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恨别》唐诗鉴赏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拓展阅读

1、论文

摘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现代人丰富的文化财产。它的写意、它的深邃、它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去追寻,去深爱。当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哲理。另外,长期的死记硬背也会导致小学生对产生厌恶的负面情绪。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的魅力,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每个中国人都在其中获得滋养和熏陶,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寻根固本,学习好、传承好传统文化,并从中习得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德好仁等优秀品质。因此把它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上吟古论今,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4-0106-01

通过调查发现,随便提问一个小学生背一首,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背诵的相当流利,但是如果问学生“这首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啊?”能说上来的屈指可数。不懂意境的是没有灵魂的。理解一首的意境和感情,远远比只会流利地背一首重要的多。而音乐是完全可以辅助教学的,帮助小学生理解歌的意蕴和情境,应该做到让融入了的音乐朗朗上口且代代相传。

通过本人两年多来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在音乐中欣特有的意境美,在吟唱中体味音律美,在身势活动中感受节奏美,在律动中演绎韵味美。不但领略到文化深远的意境,又从中汲取了民族文化与音乐的精髓,享受音乐与相结合之美,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1.巧选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明显学习量不足。但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适合小学生吟唱的,注重思想性、富有审美情趣和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健康的经典佳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数量的积累。音乐曲调方面,选择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符合节奏韵律,曲调流畅通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例如,《新学堂歌》中短小精炼、旋律优美的歌曲,还有将传统的文化与曲风优美的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的歌曲等等。

2.身势游戏,让充满灵动

是有着不一样的节律,一般来说,五言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的韵律,读唱出不同的韵味和情境。教给学生这些基本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吟诵,找出重音。按照这种方法吟誦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中,对的意境体味得会更深。而当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必须遵循音乐创作者的表达,而非胡唱乱唱,破坏音乐的美感。所以,节奏在歌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锄禾》这首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屏显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来练习伴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充分感受锄禾的场景,明白农业生产的辛苦,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表现,感受到的节奏美和韵味。

3.以演传情,让洋溢童趣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时,等学生唱熟歌曲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

例如,《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全的中心画面,表现了儿女们对父母的深情,是的精神所在。在学唱歌曲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来创编表演。他们分工合作,有同学扮演游子,有同学扮演母亲,还有人在一边演唱歌曲。月光下,人的母亲在一针一线的给游子缝着衣服,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整个情境设计的非常丰满,一边演唱一边深情的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现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4.律动表现,激发学生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喜欢运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律动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且能进步加深学生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如我在执教歌曲《春晓》一课时,当学生学会轻柔的、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后,引导他们创编律动。学生和我用双手并拢放至脸颊左侧做睡觉状,表示“春眠不觉晓”,接着食指在右边反复旋绕,表示“处处闻啼鸟”,然后张开五指由上至下抖动表示“夜来风雨声”,双手由胸前做小花状托举至头顶后向两侧打开表示“花落知多少”。

律动动作的表演既增加了句的美感,也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让他们在律动表演中演绎蕴含的内容,从而也使他们在感受音乐与结合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中陶冶情操。

5.结束语

音乐是带有巨大魔力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又是一个较为深沉厚重的文化,二者的有益结合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音乐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勇于实践,让根植音乐课堂,用优秀的音乐去培养学生感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让古今文化有机集合,使得学生文化底蕴更厚实。

参考文献

[1]刘英英.小乐器大作用—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104-105

[2]郑小芸,应晓芳.化音乐乐化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7.29

2、论文

摘要:朝是我国*社会最繁荣、最昌盛的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而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影响着后世子孙。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还蕴含着音乐,可谓中有乐、乐中有。把音乐融入中是的一大特色。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相关性分析

歌和音乐像是艺术的双生花,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歌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其创作又都高于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古的发展有一条“乐合一”的主要线索,把“乐合一”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能播于乐章歌曲的绝句。乐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研究乐脱离不了,研究也需要了解乐。

1和音乐的联系

朝是人类歌艺术灿烂辉煌的时期,有“大国”的美誉。清代出版的《全》收录了48000余首,是2300多位人的作品,可谓是空前的盛况。朝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如“仙”李白、“圣”杜甫、“佛”王维、“魔”白居易、“鬼”李贺等。与音乐的联系直接体现在乐府当中。乐府是一种把和音乐合为一体的典范,在代曾风行一时,从兴起到蓬勃发展再到日渐衰微,成为的组成部分。代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将进酒》《塞上曲》《蜀道难》《关山月》等。

很多经典的作中直接描写了音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巅峰之作。白居易把琵琶声的复杂多变通过拟声法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正在弹琵琶的情境中,真可谓描写得入木三分。人从琵琶女开始拨弦三两声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后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如急雨,表现出声音的急和密,小弦如私语,表现出声音的轻和缓,当大弦和小弦交错在一起时,就像大小珠子落到玉盘里,体现出声音的清脆、圆润。“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琵琶曲的**部分,体现了声音的激荡、跌宕、雄浑、壮阔、铿锵。文最后以撕裂声结束了琵琶曲。人运用了丰富的拟声和比喻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场音乐盛宴,使读的人情感跌宕起伏,这就是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通过如此出神入化的描写,给人一种多姿多彩的听觉美感。

中描写音乐的千古名作中,不能缺少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后世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足见此描写音乐的艺术价值。人把李凭演奏箜篌的艺术描绘得淋漓尽致。“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把比喻运用得传神,通过李凭弹奏箜篌,人李贺创造了浓郁意的奇幻音乐境界,不但表现了人对乐曲理解的深刻,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乐曲惊天动地的效果。李贺主要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对乐声及其效果摹绘时,不仅用到以聲喻声、以行喻声,还借助对神话的想象来描写音乐,可谓神来之笔,将音乐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与音乐的结合,共同繁荣了文化

在《全》中收录的众多作中,关于乐的作有400多首,与乐器相关的有300多首。《全》就像一部断代的音乐史,是后世研究朝音乐的百科全书。从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朝音乐的高度繁荣发展激起了人创作的热情,音乐艺术成为创作的一个主题。乐的紧密联系使它们在朝都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共同繁荣了朝文化。它们深厚的底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朝标志,让后世把乐千年内涵传承下去。

朝,人们喜欢把配乐,以音乐的方式来传播,很多人专门会为配乐而写,后世习惯把这种盛风称为“盛之音”。和音乐在美学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它们都能在艺术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可分割。盛人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在盛世繁华的映照下,充满着豪迈、洒脱、自由、奔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气度,这样的心境都折射出盛的光彩。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其中还蕴含着音乐,可谓中有乐、乐中有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在代,与乐的结合非常普遍,《碧鸡漫志》记载:“李益名与贺相捋,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可见当时被配乐并以歌的形式传唱是非常流行的,而人也以自己的能被传唱而自豪。的盛行和繁荣促进了音乐的创作发展,而音乐的繁荣又促进了的广为传播,体现了入乐、以乐入的特色。

朝有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歌创作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是我国古代社会歌发展的顶峰,涌现出来很多伟大的人,他们的作品被乐工竞相配乐,在坊间广为传唱。当时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曲,如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阳关曲》、刘禹锡的《竹枝歌》等。在诸多曲中,当属琴歌《阳关三叠》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它是根据王维的作《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的。白居易可以说是人与音乐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后世的和音乐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中创作了81首直接描写音乐的歌,如著名的《琵琶行》。他还有不少音乐著作,如《策林》《论礼乐》等传世经典。

和音乐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朝的文化,是朝的一绝。

3与现代音乐

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古风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有发扬作用。例如,《青花瓷》把青花瓷用流行音乐演绎得美轮美奂。真正意义上把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是《涛声依旧》这首歌,该歌是根据人张继《枫桥夜泊》创作而来的。在《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中,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更是大放光彩。笔者看到一期是沙溢一家演唱的《风》,这首歌是根据人李峤《风》创作的,听着既有语言魅力的古典美,又有现代音乐的流行美,尤其是童音部分,更是心悦目,回味无穷。

4结语

与音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与乐的结合像是盛的牡丹,国色天香,艳耀后世。乐繁华了朝的文化,到达了艺术的顶峰。透过千年的风霜,依然以风华的姿态绽放在现代,把它永远流传下去是今人的使命,让具有音乐性的成为永远传唱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徐丹丹.探究古典词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6):110-111.

[2]陈增杰.中的“海”多指江[J].辞书研究,2008(2):146-147.

[3]姜知含.“荷之清雅”审美探微[J].青年文学家,2019(12):78-79.

[4]和彦确.中国古代的艺术性探析[J].青春岁月,2013(14):41.

[5]成慧敏.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达[J].校园英语(中旬),2016(2):199.

3、论文

摘要:“配画”的教学研究是基于我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配画”教学,即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绘画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对词的内容进行构图、造型以及色彩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方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画”才能,可以刺激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画”的气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在情画意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学习一种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基础。

关键词:当前背景配画教学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004-01

无论从文体、题材、技法、表现形式、情感表达、无与伦比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瑰丽的典范。因此,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接受知识、培养审美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素质的学生来说,歌在他们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在配画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将音乐、朗诵和欣带入课堂。动静结合,视听融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美丽课堂艺术境界。

1.导入与揭题:从的韵律美中激趣

之美首先是语言之美。它符合音乐的节奏,注重韵律的搭配,色调的搭配。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产生一种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流畅的音色之美,统一和谐的节奏之美。

(1)以赛的方式激起学习兴趣。师: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你们学过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独自吟诵,或男女吟诵,或师生对诵,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王维的《竹里馆》等等脍炙人口的句便脱口而出。学生在古韵律美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充满激情地歌唱,敞开你的心扉。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先认真聆听体会,然后大声情感的歌唱,以表达感情。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活泼、跳跃、流畅、悦耳的旋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鸟语花香所带来的喜悦和惊喜,以及一丝思乡之情。演唱中,小河淌水般的音乐,将古典歌抽象的语言符号以跳动的音符和悦耳的旋律全美诠释,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力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穿越时空,让学生迅速融入独特的情境,体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

2.示范与讲授:从的形象美中感悟

就是探索美的过程。其中,歌欣意象是欣意境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包括人形象、主人公形象、意象、景物形象和意境。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让孩子们心怀感情,甚至夸张地吟诵歌,慢慢欣那田园般的宁静,壮丽的山川,边疆萧瑟的严寒……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时,教师及时给与学生指点和引导,让学生多说多想,师生互动,穿越时空隧道,将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开启学生创作的源泉。在诵中品,在说中悟,的形象美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教学王维的《竹里馆》一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唱。师:你知道这首是谁写的吗?唱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2)读。师:这首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初背。(4)以画再解。(5)欣名家作品和同龄同学作品。师:这些画都画了什么?有种怎样的感觉?你认为哪种绘画形式更能体现歌的意境?(6)师示范作画。(7)出示作业要求,学生作画。整个上课的过程,做到画不离不离画,在吟诵中品味,在品味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歌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通过线条、色彩、造型等艺术的直接表现,可以说歌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的。

3.创作与展评:从的意境美中挖掘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经过提炼后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和生活前景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词和句的理解来理解古意境之美。而在“配画”中,必须通过大胆的想象表现古意境之美。教完配画的基本方法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始动笔,而是要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年宋代皇帝招考画工时,考题是:给‘深山藏古寺’这句配一幅画。很多人认为这个题目太简单了,没多久就画出来了。当皇帝看到它的时候,大部分的画都是高山、茂林和高大的古庙。虽然绘画技巧很好,但还是觉得不满意。而有一个考生的画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和尚在山下的河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深山……”同学们若有所思。教师问:“皇帝录取了谁?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这个考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有的说:“他从句中挖掘出了蕴含的内容。”随即,教师带领大家欣齐白石老人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哪来的“蛙声十里”?学生显然读懂了画意,告诉老师: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从水中欢快游动的蝌蚪身上,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在评价时,教师要特注意学生的创新,结果真的很惊人:一旦学生的想象力之门打开,智慧之泉就会喷涌而出。

画教学展示中,教师还应善于将歌中的名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学生。例如教学“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首句时,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小书签,将句写在书签,并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时刻激励自己要珍惜时間,努力学习。正所谓“心系点滴,情溢方寸间”。

中有画,画中有。”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把握好、画意蕴,让孩子在“美”的世界里唱、读、品、画,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辞典.商务印书馆,2016

[2]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3]管红.古配画教学模式初探.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8)

点击查看更多《恨别》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9230.html

热门阅读

  1. 用二个小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400字
  2. 清明节寄托哀思的句子
  3. 描写手的片段摘抄
  4. 关于春节快乐包饺子的话题作文200字
  5. 哪壶开哪壶不开美文
  6.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7. 《百万英镑》读后感500字范文
  8. 暗恋心情语录
  9. 经贸日语专业自荐信参考范文
  10. 向qq群里发点光棍节祝福语
  11. 最留意的新闻小学生演讲稿
  12. 国庆爱国诗句摘集
  13. 201中秋节祝福语
  14. 有关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15. 2016年父亲节搞笑祝福语推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