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4 11:56:43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

1、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通过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对于该篇的评价,了解文章在学术界的地位。这一设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赏庭中月色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全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本文只有80余字,却传达丰富的内涵,但仅借助文章,学生很难走进苏轼的内心,感受他旷达*襟与乐观地情怀,所以为了突破目标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设计了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与分析,帮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面对逆境的勇气。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拓展阅读

1、露从今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

一、说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版小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情分析

四年级的生已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诗、以诗悟诗、创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a、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生:字典;搜集描写春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策略

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生的情,下面,我把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策略。

1、情境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各种生乐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

语文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材的空白处,让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过程

围绕目标,我了以下五大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生用以前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的诗句。有利诗韵的课堂,还激起生对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使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情境,让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生的理解和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2、文言文《始得西山宴优秀

1、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师释疑,帮助生掌握部分文言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始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是乎始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诸山和西山两类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可谓唐宋八大家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生表格:

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施施而行,漫漫而。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景、寄情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颇富*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探究柳宗元山水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3、文言文《始得西山宴优秀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特征的掌握。

二、重点:目的1、2

三、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课时:三课时

五、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我们已经习了《小石潭》,今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文章,《永州八》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本文是《永州八》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宴",宴饮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1228.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给朋友的元旦祝福语
  2. 幼儿园小班常规计划
  3. 对老师的深情祝福语
  4. 关于《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5. 追求目标经典名言摘抄
  6. 六年级日记
  7. 小学生爱国发言稿范文
  8. 万圣节幽默祝福语
  9. 解除合伙关系协议书
  10. 201年给好朋友的愚人节祝福语
  11. 大班综合活动观摩课《菊花展》教案
  12. 小学语文《我不能失信》的教案设计
  13. 喜欢读书手抄报资料
  14. 一个国家向一只绵羊致哀纪实故事
  15. 大学生教师节贺卡祝福语1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