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桐花》读书笔记 1
看完整篇文章,感觉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描写桐花从待放的**动,到怒放的生命,再到渐渐的凋落,直至落尽,而是描写了整个生命的过程。盛放过,最终不免要凋零,盛放过就不遗憾,没有不散的宴席,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将走到哪里,下一秒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珍惜幸福的时光,让它在回忆里灿烂。仿佛这又说的是爱情的过程,从未知时的蠢蠢欲动,到激烈绽放美丽的生命,拥在温柔安全的怀抱里享受幸福,享受激情,再到完全熟悉后的渐渐平淡,生活渐渐失去色彩,由于难以抵挡的轮回,又走到下一个里程,无穷尽的道路,不知何时才是尽头,但是不管如何,记忆里总是存在着那丝丝柔情,花落的声音,你的叹息声,飘飘入心扉。
拓展阅读:《桐花》原文
四月二十四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岗。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
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
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
四月二十五日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岗。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
遇,若不是心中有着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
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他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
草叶,一色的枝柯。
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有模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
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动。
五月八日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
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
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
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
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
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
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
的酢浆草。
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
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
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
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五月十一日
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
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
与静夜。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
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五月十五日
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
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周遭无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视,高
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
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幼稚堪怜的激
情。
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
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
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一九八四年初夏结绳记事
席慕容《桐花》读书笔记 2
林子很静,徐徐的风像池塘里的波,散开了圈圈的水痕。
远处的硕大的粉色的花,清幽的香在水面上摇曳再三。终于忍不住了,把片片浮在水面上的萍弄得痒痒的,绿色的海洋阵阵翻滚,那情形真像一幕情景剧。
林间洁净如新,一些啼啼的鸟儿在上空盘旋的余音里,回荡了多许时光之后,春天就这么悄悄地离开了。
在自习室的无数的时光里,寂静如水。不知道是否在未来的时空里,是否还会有如此的静悄悄。然而消失于短暂的青春的思考里,那些短暂的灿若繁花的回忆里,究竟还有怎样的风景值得自己去祭奠。
如同对于生命,灵活而又安静于时间荒野的一抹灵异,红楼梦里说它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唯一的一块灵石,集天地之灵而成的肉体之身。那么此刻的我,是否也可以作此遐想,生命的最初也不过是如此的草率,造物主用泥巴揉搓而成的人身,之后的一口仙气便给予血脉精气。人从此有了意识与主观能动,能够十八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也不过数十载,而后在短暂的回光返照时,便明白死亡的意义。
《月,阙也》张晓风曾说:“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于是我们知道,见与不见,万物都只是自我运转,并不因为个人的意识而停止。
短暂的思考之后,想象历史只不过是浮厝里的一条灰暗的河流,而那些枯*卷轴只不过是一些古铜色的被埋葬的*。历史告诉人们所有不能想象的可能,而那些黑暗的潜藏在河底的故事终于在泛滥的国学热里被冲上来,而当代社会所有人所推崇的事情在这里,第一次得到客观的认同。
在这段读古书的时光里,翻起那些厚重的墨迹斑斑的史书时,内心的第一个想法,为什么自己所想象的那些历史竟是这个模样的。难道历史只是横躺在一间大大的房子里,被一双双手摸过,然后遗弃在那些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湮埋在灰尘与寂静的河流里?我不知道,或许,所谓的历史里的故事只不过一些经学家们费尽心力所在嘴角讲到沫溅横飞却依然台下鸦雀无声的回应。
前些天看《风雨哈弗路》,那个出身卑贱却走上名校哈弗的女孩,在课堂上这样诉说历史:历史是活生生的,不会躺在那些古老的宫殿里等待着被一群又一群掘墓人发掘,而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历史,不需要一种带有墨迹的笔去记录,因为时光本身就在见证这段匆匆而过的历史。
那么,在漫长的五千年里,我所看到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必也在这段匆匆的二十载里,或见或不见过。在关注唐朝的时空里,发现那个贤明的创造大唐盛世的唐太宗,竟也做过弑兄篡权的非人类行径,而她的那句读史以明鉴或许只是在变相的讽刺自己。历史总在告诉世人总总不可能,一些大人会在教育顽皮的小孩时,拿凶煞的张飞来吓唬他们。于是,在谈笑间,那些纷飞于口角间的唾沫便将整个五千年变成弹指而过的一瞬。
或见或不见,读史,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白,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浪费,然而在深深自责的过程之中,也发现历史上并不少那些与我们同样的面壁者。面壁,即面朝一面笔直的墙,那空白的壁画里需要你去书写那些所有的悲剧情节。
于是在读席慕容的《桐花》之时,我也在发现,那些写有日期的文字里,暗暗流淌着的细碎的有关桐花的记忆,以及作者对于生命的一种面壁。
作者在“五月十一日”写到:“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或见或不见,桐花自在那里,不需要怎样去辩驳,然而富有思想的人在看到之后,质疑再三。在面对纷纷飘落的桐花在眼前消失的时候,一种无由的挽救心里在席的内心泛滥。难道生命除了凋谢之外,只剩下美丽?那么,短暂的美丽,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在世间的缘由?
面壁再三之后,席终于知道,在那些所谓的盛放之后消解之后,还有一种东西没有消失。那究竟是什么呢?
“五月十一日”文末,她这样写道:“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显然,这是一种时空交接之后的回音。
席感受到了,那种来自山间轻轻徘徊着的桐花的叹息。
“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像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能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或见或不见,那些桐花自在那里,可是路过的人误以为那是生命的启示。
在反复回荡的余音困扰之后,席慕容写下了那首诗。
“如果,如果我能够遇见你/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了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上······”
拓展阅读
1、初中语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本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经典人物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
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好词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石壮胆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树茂 谷下有谷 青山绿水 青海青山 奇山秀水
峰上有峰 清逸秀丽 寸草不生 耸立云霄 云雾缠绕 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 山势雄伟 群山簇立 千山万岭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幼稚可笑 挺胸碘肚 牙牙学语 嘻嘻哈哈 你追我赶 抱头鼠窜 逃之夭夭 穷追猛打 乱作一团 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 屏声息气 尖声尖气 指手画脚 油腔滑调 撒娇卖乖
2、《茶花女》的读书笔记
《茶花女》这部作品是19世纪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也是作者小仲马的成名作及其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
人们为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茶花女是当时巴黎的一位名妓,但其外表和内心都像茶花那样纯洁,她总是随身带着一束茶花每月头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除了茶花,从来没有其他花与她相伴,故有了这个绰号——茶花女。
在爱情面前,茶花女表现出了自己的坚贞和执着高尚的情操,但她这朵美丽的茶花却因为肺病和各种社会的压力在23岁凋零。她美丽、聪颖、善良,她满怀热情与希望的去追求,追求真正的、自己所期望的爱情,她与阿尔芒相爱,但是在阿尔芒父亲出面阻止他们的爱时,她只能选择退出。之后等到阿尔芒回来时,茶花已经凋谢,再也找不回来了。
她就像茶花一样带着芬芳、馨香来到世界,无声地绽放,默默在风中绽放自己的纯洁美丽。即使受到过风雨、经历过打击,即使委屈,她也默不作声,只为了自己的爱,只将自己最美的瞬间绽放给爱看。直到生命到了尽头,再悄声凋谢,不发出声音,仿佛不曾来过。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小姐,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高尚女性。
3、《茶花女》的读书笔记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每一个人都盼望领有一份纯洁的爱情,可是在残暴的道德观点和虚假的残害之下,那一段高贵纯洁的爱情却幻灭了,那段爱情就是出自《茶花女》这本书中。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漂亮仁慈的烟花女子,玛格丽特与诞生名门的男子阿芒彼此相爱,可终极却阴阳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剧故事。
首先当我看到玛格丽特找借口推脱他们的约会,阿芒以为她诈骗了他,于是写一封断交信给她,我真为玛格丽特肉痛,阿芒怎么就不清楚她的处境呢?她的也是身不禁己的啊!我多想跳出来对阿芒狠狠地说:你这个大傻—瓜,你们如斯胡爱,却又伤害彼此,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暗暗想,也许这就是嫉妒与虚荣心在捣乱吧!
可接着又读到阿芒跟玛格丽特一起去乡间过圆满的田园生活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开端向往着将来美妙,要是两人能这样快活生涯在一起该多好啊!可是我明白假如这样的话这本书就不会有了,我料想着后来又会产生什么变故呢?是缺钱用,仍是那老公爵不许他们在一起…可等我看完全书之后,才晓得是后来的变故让他们永别了,梦幻序列号领取中心。玛格丽特被阿芒所谓的正派父亲逼得与他断绝交往,可不明本相的阿芒却认为她变心了,一直找人耻辱她,我真不明确为什么不告知他真相呢?不是深爱对方吗?为何还要分开他,使两人苦楚呢?而阿芒也是那样激动,嫉妒象魔鬼深深地损害了她。唉,真是应证了“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心里明明爱着却又恨得那么深。世上纯粹的恋情岂非终局都这么令人痛心吗?为什么两人诚挚的爱情却得人们的祝愿,由于他们身份的差异,我找到了谜底。唉,凡人都说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我看来有情人未必能够终成眷属,这两个可怜的人儿不就是再好不外的例子吗?
读完整书,文章感情的吐露中感动了我的心弦,这是值得确定的。然而有一点我不满足,可这本书是小仲马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描写心理运动上只有男主人公(我)的心理,可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却涓滴不领会到,包含旁人也没有描述,而在海内大多数书籍中,是不一样的,它们将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态都写得很到位,那样看起来更有畅快淋漓之感。我想这兴许中西文明的差别吧!《茶花女》让我看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看到了这两个可怜的人儿,看到了人间间的真情真爱。让我不得有对“书”这个字眼肃然起敬,一个个灵动的方块字,真的是给我多种感触。
4、《茶花女》的读书笔记
作为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描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是一位社交界名媛,虽然她和其他社交界名媛没什么区别,都是热爱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身体的女人,但她唯一的不同就在于,面对自己的真爱,她会为了自己的自己的爱人,而抛弃荣华富贵。定居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庄……
而她的爱人阿尔芒,是一个非常爱慕玛格丽特的年轻人。他在玛格丽特患肺病期间默默的关心,深深打动了玛格丽特。
他们的私奔,虽然让抚养玛格丽特的公爵很愤怒,甚至断绝了玛格丽特的资金。然而,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虽然玛格丽特过着与以前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但是,在爱情的滋润下是甜蜜的。美好的事物总是很快结束的,阿尔芒的父亲一直都是反对玛格丽特与自己的二人自交往,虽然深知儿子和马格丽特是彼此深爱的,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还是去劝说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儿子。
听了父亲的话,玛格丽特知道自己和阿尔芒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自己只会是爱人光明前途中的绊脚石,在强忍着离别之痛的情况下,玛格丽特一变心的理由离开了阿尔芒。
悲痛欲绝的阿尔芒并不相信玛格丽特的话,在一次中东旅行中,虽然看到玛格丽特已经成为别家贵族公子的情妇,但亚芒于书信往返中化解了误会,使得忍受着爱情折磨的玛格丽特得到慰藉,然而不幸的是,她在肺病摧残下与世长辞了!
阿尔芒是深爱着玛格丽特的,玛格丽特也是深爱着阿尔芒的。然而,命运就是如此作弄这对情侣……
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而小仲马内心的感受也在《茶花女》中表露无疑,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一嘴平时最深刻的语言多次打动我的心……
5、《茶花女》的读书笔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自古以来,人们对风尘女子的评价就是不高的:戏子无义。这样毫不留情的抨击。在人们眼里,她们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更没有资格拥有爱情。她们是地地道道的堕落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小姐,为了金钱出卖灵魂的下等人。没有地位的她们,只能默默承受人们对她们的冷眼与谴责。
何不换位思考一下呢?哪一个拥有无忧无虑生活的女子,会甘愿做这种不被人尊重的职业呢!如果不是被生活所逼,如果不是有奸人迫害,哪个人间美丽的天使会自甘堕落,变为人们口中无情**的女人?中国美丽的秦淮河边有妩媚的女子玉墨,她用她宝贵的生命救出了苦难中的同伴,用她高尚的人格向人们证明戏子无义无情的错误;浪漫的法国有善良的羊脂球,她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救了与她同车的贵族高尚的夫人与绅士;还有纯洁美丽的玛格丽特,虽然是别人的情妇,却保持着最纯真高贵的灵魂,与一颗渴望爱情的真挚热情的心。
我读《茶花女》,为她的悲剧命运唏嘘,同时也被她的高贵与纯洁折服。她是我们口中无情**的风尘女子,过着夜夜笙歌的奢糜生活,人前风光潇洒,美丽优雅,是无数伯爵夫人和贵族小姐争相效仿的对象。她被人供养,被人巴结,所谓的风光无限也不过如此。玛格丽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风光华丽的世界里。只有在夜深无人的黑暗里,她才拾起自己的悲伤,舔舐早已溃烂的伤口。现实啊,就是这么的黑暗丑陋!
身边的朋友普律当丝,千辛万苦,小心翼翼的逢迎,也不过是贪图玛格丽特的酬金与礼物。还有各种追求者,也只是为了得到这位美丽的女子,否则怎么会甘心为她花钱呢?就连甘心为她花钱治病的老公爵,也只是想在她身上找到已逝的女儿的身影,给自己的灵魂找到安慰。现实总是这么残酷,当玛格丽特抵抗不住病痛的折磨,行将就木时,身边殷勤的人却都消失不见,他们谄媚的面目露出原形,冷漠虚伪的让人心痛。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她,像是被抛弃的玩偶,掷落在角落,无声无息,无人问津,孤独死去。更残酷的是,债主们竟然不理会她的死亡,在这个时候还立刻拍卖她的东西,没有一点点同情心。生前的风光与死后的萧条,玛格丽特真是让人心疼流泪的天使。
在她短暂的生命里,阿尔芒像是一颗璀璨的流星,划亮了她暗淡的生活,带给她飞蛾扑火的力量,寻找爱的光芒。在他们幸福短暂的时光里,他们爱的那么热烈,那么真挚。彼此付出了所有,只为获得世人的承认与祝福。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的,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妥协中学会成长。这是他们的选择。不被承认的身份,永远不能风光的在世界上生存。一个风尘女子怎么可能得到人们的祝福呢?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认为不配拥有幸福。所以,在高尚的人,即使拥有纯洁的心,拥有高贵的灵魂,却唯独不能由一个美满的结局。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碍,它们是一道道屏障,一块块石头,不断地阻止我们前进,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停滞不前,不能就这样认输。胜利的果实永远属于敢于反抗的人,洪水也阻止不了我前进的步伐!想着光芒前进,去匹配高贵纯洁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