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8:26:5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1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一、复习旧知

1.口算训练

师:咱们先进行口算大战,看看谁的表现最出色,先听要求:老师每一小组任意抽一名同学,被老师抽到的6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抢答,回答正确加1人。

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23×15 30×87

师:不要骄傲,还有难的啊!这次的规则是谁先做完,给谁板演的机会,做完后举手告诉老师。

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1.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是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7页,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信息)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咱们先来列出算式。学生列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听好老师要求: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把你的方法在你们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师: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师引导:为什么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咱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咱们呢。自己能解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

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象这样的算式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出色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那下面咱们进行练习,看看谁能全部过关,对自己有信心吗?P38页自主练习第一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做第一行,把第一行做到练习本上,开始。

五、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我的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3题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片,学生读一读)

谈话引入例1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与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师: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学生动笔算) 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同学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算,教师**,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 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 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和笔算的顺序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联系吗?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50页第一题。(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50页第二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练习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复习例1

45×12=540(元) 145×12=1740(千米)4 51 4 5

× 1 2 × 1 2

答: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540元钱。 答:从哈尔滨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青岛东西快速公路的情景,经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利的知识基础。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

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

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懂得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教具:小黑板

学具:无

一、复习旧知,做好迁移

2、竖式计算

36×60 25×42 98×23

102×9 150×8 127×3

【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成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起到知识迁移作用,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每人都应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岛市在道路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准备。

指导学生情境图,仔细的观察你看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一共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题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新授内容有选择性地板书。

三、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找到相关信息,根据信息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2、列式:213×15

3、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组织汇报:可能有估算、口算、竖式计算等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发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全班的交流汇报,进一步总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多种方法。

4、总结: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可以用估算,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5、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6、板演竖式计算:

2 1 3 × 2 5 ————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

3 1 9 5

7、总结算法: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8、自主探究: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指名找信息、列式:260×12=?

学生独立做,教师**,汇报订正。

260 260 ×12 ×12

———— ————

520 52 260 26 ———— ————

31203120

9、优化算法,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队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单。

四、巩固提高

321 109287 180

× 12 × 14 × 63×14

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况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认识,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2 1 3 × 2 5 ————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

3 1 9 5

【教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使算法与算理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独立试做,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课堂气氛活跃;精心设计练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

标。不足之处,缺少变式练习。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拓展延伸环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

1、《》的

一、复习引入

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算后,选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算过程。

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师:同们会算470×40吗?

如果生会用种方法算,则鼓励生用种方法算的基础上,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再在积的末尾添个0;如果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把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师:能说说你的算过程吗?

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上的4去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法有哪些不同?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个因的末尾都有0。

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算方法来算,第一步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任何都得0,这一步算没有意义。

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算呢?同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生讨论时,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

师:看来同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个部分,一部分是474,另一部分是个0。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一个算式的积小?

生:47×4

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生算出47×4=188。

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生的回答,师作如下的板书: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算过程?

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积扩大100倍。

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生:先算23×4,再在它的积后面添个0。

师:如果算380×87呢?

生:先算38×87,再在积后面添一个0。

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生归纳出:因末尾有0的法,先把0前面的完以后,看因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片断主要展示引导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个环节构成。通过生用原来的算方法算末尾有0的法,让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生探索新的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算方法。这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巩固练习

1.指导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要求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生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要求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2、《》的

内容:版第七册课本P49一P50

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生经历探索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的自信心。

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本课的的重点为掌握的笔算方法。

难点: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所的内容。

2、电脑课件出示口算题:23X20=42X30=

3、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X19=42X29=

23X21=42X31=

4、笔算下面各题。

16433865X21X15X44X34

先要求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请四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们说说算步骤和要点。

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5、总结:,先用第二个的个与第一个,再用第二个的十与第一个,最后把的结果相加。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3、独立列式:145x12=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个因都没有0)

提问: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4、经历算过程。

(1)请生估一估145x1Z的大致范围。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Ox1O得1500

15Ox2得300

1500+300=1800

145<150所以结果应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XIO=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米大。

(2)笔算。你们已经过了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算145X12。

师:你能用竖式算出准确答案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算。

生独立尝试笔算,师**课堂,特别关注平时算错误率高的同,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置和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反馈算结果,要求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x2)

再算什么?(再算145x1o)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注意什么?(部分的相同要对齐)

生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算方法

请同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对齐;(2)先算2火145(3)再算1x145(10X145);

(4)、最后将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师:说一说,算方法与步骤和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我们发现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的个第一个,积的末尾和个对齐,再用第二个的十第一个,积的末尾和十对齐,最后把得的积加起来。

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是合乎实际,以提高生估算的真确性。

()、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这是的基本练习,要求生独立用竖式算,以巩固的笔

算方法。每个生独立完成后,各自用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X32=54X145=254X36=

217X83=43X139=328X25=

提示生:怎样列竖式可使算方便些?让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下面一行写,这样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生书写要工整,要对齐,算要仔细。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习了什么?

3、《》的案精选

内容

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使生结合已有的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的笔算算理,掌握的笔算方法。

2、是生能结合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算习惯。

3、使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笔算算理并掌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算。

过程

师:我们已经会了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口算

23×20=42×30=

23×19≈42×29≈

23×21≈42×31≈

2、笔算

34×12=76×47=25×36=37×82=

独立完成。

生说一说,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习的历程:我们首先习的是一,就是表内法,接着是,然后是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的笔算法,那以后我们还会习多法。

3、出示练习变形:

134×12=176×47=425×36=237×82=

(1)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积。

(2)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师**,观察生情况)

生板演展示,并讲解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134

再算什么?×12

最后算什么?268(134×2的积)

134(134×10的积)

1608(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积的意义?

(3)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师**。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

师:在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上的积的末尾就和的那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

(4)与所笔算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习

完成后道练习,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以致用,会了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

(1)读题,弄清题意。

4、《》的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道题让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习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提问题后,引导生列出算式:121×12。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们在前面习过哪些笔算呢?

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上的“1”,只留下“21×12”。

师:现在会算了吧?(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算后,抽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师随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师:也就是说,同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是这样做的,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师:请同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师:能说说你? 用2121得242,再用10121得1210,把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师:能说说第二次的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写的理由吗?

引导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师:这是笔算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生:有一定差异。

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时,还要用到笔算法。现在同们会算法了吗?

生:会算了。

师:请同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算方法的同时提高生的估算意识;是有效地借助生原来掌握的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关注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例2。

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生观察图意,指导生列出算式。

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生:会

师:请同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生先独立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结合自己的算回答上面个问题。

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

师:这是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生说出可以把进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字去掉。

师:通过以上的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生说出:我发现算方法与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要多一些。

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生说出这些同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法中,交换因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师:这样一来,不管在法算式中的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算了,请同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片断从“做”入手,让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算中的`一个难点。用法交换律来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可以提高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5、《》的

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笔算法。关于整法运算的习,本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习内容是义务是义务育阶段整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生掌握了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因此,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的增加,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习对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生完整地掌握整法的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习小法奠定基础。

情分析

1、习基本情况:这个班大多生的算能力较强,书写比较规范。但这个班习不够积极,上课不喜欢个别回答问题,只喜欢集体回答。

2、生认知发展分析:这节课是在生掌握的笔算基础上进行的,的算理已理解了。

3、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因的增加,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生经历探索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算。

2、能力目标:让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感受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笔算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算。

难点:让生理解算中用第二个因上的第一个因,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置上。

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每组算一题其他组作判断。

16×4230×419×3180×4

2、竖式笔算:45×12=

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算方法,竖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情境导入:

们知道我们南宁人的精神是什么?能帮就帮,那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一个身患重病的同呢?昨天我们中心校倡议同们为一个身患重病的同捐款,对吗?据了解已经有一个班捐得了145元钱,如果每个班都捐得145元,我们中心校共有几个班级呀?(12个班),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能捐多少元呢?)

1、板书题目:每个班捐145元,我们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

2、你想怎么列式?145×12=(元)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5、145X12,你想怎样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全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的笔算方法。(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算。

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6、生互相说算法。

7、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生畅所欲言。)验算。

8、观察归纳法法则。

、练习:

1、基本练习〔目的:达到正确,快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的第一题,能做几题就做几题。(讲评时提醒生最后一题可交换因置,使算简便)

279×31545×6928×287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积是几或几

2、变式练习〔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1页第7题说出右面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3、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第3题。

四、课堂总结,法提炼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回顾一下刚才你们是怎样会的?通过哪些办法?

点击查看更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424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