编—导—演—评“四部曲”,分说如下:
一、 编
编剧原本是剧作家的事,且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剧本是剧作家已经编好了的“例子”。可是在新的时期和当前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些“例子”应该赋予它们以新的理解。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再加工,使“故事”得以“新编”。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原剧本提炼要领地编、联系实际地编、发挥想象地编,使“旧剧本”的“新编剧”在主旨内容上、人物形象上,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文。学生在得其要领、尊重逻辑的原则下,可渗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性地发挥,甚至可以“添油加醋”。“编”最主要的任务是编台词,台词的重新组织既要能够反映剧本中的人物个性,又要能够合乎学生自身的口吻特点。编写台词小卡片的过程就是对剧本的主动学习和深入分析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编”两得的效果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取得的。
二、 导
学生自己编辑的“新版剧本”为课堂上的“舞台表演”提供了基矗从编剧到演绎的过度需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导”,即通常所说的“排练”。排练的工作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需要要当好“导演”。班级内部可以依据学生自主组合或教师合理搭配分成若干排练小组,开展演出竞赛。导的主要目的是去粗存精、精益求精,增强课堂表演的舞台效果。导的主要工作有三点:一是要对台词进行推敲,努力追求人物身份的个性化;一是对表情动作予以指点,努力追求表演过程的表现力;一是对时间利用情况予以把握,追求表演过程的完整性。“导”的过程不但是对“编”的内容进行实践和检验的过程,也是集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智慧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它为成功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三、 演
演是表现剧本思想内容、展示剧中人物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它以生动活泼、形象可视的舞台艺术代替了传统模式中填压式的枯燥呆板的分析说教,把传统的单一课堂变成了多样化的活动的舞台,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演员”在课堂上面向众多的“学生观众”表演角色的同时也展现了自我。他们亲历剧中事,亲临剧中境,亲味剧中情,这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绝非单纯的“灌压”效果所能比拟的。另外,“学生观众”也必兴致盎然、津津有味,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感觉,因此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既深刻透彻且又记忆持久。同时,“演”又是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有效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都不无裨益。
“评”是对编—导—演各个阶段的得失进行总结评论的阶段,是对剧本学习作深化提高的重要一环。尽管学生的编导水平和表演技巧还较为稚嫩,但敢于大胆尝试的老师总会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有一个新的收获:有的精彩片段需要提炼编演中的成功经验,有的缺陷片段需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这些恰又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现实的讨论话题。“编、导、演”三部曲奏完之后,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来一段“剧评”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每次演出必作评论,而且对评论也应作出某些规定。比如可以这样规定评论程序:首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亮出评论的观点;其次要求用几句语义互不重复的话阐明持此观点的理由;再次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得失、提出意见。另外评论的广泛参与和人均评论时间的限制也应在要求之列。“评”的过程是同学们见仁见智的过程,是思维与口语紧张训练的过程,是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丰满人物个性的过程。
编—导—演—评的完美组合不失为剧本教学的最优化模式,教师不上讲台,教学更加精彩。
拓展阅读
1、2017年山东高考零分作文:别问我中国是什么样子
无论是高考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但是我们要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加油!本文“2017年山东高考零分作文:别问我中国是什么样子” 由微点阅读网高考栏目整理而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别问我中国从前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太沉痛太心碎,几个小老百姓的瘦弱肩膀担不起,几句小老百姓的谈资亦不足为证。
反正出门是有很多选择的。公交、高速、铁路自不必说,传统出行方式讲求的是熟悉、便捷。高铁一天环游中国,地铁一小时贯通全城,磁悬浮十分钟送您到机场,城际轨道上竟然有老头老太牵着篮子去买菜。衣食住行,活色生香。不到半小时,长沙下河街的新鲜河鱼来到您的餐桌;湘潭老街的嫩仔槟榔,滴上新鲜的桂子油刺激你的味蕾;株洲南大门的服装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一定要学会还价。佯装出门的时候,等着老板娘喊你,“来咯来咯,做个开张生意!”遇着傲气的女老板娘鼻子里哼着冷气,你也别管她,网上购物云集散,体验更加精彩。
这种精彩是把绑着粗麻绳的扁担和沾满泥泞的草鞋丢在篱笆墙边,执意带着一家老小随部队兵工厂北上谋生,坐了两天两夜的铁皮火车的爷爷体验不了的;是把我塞在车前自编座椅篮里骑着二八单车里哼哧哼哧地踩着上坡的爸爸体验不了的;更是临盆难产被邻居用板车拖到医院的奶奶想象不到的。今天的我,愿意把车钥匙收起来,跨上硬胎共享单车,不是因为我赶着去上早自习,而是因为我可以让单车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无奈,而是因为我愿意在晨风暮霭中享受片刻的悠闲。车前的小篮子小巧玲珑,*塞不下一个孩子,但可以裹去一天的疲惫,满载骑行的欢乐。
待在家里也并不无聊。互联网+让你一键点开世界,老中青幼各取所需。坐在电视机前可以接受无限不循环抗战神剧的洗礼;网络节目妙趣横生,舒缓都市生活的紧张与劳累;孩子们在电子世界中沉沦亦在其中摸索成长。互联网泥沙俱下,但因为惧怕捆绑带来的忧虑绝不是我们固步自封与世隔绝的理由。当外部世界因便利的交通浑然一体,中国人也在精神上努力寻求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一生足不出户在村口榕树下摇着蒲扇闲话家常的老太太所难以想象的,她们带着惊疑的目光打量背着行囊从外面回来的的年轻人。可爱的是,回归与出走并不矛盾。寻求可以填充失落,还可以找回自我。
别问我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子。历史的烟尘消散,黑白照片里的人重新变得鲜活,色彩由我们自己描画。
别问我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子。到处走走,选择五花八门的出行和停泊方式,那是中国流动的血液与脉博,带你感受不一样的中国气息。
别问我中国是什么样子。她和世界有同一张脸,写满对未来的希冀与渴望。
2、剧本《狂飙突进》是谁写的?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剧作刻画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英国人威尔特逃亡到英属北美洲,参加了那里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
在当地,巧遇自己早年的恋人,使威尔特感到惶惑的是,她的父亲与威尔特的父亲有宿仇。然而,他暂时抛开私情,依然英勇地参加战斗。直至战争结束,威尔特才与恋人取得谅解。
作品还借助主人公的两位朋友“火”和“怠惰”,表达了作者的**倾向;通过“火”象征德国人民摆脱*统治,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的热情幻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通过描写“怠惰”,作者意在唤醒生活在德意志大地上的人民,不要因为军事官僚的黑暗统治而无所事事,一个人怠惰,绝不可能有所作为。主人公威尔特是英国公民,却愿为美洲的独立自由而战,明显体现了反*主义,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感情。
剧作《狂飙突进》鞭挞了*社会的*,其强烈的叛逆精神,对于崇尚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对**的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影响巨大。
由赫尔德和歌德倡导的该文学运动以克林格尔的剧本名称而命名:“狂飙突进运动,饱含着摧枯拉朽的力量,虽然它未能彻底改变18世纪德国现状,但却在文学领域提出了社会**的要求,并用文学创作反映出新兴市民阶级与*贵族的*。
3、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激趣引思、提出要求
同学们,你们听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阿凡提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呢?
有一些同学知道,还有一些同学不知道。不过没有关系,等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回答。你们有信心吗?恩,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1的四幅图。
我们先来看一道题目。分别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1)谁来说第一个?
全部答完后问:这里的1/3谁来说说它表示什么含义呢?3/9呢?
同学们,你们比较比较这几幅图的阴影部分,想想看,你发现了什么呢?也就是说,哪3个分数是相等的呢?
(2)师:这里有个1/2,你能说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吗?
2/4、4/8、8/16......还有吧,是不是还可以说出好多好多啊?
那,这些分数是不是相等呢?咱们口说无凭,咱们来做个小实验证明它门是相等的,好不好?
先别急,先来看看有哪些实验要求。
咱们这个实验的目的上一什么?验证什么?
咱们实验的方法有哪些呢?
实验有什么要求?操作有序什么意思呢?要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1、实验目的:验证猜想。
2、方法: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3、要求: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操作有序。
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实验既快又好。一会儿,我们把他的作品展示一下。好,开始!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集体交流结果。
咱们刚才通过做实验,发现这些分数的大小怎样?也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可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变了吧!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告诉老师。
把你的发现先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由到,分子被扩大了2倍,分母也被扩大了2倍,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师:还有谁想说说你的发现?
生2:我发现由到,分子被扩大了3倍,分母也被扩大了3倍,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换一组数据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由到,分子、分母都被缩小了3倍,它们的大小不变。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发现,想想看,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该怎样变化就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了呢?
师:为什么要0除外?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生: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大小不变。
我们一齐读一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跟咱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有点相似啊?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还记得吗?
同学们想想看,这两个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在除法当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在分数中也有它的基本性质。
师:好,那现在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又说了哪些话呢?
师:2/6到3/9分子分母怎样变化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了1.5,呢也就是说这里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还可以指小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好,那下面咱们就用今天学的知识来做几道题,好不好?
1、把书翻到61页,练一练第一题,请你涂一涂填一填。我看谁的动作最快。
集体交流。
2、下面我们来填空补缺想理由。(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他们这样填是根据什么?
3、出示练习十一第二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运用知识
练习十一第三题
(五)课堂小结,认识自己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 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本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举具体事例、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感受抽象、推理的基本数学思想。
3.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确定本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指出学生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作为旧课新上,如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活动任然保持浓厚兴趣,从探究活动中得到新的发展,上出数学味,上出新意,我在思考。本节课常规的是创设情境,在情景中提炼出等式,最终形成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而是从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开始,通过实验、猜想、验证、结论,从等式的验证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经历定律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确定: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本节课我综合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组织学生经历实验、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举例验证法,引导学生静心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大胆表达,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 联系旧知,质疑引思。 2.自主操作,验证猜想 3.知识应用,巩固提高4.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环节一:联系旧知,质疑引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考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迅速地点燃孩子们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积聚动力。
环节二:操作体验,概括规律
1.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通过找与1/2相等的分数,思考证明方法,观察等式,发现规律,于是提出猜想
2.举例操作,验证猜想。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本节课验证环节,将“分子分母怎样变才使得分数的大小不变”设定为研究的关键点,然后围绕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展开了操作、感悟、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的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体验如何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良好品质。
3.概括性质,深化理解
通过观察算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4.运用规律,完成例2
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环节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有层次的练习过程中,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点对点的基础练习,二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环节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回顾,梳理所学的知识,提炼数学方法,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
有人说的好,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知道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恳切的希望各位能给予我更多的宝贵建议,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一定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