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别大名亲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许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注释]
许衡(1209—1282)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
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时年46岁。
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充满忧惧,担心路途遥远,艰难困苦太多。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词人站在春风中因痛苦而无所寄托,内心没什么好说的而显得“难说”。
2、比较阅读柳永《雨霖铃》下片和本词的下片,分析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之处。(6)
1.选BD。本题考察队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具体内容反复铺叙渲染离别之苦。B项,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说中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此时的离别就更加痛苦。D项“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内心极其痛苦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类似。“内心没什么好说的”不准确。
2.柳词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烘托其伤感之意、思念之情。(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自己离别比古人、常人都痛苦;更痛苦的是酒醒后会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清寒之处;而且从今往后漫长孤独发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人陪伴,无心欣赏。(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许词下片是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1分)。下片开始四句写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对比之中有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他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因应召而离别,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虽好但君命难违,只能无奈感叹“美事难双得”。正是这种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更加感伤和哀痛。(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的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比较阅读能力。关键是要吃透两首词的相关内容及其思想情感。柳词主要是写男女之间儿女情长的离别之苦;而许词是亲友之间的离别,其中夹杂着中年人生的种种感触。将课内词作与课外词作作比较阅读,此种题型要注意。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是许衡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男人间别情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衡是有元一代的名臣、大儒,不过我们在这首《满江红》中看到的则是他人格中的另一面——普通人都有的亲情与友谊,由于他在当时社会中特殊的身份、地位和经历,这种亲情和友谊又有着他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许衡出生于河内(今河南沁阳),二十八岁时迁于大名(今属河北)隐居,在此躬耕自食,聚徒讲学,直到四十六岁他的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这一年是1254年,忽必烈为了推行教化,征召当时在中原已久负盛誉的许衡为京兆教授。这首词即为作者应召赴任时辞别亲友的作品。
作品开篇擒题,点明道别之意。以“徘徊”写依依惜别的景况;以“先怯”言忧愁满怀的心境。怯,胆怯。由前面的“孤”字可知,这一“怯”指孤独无依的忧惧心理。这本是分别之后的感受,可词人却说他在这“未分袂(分手)”时已感到了,以此强调这亲情的可贵和离别的不堪。接着词人又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际,对这离别的不堪作更进一层的渲染:“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许衡这次离乡已四十六岁,故曰“中年”。据载,作者隐居期间,生活十分艰苦,常食糠茹菜为生,身体状况自然不会太好,故词中有“憔悴”之语。人在中年时期各方面已大体稳定,不再适于漂泊的生活了,况且又是“此般憔悴”,此时“离别”自然也就更加不堪了。作品就是这样一层层地将离别的感受推向了痛苦的峰巅,于是很自然有了下面句中对离别愁苦的这般描绘:“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拥就”,结成。“心头结”,即心里的疙瘩。这两句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将“泪”与“愁”对举,分别从身心两个方面写出了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与痛楚。在这分手的时刻,远行者当有多少心里话要对亲友诉说,然而他却是“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倚东风”即站立在春风中。“无聊”,无所寄托,此处意谓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宋柳永《雨霖铃》词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许词在此表达的也是这样一层意思:情到极处,无声更胜有声。
上片主要描写了离别之际的痛苦情状,下片转入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开始四句形成了一联整齐的对仗:黄卷对青镜,白日对华发。不仅对得工稳,而且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我们明显地感到了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这里的潜台词是:大好的青春年华早已逝去,词人也早已弃绝了从政入仕的念头,而就在这时却要他离乡别亲去应召,这怎能不使他倍感痛苦呢!他所不能忘怀的是这样一种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岁寒交友,故山烟月”——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离别是因为要应召,这意味着这种自由的丧失。由此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许衡作为一名传统的士人,其人生观自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超脱“修齐治平”的价值取向,况且君命又难以违抗,但是在心灵深处他又更向往那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这使他只能发出“美事难双得”的无奈感叹。正是这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如此地感伤和哀痛。由此他预感到:“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这两句既是上面文意的延伸,同时又是对篇首的回应。词人“徘徊”不去、未别“先怯”的动因也正在于此。
中国古典诗词历来不乏离情别绪的描写,许衡的这首《满江红》可谓元词中这方面的一篇上乘之作。由于这类作品很多,写不好便极易落入俗套,可贵的是作者避开了一般的浮泛描写,处处从个人的真实经历出发,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据载,作者入仕后曾言“生平为虚名所累,不能辞官,其心可哀矣。”(转引自《古今词话》)这首词表现的即是词人这样一种发自心灵的哀痛,故此有着强烈的*力。在艺术形式上,此作首尾圆通,层递有序,语言平实畅达,又多用偶句,与其质朴的情感内容相得益彰。在看熟了唐宋艳词中那些男女间缠绵悱恻的离愁描写之后,再来读许衡的这首写男人间别情的作品,当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拓展阅读
1、马致远《清江引·野兴》阅读答案及解析古诗赏析
东篱本是风月①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②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搭儿:地方。
(1)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曲子中的作用。
(2)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的妙处。
参***:
(1)①从结构上看,是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的总写,有领起下文具体描绘的作用。②从思想上看,是对自己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的概括,为全曲思想奠定了基调。③从人物上看,以“东篱”为号,表现作者悠然自乐的心性。
(2)①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兴盎然的园林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②融情于景。充满自然之趣的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园林的喜悦之情。
(1)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着眼于曲子的核心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题干指定语句的内容,从结构、思想、人物、修辞效果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着眼于对曲子中艺术性较强的语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写景句,思考的线路有两条:一是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化静为动等;二是看景与情的关系,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
一枕:一排、一溜儿之意。
垂杨:即垂柳。
[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大自然的主人,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趣园林。在院子里种一排葫芦架,在门前栽几行垂杨柳。这真是一个快乐的世外仙境。
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赏析孟浩然的诗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
(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3分)
9.(1) “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1分)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1分)。
(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4分,每点2分)
(3)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3分,每点1分)
【相关推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三,四两句景物描写有何妙处?
3、《梦游天姥吟留别》阅读习题及答案古诗赏析李白的诗
朝代:唐代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做的,简要回答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做的,简要回答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送”两个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梦境描写与全诗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用“梦游”的形式,更便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想象和夸张的才华,随意挥洒,吐尽胸中块垒。
2.“飞”“送”两词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梦境的描写为诗末的抒情服务,梦境和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抒情则展示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个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4、《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阅读习题及的答案古诗赏析晏几道的诗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①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①小蘋,歌女名,是诗人《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蘋、云”中的一位。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比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1)两首词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原词分析是如何运用的。(2分)
(2)两首词的最后一句都是词人匠心独具之处,都是对往事的追忆,但包含了不同的感情。请具体分析感情有何不同。(4分)
(6分)(1)晏词上片实写梦醒后词人面对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以及楼外暮春景象而感伤;下片虚写,回忆初见小蘋时的情景。(1分)
纳词上片实写秋风萧瑟,词人在 “残阳”下孑立窗前,面对萧萧黄叶,陷入无限的哀思;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1分)
(2)晏词:昔时之月,曾照玉人归楼台。而今月亮仍是那个月亮,而伊人已渺,回首往事,低回不已。通过对小蘋的追忆,表达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物是人非)(2分)纳词: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与后悔。(2分)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赏析陆游的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试题: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5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5)前两句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其中的“___”、“___”字体现了这种递进。(不 尚)
(6)“铁马冰河”与上句中的“_____”相呼应。(风吹雨)
(7)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急欲杀敌报国的心情。)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