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
《惊弓之鸟》在教学时考虑教学重点放在读通、读熟课文,会正确认读生词上,但如仅此本堂课的教学量又太少了,于是决定让孩子初步感受更羸的善于观察、思考及准确的判断。
课始,孩子们对“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的理解非常到位。先让孩子来说说“你认为什么人可以被称为‘能手’”;再说说“‘射箭能手’是什么样的人”,“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射箭能手’”;接着说说“你怎么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这又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最后说说“现在让你来读这个句子,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孩子们有的说“佩服”,有的说“赞叹”,有的说“神往”……),“好,就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好好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声情并茂)。对简单一句话的学习,我带领着孩子们由“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层层递进理解句子,并在这当中“连线”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用上合适的成语来说一说),在灵活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孩子们轻松自如地领会句子并顺利产生对更羸的佩服之情,感情朗读的训练也跟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着,孩子们根据要求自学全文。
自学要求:
1.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更羸是怎样一个人,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把有关句子划一划。
交流反馈后发现“更羸”的“更”要读成“gèng”,“弦”易读成“xuán”,纠正后能正确认读,可一到课文中又会反复出错,尤其是“更”都习惯于读第四声。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总不可能整堂课都正音吧?只能寄希望于本节课后不断地练习与纠正了。
最后交流句子,体会更羸是怎样一个人。孩子们马上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并从中体会出更羸的善于观察、思考和打猎经验丰富。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而且语言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课堂作业本中也有相关的阅读作业,所以一有孩子提出这段,我马上忘了本堂课只是要让孩子初步感受更羸是怎样一个人,开始结合作业题分析起内容来了。结果离开了文本,纯粹为了习题而讲解,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
课后,认真回想这堂课认为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牢牢把握课时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不能随意生发开去,更不能离开文本分析内容、讲解习题,语文课还是要通过充分的读来感悟、体会、理解。
拓展阅读
1、小班科学教案与教学反思范文
活动目标:
1、探索并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2、了解球的种类,体验玩球的乐趣。
3、通过动手制作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铁球、气球、网球、垒球等。
2、装有水和吹起来的气球若干。
3、制作球可选择的材料:报纸、海绵、棉花、泥土、沙土、布、橡皮泥、胶带、塑料袋、水、药丸壳等。
4、木板做成的斜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球,探索球的特性。
1、提供各种球,请幼儿自由玩球。
2、提问:球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教师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小结:球大多数是圆的,能滚动,能跳起来,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大有的小。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空心和实心球的不同。
1、提供装有水和吹起来的气球若干个,请幼儿试着玩一玩。
2、提问:这些气球有什么不同?
3、幼儿讨论回答:一个装了水,一个没装水;装水的沉,没装水的轻;一个软一个硬;装水的弹不起来,没装水的能弹起来。
4、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装有水的气球是实心的,没装水的气球是空心的。
5、请幼儿尝试将教师提供的各种球按空心和实心分开。
三、提供多种材料,请幼儿动手做一个球。
1、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请幼儿寻找自己认为最适合做球的材料,动手做一个球。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使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
四、游戏:看谁的球滚得远教师提供斜面若干,请幼儿尝试滚动自己的球,比一比谁做的球滚得远。
五、讨论: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球?它们都是圆形的吗?
六、延伸活动:
2、小班科学教案与教学反思范文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3、小班科学教案与教学反思范文
蚕的幼虫成熟后吐丝做茧,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属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蚕丝是织绸缎的原料。中国是世界上养蚕最早的国家。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分析等形式,让幼儿在看看、听听、爬爬、练练的过程中掌握爬行的技能。同时在活动中让他们发展自主性,感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模仿蚕宝宝爬行动作,发展肢体柔韧性、协调性。
2、发展自主性,感知蚕宝宝变成飞蛾的过程。
活动重点:
掌握爬行动作的要领。
活动难点:
在爬行过程中,发展自主性。
活动准备:
教具:蚕宝宝图片,自制桑树。
学具:蚕宝宝头饰人手一个。
经验准备:
蚕宝宝变成飞蛾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主题
师:春天你看到过什么?
(幼儿回答:春天我看到小花、蝴蝶、蜜蜂、毛毛虫)
师:这个是什么?(出示蚕宝宝图片)
(幼儿回答:蚕宝宝)
师:你们看到过吗?
(幼儿回答:看到过)
小结:做一只蚕宝宝。
(二)学蚕宝宝
1、分散活动
师:蚕宝宝们我们先去草地上玩耍吧。
(幼儿回答:好的)
2、个别示范
师:我刚才看到这只蚕宝宝爬得特别快,他是怎么爬的?
(幼儿回答:他手脚一起用,爬得很快)
3、集中学习
师:爬的时候要“小腿缩一缩,**撅一撅,小手撑一撑,身体往前趴”,这样才爬得快哦。我们再来试试看。
(幼儿回答:好的)
小结:蚕宝宝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小蚕宝宝们去采桑叶。
(三)采摘桑叶
1、采桑叶
师:看,这儿有几棵桑树?
(幼儿回答:四棵)
师:这儿有四条路可以到达桑树那里,选择一条你最喜欢的路去采桑叶。(设置难易不同的四条路供幼儿选择)
(幼儿根据要求扮蚕宝宝采桑叶)
师:蚕宝宝们坐休息,吃桑叶。
(幼儿回答:好的)
2、变飞蛾
师:蚕宝宝们吃饱了吗?
(幼儿回答:吃饱了)
师:之前我们在视频中看到蚕宝宝吐丝把自己包起来结成一个茧。然后在茧里变成蛹,滚过来,滚过去,最后变成飞蛾飞了出来。
(幼儿根据要求变成飞蛾)
小结:飞蛾们,我们一起飞回教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