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国旗》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6 12:07:24

《升国旗》教案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字及一种新笔画

3、让学生感受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出示五星红旗,介绍讲解,引出升旗仪式。

同时认识“五星红旗”“升”几个字

二、初读指导

1、投影插图,请小朋友们边看图边听录音

2、再听录音,要求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句读课文

(3)齐读全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升、国、我、们、中

1、记忆字形

2、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重点提醒“升”的两撇的不同和“我”的竖钩和斜钩的区别。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国、我、们、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什么是我们的国旗?

(2)出示句子,指名读

(3)讲述,指导学生用骄傲、自豪的语气读第一句。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你知道它是怎么升起来的吗?

(2)出示句子。

(3)课件演示升国旗

(4)指导读出自豪、崇敬之情。

3、指导看图,引读第三句

(1)升国旗时,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

(2)出示句子,在生活中你喜欢用“您”称呼哪些人?

(3)指导朗读第三句,读出对国旗的崇敬热爱之情。

(4)学生表演读第三句,评价。

(5)齐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

1、看图引背。

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3、句子接龙背

4、边背诵边表演

四、看图,启发想象

听到雄壮嘹亮的歌声,看到小朋友们整齐有力的敬礼,小鸟们也向着国旗飞来了,你知道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五、指导写字:起、立、正、向

1、记忆字形

(1)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有哪个字需要别人帮忙。

(2)书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

2、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六、作业

回家向长辈介绍升国旗时的情景,要求边说边表演。

课后小结:

利用教学光盘指导朗读效果较好。学生在组词时易出现“们”当“门”用,用生字组词是难点。

拓展阅读

1、劝学汇编

学,尤其是高一学,要把重点放在交给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言的习惯上。以下是“劝学课件”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知识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中其他言虚实词。

2.掌握课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的语感。

2.理解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一、抓住眼,定好眼。中心论点是本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学难点和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言实词和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二课时

第一

一、提示本单元学目标和本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末期赵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古代的'思想家、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标志着古代说理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是原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中的通假字、重点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

2、劝学汇编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言字词,了解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体会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学习过程】

初读课,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句子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根据原内容填空。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见吕蒙进步之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鲁肃爱才敬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吕蒙对于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吕蒙的颇为得意。

(3)通过学习,吕蒙由“______________”变得使人“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回答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摘抄选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3)比较赏析:

【课后巩固】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下面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____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

及鲁肃过寻阳:____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

3、劝学汇编

了解课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注重本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主张和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的特点和学地位,说明本出处。

荀子是战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 寒 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 为 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师举例示,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劝学汇编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的能力。

4.理解本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5、劝学汇编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言虚词和实词。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

1.提示本单元学目标和本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的重点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一、提示本单元学目标和本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末期赵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古代的思想家、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中的通假字、重点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初步自析课,思考题:

(1)课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

点击查看更多《升国旗》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9212.html

热门阅读

  1. 《我学写字》教案教学设计
  2. 《小斑马穿新衣》优秀教案
  3. 武生院校体育部部长述职报告范文
  4. 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心得范文
  5. 俾斯麦巧解尴尬的故事
  6.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计划范文
  7. 经典情感语录
  8. 钻石与火柴的故事
  9. 授牌仪式上的表态发言稿范文
  10. 给朋友早安晚安幽默的祝福语
  11. 企业行政管理理论论文
  12. 关于三八妇女节演讲稿优秀范文
  13. 幼儿春游的活动计划
  14. 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
  15. 关于《我多想去看看》的教案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