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1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背诵喜欢的段落;
3、初步感受拟人写法;
4、积累词语。
5、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抓住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花吗?看看下面的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这些花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们觉得它们漂亮吗?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带花的四字词语。听到了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为我们捧出了锦簇的花团,绚烂的鲜花将春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花有关的诗歌《花之咏》。
(2)介绍作者:这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这位诗人最擅长借物抒情。
(3)解读课题。(指名交流,出示词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理解“孕育、降生、抚养、宣报、聆听”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初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检查预习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学会了生字词了吗?指名学生读生字词语。
四、初读课文。
1、配乐朗读。
2、听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理解感悟。
1、学习1-4自然段。
出示问题:
在这四段中我分别是什么?每一段写了花的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问题。
2、学习5-7自然段,感悟朗读。
指名学生读5-7自然段,理解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重点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
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丽的花儿,借花儿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这是什么写法呢?
七、课堂小结:谈收获。
八、课堂检测。
1. 我来读拼音写词语:
gē yǒng rùmiǎnzèng sngxuān bào
()()( )( )
chu yǐn cǎi guānqióng jiāng
( )()()
2. 比一比,在组词.
琼( )幕( ) 赠( ) 眠( )
凉( )墓( ) 增( ) 民( )
3.按原文填空。
(1)我是朋友间的一份(),我是新娘出嫁时头上的(),我也是生者致死者的一件( )。
(2)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 ),春天把我( )。
九、作业:背诵全文。
十、板书设计。
花之咏 借物抒情
我是(一句话、星星、女儿、)
我是(礼品、彩冠、赠物)
追求光明
十一、课后反思 ,夏天把我,秋天催我
《花之咏》教学设计 2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背诵喜欢的段落;
3、初步感受拟人写法;
4、积累词语。
5、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的主题是什么?(花)
(2)你积累了哪些带花的四字词语。
(3)听到了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4)谈话: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为我们捧出了锦簇的花团,绚烂的鲜花将春 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花有关的诗歌〈花之咏〉。
(5)介绍作者:这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这位诗人最擅长借物抒情。
2、《花之咏》,借助字典查一查“咏”字的义项,解读课题。(指名交流,出示词意。)
1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诵唱
2、用诗词等来叙述。
3、《花之咏》中该选哪个解释呢,我们学习完课文后就能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听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字词。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学会了生字词了吗?
2、自由读书,同桌互听,读准字音。
3、指名读四会字,作小老师——全部掌握的站起来读——没掌握的再站起来读。
4、开火车读所有生字。
5、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了呢?
6、学生交流。(强调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四、理解感悟。
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些语段。
2、学生交流。
理解朗读品味美: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词语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理解准确用词的好处。
吐、收、藏(爱)
湛蓝、碧绿(美)
孕育、降生、抚养、催(被爱)
一分礼品、一顶彩冠、一件赠物(奉献)
携手、宣报(追求)
舞姿轻盈、叹吁呼吸、芳香四溢、醉卧、招徕
啜饮、琼浆、聆听、仰目朝天(追求)
3、感悟朗读表现美: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尝试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把自己读后的感觉表达出来。
4、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读——配乐读)
四、明确人称代词。
1、你认识他们吗?
2、出示语句。
3、讨论理解。朗读。
六、发挥想象,创造美。
1、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丽的花儿,借花儿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这是什么写法呢?
2、多好!我就是花,听,我在歌唱??花们,你还会歌唱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唱出你的心里所想,让它们也象这些花儿一样美丽。
2、读给同学听一听,请同学当小老师。
六、存疑、释疑。
1、讨论:为什么叫《花之咏》不叫《咏花》
小结:这是当题目比较合适。
2、畅所欲言:说说你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3、提问题。
七、课堂练习:听记生字。
八、作业:
1尝试背诵全文。
2找一找,像本文这样用第一人称拟人化写法的文章来读。
九、板书设计。
我是(一句话、星星、女儿、)感受美好
我是(礼品、彩冠、赠物) 奉献美好
草原上、空气里、黑夜 追求美好
宣报、告别、招徕、拥抱光明
《花之咏》教学设计 3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想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瞧!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拓展阅读
1、《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fu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2、《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三、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课文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 耳 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走 或 直 无于
3、《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摸球游戏》是北师大版(87页-89页)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范畴。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初步接触了解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认识到可能性的大小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四年级认识了等可能性。本节课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正确表示的方法。
1、在试验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学习运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合理地进行判断。
3、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合作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与应用的愉悦,逐步形成概率的思想。 重点:
认识客观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能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难点:
运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合理地进行判断。 教具:
课件、箱子、黄球、白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看过阿凡提的故事吗?故事中的阿凡提勇敢、机智,爱为穷人打抱不平。有一天,阿凡提进宫面见国王,在跟国王说话的时候,不小心冒犯了国王,国王非常生气,一气之下把阿凡提关进死牢,决定将他处死。在当时,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团,分别写着“生”和“死”,阿凡提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
1、你认为阿凡提会摸到哪张纸?
2、国王本来就很讨厌阿凡提,所以就趁这个机会一定要让阿凡提死,于是派人悄悄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阿凡提的命运会怎样呢?有可能生吗?
3、有人认为阿凡提不可能活了!有人把这个情况悄悄告诉阿凡提,阿凡提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能救自己,想知道阿凡提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吗?
4、第二天,刑场人山人海,大部分人都为阿凡提很担心。临刑前,大法官拿盒子来到阿凡提面前,这时阿凡提想也不想就拿起盒中的一个纸团,看也不看就把它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大法官只能命人打开盒中的另一个纸团,只见上面写着“死”字,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欢呼,法官当场宣布:根据吏律,剩下的这张是“死”,刚才阿凡提吃掉的那张纸是“生”,阿凡提释放。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在听这个故事中说了“不可能”、“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语。
课件出示题目: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 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可能性知识,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下面我们进行摸球游戏。
三、活动探索
1号箱: 放入2个黄球
2号箱: 放入1个白球7个黄球 3号箱: 放入1个白球1个黄球 4号箱: 放入7个白球1个黄球 5号箱: 放入2个白球
(先猜测五个箱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做记录然后分组摸球验证刚才的猜测)
(分别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1、找朋友
甲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3个黄球) 乙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0。” (9个白球) 丙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3。”(3个红球和7个白球) 103。”(2个红球、3个黄球和5个白球) 10丁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2、选择
1、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能用(
)表示 A、17
B、0
C、
D、1 3
52、一个袋子中装有若干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黄球和白球,从袋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4A、
31
21B、
C、
D、(与故事衔接和为1)
44
533、火眼金睛
1、盒子里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笑笑随手摸出一个红球,她说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1。
2、明明在做抛硬币实验,明明共抛了4次,她说她一定会有2次正面朝上。
3、从装有6个黄球和4个白球的袋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2。(考查认真程度)
5五、解决问题。
1、幸运大转盘(课件出示——进行旋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我会排序)
A、希望渺茫 B、天方夜谭 C、平分秋色 D、百发百中 E、十拿九稳
六、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1、基本题
2、拓展题:一个布袋里有4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从中摸出一个球。 (1)至少摸出( )个才能保证有1个红球 (2)至少摸出( )个保证有2个同色球
(3)至少摸出( )个才能保证一定有2个不同色
八、板书设计
黄
白 一定
可能性大
可能
等可能性
可能性小
不可能
0 78
18 12
12 18
78 0
4、《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摸球游戏》第84页和第85页。 教材分析:
在摸球游戏中,盒内放了9个白球,1个黄球。先让学生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哪几种颜色,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实验,实际摸一摸,摸20次,并记录下来,进行统计,观察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次数多,哪种颜色的球的次数少 ,验证自己开始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获得一些经验后,教材又配备了一些练习,由学生进行推想。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和验证过程;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某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和验证过程;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2、初步感受某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授法 教具准备:
10个白球、10个黄球、实验用的箱子等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回归,唤起记忆
1、在活动中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个黄球,你们现在猜一猜如果老师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这个球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教师连续多次摸球,让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我每次摸出的球都是黄颜色的呢?
生:因为盒子里全是黄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黄颜色的球。 师:如果我再摸一次,可能摸出白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球。
师:我可能摸出红球、黑球或者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除了黄球,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球。
2、变换活动条件,继续回忆旧知。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5个黄球换成5个白球,使得盒子里的白球和黄球的数量同样多。然后继续摸,想一想,老师如果现在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在说话时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注意)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白球 生:黄球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教师多次进行摸球猜测) 师:为什么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呢?
生:因为盒子里既有黄球,又有白球。
师:也就是说,在这次摸球活动中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二、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的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使得盒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现在我们看看,如果老师摸出盒子里的一个球,想一想老师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如果老师连续摸20次,老师摸出的黄球次数多,还是摸出白球的次数多?(有学生跃跃欲试,想举手回答)
师:大家把自己的猜想,有很短的时间填在书上第84页的“想一想”。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摸球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生:想。
师: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并邀请几个学生来进行演示操作步骤)
①、4个人为一个小组,轮流进行摸球实验,每摸出一个球就记录一次摸出球的颜色,然后把球放会盒子里让下一个同学进行摸球实验。
②、统计时,如果摸出白颜色的球就用B表示,如果摸出黄颜色的球就用H表示。
③、实验结束后,先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实验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不一致,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
老师以一个小组为例,逐条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并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安静、迅速并能按步骤进行操作。
(各学习小组进行摸球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数据,讨论结果。教师在教师进行**,观察学生实验)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验证猜想
师:谁能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你们的交流情况? 生:我们组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生:我猜对了,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生:和我的猜测一致,因为盒子里的白球多,黄球少,所以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填写课本第84页“填一填”,并齐声回答。)
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中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次数多,说明摸中黄球的可能性小。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虽然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但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四、练习反馈,复习巩固
1、完成84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2、完成84页试一试第2题。
师:你们谁玩过摇奖活动?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下,(出示转盘) 师:老师摇,大家猜,第一次老师会转到什么颜色? 生:蓝色 生:黄色
师:老师转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转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蓝色的可能性大,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小,因为蓝色的所占的地方大,黄色所占的地方小。
师:如果让你用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该怎么设计?
五、作业反馈
第85页练一练
1、
2、3题
六、总结本节课学习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没有解决?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统计与概率,作为《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因此,让学生学习掌握“可能性”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活动化。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必要的游戏活动,让儿童愉快地学习数学,如摸球游戏,练习中的做参谋等。整堂课中,学生个体的手、嘴、脑都在动,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这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可以使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了知识。
2. 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环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操作体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让学生讨论“填完表格后,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为
什么?”“你想想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列举出来”等。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能力得到发展。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自己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引起自己的思考。
一是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是手段,体验感悟是目的
我认为活动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不要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要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经历。
二是要钻研教材,读透教材。。
我教三年级的摸球游戏时中的9白1黄时,总是给学生渗透这样的一个信息:在有限次内,摸的结果一定是白球多黄球少。不敢提白球少黄球多,其实都有可能,只是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时也可能会出现黄球多的情况
户县甘河中心学校
毛 春 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