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0:27:50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妙句之妙)

———宋·陆游《书愤》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

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附诗作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拓展阅读

1、黄庭坚《登快阁》 (菁选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称花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玩。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悄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观和苏轼留下的卷给黄庭坚观,并且画梅数枝烟外远山相赠。苏、秦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此时此地,又见亡友遗作,想起官路飘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汹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苏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

2、黄庭坚《登快阁》 (菁选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

一般说来,文章或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之“倚”,可谓虚实相兼;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阮籍传》)。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极受后人称。姚鼐称此“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当知无愧。

3、太平洋遇雨原文

梁启超〔近现代〕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像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注释

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亘:gèn,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人自己。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风雷: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远游:指人远游美州。

这首据说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人浮想联翩,绾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逆境之中。而思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点击查看更多《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8716.html

热门阅读

  1. 万圣节幽默祝福语
  2. 解除合伙关系协议书
  3. 201年给好朋友的愚人节祝福语
  4. 大班综合活动观摩课《菊花展》教案
  5. 小学语文《我不能失信》的教案设计
  6. 喜欢读书手抄报资料
  7. 201元旦单位祝福语短信
  8. 小学生的自我介绍的模板
  9. 竞选部门副经理的应届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10. 初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
  11. 冬季周末的祝福短信
  12. 《Lets eat》教学反思范文
  13. 顾客春节祝福语
  14. 小学教师个人师德师风的自查报告
  15. 高中生个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