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国诗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徐志摩爱国诗

【国庆颂】

多少年前,黄帝、炎帝壮大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

多少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

多少年前,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多少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一把火,圆明园灰飞烟灭!

多少年前,日本军队攻破南京,送掉了三十万同胞的性命!

多少年前,东方巨龙觉醒,它仰天长啸。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发出中国的最强音。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国庆,你是中国人爱国的载体。国庆,你由*鲜血的孕育渐渐成熟长大。国庆,你记录了中国的强音。

国庆,你凝聚着中华的胜利与屈辱,你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

祖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展现出中华的风采。中华的成功不容忽视。

祖国,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在向前推进!

祖国,你可记得,在2001年7月13日那一天,我们申奥成功,这是我们祖国又一次的胜利!

祖国,回首一望,我们无愧于心。

但祖国,国庆。还记得闻一多吗?还记得他的《七子之歌》吗?您还记得那第三篇——台湾吗?您听听他的呼喊: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编辑本段 作品成就编辑本段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再别康桥》、《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家世身世编辑本段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求学历程编辑本段 小时在家塾读书,十一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高等学府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无辜的惨象。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他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学的种种知识。是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拓展阅读

1、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宛如一曲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在此到英访问,旧地重游,勃发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所书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人的想象之中。全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将人对康桥的的恋,表现的真挚、浓郁。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匆匆的人们没有抬头仰望过西天那一朵凄美的云霞,有没有看到过一只轻灵的银燕在七彩的云幕下振翅翱翔,轻轻地没有一丝污浊的杂音。那就是他,一个洒脱不羁、柔情万种的浪漫才子,一个把人生演绎的轰轰烈烈的著名人。

漫漫的长飞,飘过大海,飘进伦敦,飘进那个久别的康桥。“在浪漫的度里,接受的洗礼,放纵对美的追求,双膝跪地膜拜夕阳最后的辉煌和悲壮;彻夜躺在自然的怀抱里,拥抱着夜,拥抱着夜里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湿软的怀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释放浪漫的激情,将它化作绵绵的雨,在漆黑恐惧的夜里给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温柔。

意绵绵,情意浓处,渴望神的垂怜。凄美的情伴随着风儿、花儿、鸟儿、草儿的低唱,伴随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伴随着舒曼的《梦幻曲》在优美的中上演。在矛盾、追求、挣扎、迷恋、折磨、逃避和*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恋狂想曲。

一切都如他期盼的一样……

2、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春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春雨也为我忧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读的康桥,竟有种说不出的无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长,不愿提及生命无法挽留的疼痛。世间脚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拥有更多的辉煌和精彩,可惜我们却无法预知未来,人的一生总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谁从谁的青春里轻轻的走过,留下了永生不灭的笑颜;谁在谁的花季里轻轻的停留,温暖了一世的相思;谁又从谁的泪眼中悄悄的消失,写满了遍体的忧伤。这世间,终究不是谁是谁的谁,因为谁也许不起谁,承诺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经不起折腾,不如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来的干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桥依旧,菩提树下谁还在手执锦书虔诚焚香?谁又在告别康桥,执妙笔书写一腔惆怅?非也!

3、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远渡重洋,从美到英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

另一种说法是,此作于第三次欧游的归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由于他当时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轻轻的我打开书本,低声诵读先生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么优美,多么富有哲理的句,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着……

是著名的现代人、散文家。“康桥情结”贯穿在一生的文中,《再别康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第三次欧游的归途中,去找他的英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朋友一个也不在。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合上书本,我的思绪却仍没从柔缓的情节,以及深深的回忆中走出。在《再别康桥》的旧事,好似一场梦,夹杂了许多泪水和欢笑。我童年的回忆也丝毫不比他逊色呀!细细回忆,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第一次“咿咿呀呀”学语,第一次去,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考一百分,第一次…… 那么多的第一次,那么多的记忆,记忆就算随风飘散,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给予我的关,永远埋藏在我记忆的深处。童年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我长成了一个充满理想的少年,祖美好的未来,还等着我们去创造呢!我想也就是这样想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喜欢这首小,宁静而又深沉。我想:我们这代少年,是祖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从现在起,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为家、社会做更多一些有意义的事。

5、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傍晚。天空泛着暖暖的橙色,远处的大本钟的钟声已隐约在回荡,在一片幽静祥和的康桥,这显得有些突兀惊起的一只青鸟擦着紫灰色与银色芦穗,扑鲁扑鲁飞远了。

一位人正立在康桥边,他眉宇间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忧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啊,黄昏,意味着即将结束,意味着这美好的一切都将成为回忆……

忽然,他眼睛一亮,脸上因激动而泛出几朵红晕,但他的双眼却如蒙上了水汽一样,没有焦点,空洞,迷蒙。他快步走向不远处的拜伦潭。盛夏的榆树格外茂盛,在平静的潭面上映出模糊的倒影------就如人的这个迷离的梦,真实又遥不可及。但他丝毫没有想到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往日的回忆中了。啊,这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天上虹!天空中竟出现了一道彩虹,她轻轻地飘*中,被榆阴与缓慢浮动的水藻揉成一片片的。散落在水中。人注视着,心里孕育已久的`梦,一如这夕之虹,慢慢沉淀,闪耀。

人的眼神越发柔和起来。他幸福的样子就如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世界在他的眼眸里被浓缩成了半圆形的黑白影像,记忆的潮水不断涌动,升华……

梦,在不断延续……

点击查看更多徐志摩爱国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9213.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端午节给同事的祝福语
  2. 幼儿园教师述职总结报告
  3. 有关桂花的诗句
  4. 级队列比赛口号
  5. 办公室文书工作总结模板
  6. 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7. 一分钟的散文朗诵稿
  8. 2018圣诞节贺卡的祝福语
  9. 小学科普宣传周活动总结
  10. 关于大自然的诗歌
  11. 201年关于七一快乐的祝福语短信
  12. 2016新的一年工作上的祝福语
  13. 国庆节真可怕作文400字
  14. 鲁迅经典哲理语录
  15. 配方解释及造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