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太露的人必败美文
职场上因没有能力而失败的人司空见惯,可有些职场人明明有能力,为什么也失败了呢?
前两天看了一档电视节目《职来职往》。在节目中,18位职场达人,通过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现场提问和求职短片三关来对求职者进行现场面试。亮灯表示支持,灭灯表示不支持。
节目进行18分钟后,第一位求职者求职成功,拿到了某公司的推荐信。紧接着,下一位求职者——一位身穿白西服的男青年,在主持人的介绍下翩翩走上台来。一上台,他便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外国话。然后自我翻译道:我叫某某某,来自于中国石油大学。刚才呢,我分别用日语、俄语、阿拉伯语,还串了一点儿西班牙语,介绍了一下我自己。紧接着他又说:我想求得一份总经理助理的职位,目标月薪是8000元。
在整个介绍过程,我注意到,他的身体晃动幅度非常大,右手不停地打着手势。特别是讲到那几国语言的时候,手势动作非常强劲。当他介绍完自己时,还转过头,得意地看了看主持人。这些细节已经把他不可一世的态度暴露无遗。
当有嘉宾问他,你们石油大学的毕业生到底好不好找工作时,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起感慨。从最初入学时听说的年薪20万,到去年找工作时,某公司人力经理告诉他的月薪800元。最后,他又补充一句:“不过,最近工资涨了,前两天刚问了同学,900元。”这时,他伸出手,又做了一个“900元”的手势,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在他讲话的过程中,18位达人有的在低头翻看手中的资料,有的在打哈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烦。
当主持人请18位达人给他的第一印象示灯时,18盏灯只亮了11盏。主持人请灭灯的一位达人做点评。那位东方风行乐峰网副总经理语言犀利地说:“我有点儿快听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从你出来到现在,太不真诚了。你所有的状态,就像你这白西服一样,太装了。”
第二关进行的是专业技能考评。当一位达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却所答非所问:“这个听起来就是一个项目跟进的内容。”那位达人再次强调,你只要回答我的问题就可以了。此关结束后,亮着的灯只剩下了5盏。
在第三关求职短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生坐在草地上哭,他过去对她说:唉,哭什么呀。工作不好找有没有?工资不够花有没有?还是男朋友不够给力有没有?学石油的伤不起呀!
总是把“石油大学的”、“学石油的”挂在嘴边。让人不禁觉得,此人不懂收敛,过于浅薄和浮躁。
接着,主持人请光线传媒的一位总经理做点评。这位达人说,我非常想把我这些年来一直牢记的一句话送给你:懂得太少,表现太多;才华太少,锋芒太多。不要再把知道的那一点点东西全部表现出来,那不是你的优势。
到最后,18盏灯全部熄灭,他的求职以失败告终。
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就这样在舞台上失落落地飘过去了。虽然后来他把自己的工资标准降到2000元到3000元,可还是没有一位达人愿意录用他。
他的教训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纷纭的职场,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自以为满腹经纶恃才傲物,只能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这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
拓展阅读
1、有一种人生智慧叫留白经典美文
1
前一阵,我拜访了一位国画老师。老师以墨竹作品享誉画坛,他的每幅作品都留有大幅的空白,给人无尽的想象。老师告诉我,他潜心学画数十年,领悟最深的就是这“留白”的艺术。
国画讲究层次布局,画面留有空白,象征着天地自然,有深邃的时空感,这样画面才会透气,不死板。所以,老师的画作上往往只矗立着一株苍劲的墨竹,其余部分都是水墨留白,虚实结合,让人感到气象万千。“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说的就是留白的妙处。
其他艺术创作也会采用留白的技法。文学作品的留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遐想;音乐作品的留白,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人生亦如此,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看起来太圆满的事物,往往会有欠缺。“饭吃七分饱,话说七分好”,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懂得留白,是人生的大智慧。
2
我有个大学同学,前几年一直是工作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常常加班。她忙到完全没有个人生活,每天回到家,就累得什么都不想做了,随便洗洗倒头就睡。她曾说,在职场没有安全感,只有把自己的时间全排满,心里才踏实。
但是,持续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她想要的安全感。去年上半年,她遭遇了职业危机。因为各方面表现一般,在部门重组中,她差一点儿被调离工作岗位。这让她意识到,工作辛苦,远不如做出效率更有价值。看起来勤奋的“瞎忙”,不过是自欺欺人,没有意义。
她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再耗费过多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状态松弛下来以后,她发现工作效率并没有打折扣,反倒还多出时间可以学习充电。
渐渐地,她养成了给生活“留白”的习惯,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安静自处,看书思考。周末也会到近郊走走,放空身心,或者参加一些活动,了解行业动态。
步子放慢以后,目标反而看得更清楚,劲儿也知道往哪个方向使了。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在今年公司内部的竞聘中,做了充分准备的她,终于获得了理想中的职位,也逐步打开了新的朋友圈子。
有时候,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懂得留白的人生,后劲更足。
3
人际交往中,也需要“留白”。
之前公司里有位同事,特别“热心肠”,经常为大家代收快递;中午点餐时,组织大家一起“拼团”;平时哪里有打折消息,她总是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
但跟她接触久了的人,很多都会慢慢疏远她。因为有时候她过度的“关心”让人不堪其扰:煮了果茶分给同事,不管大家爱不爱喝,都得领情;她的孩子报了培训班,非得让别人也跟着去报,不管人家需不需要。
没有边界感,是为人处世的大忌。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热衷于打探他人的生活,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而不自知,这种“亲近”,往往是一种冒犯。
长久维系一段关系的根本,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疏有度。
4
聪明的夫妻,懂得在婚姻关系里留白,给彼此一些私人空间,不会让亲密成为彼此的负担。只有相处不累,才能久处不厌。
有分寸感的父母,懂得在亲子关系里留白。他们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心性,鼓励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以“爱”之名,把自己与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有智慧的人,躬身做事,尽力而为,但求无愧于心,却不会求全责备,把自己和他人逼入死胡同。
做人做事留有余地,生活才会张弛有度。
2、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美文
社会,小而言之即人所处的环境,再小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车轮滚滚而去,人作为车上的一员,无法跳离这驾大车,谁愿意脱离社会呢?谁能够脱离社会呢?
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了。
而你假如偏要说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那我也不反对,因为这里不是辩论会,而且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但是我知道荷的根是被染的,不信你拔一根看看。再其实,这个哲言只不过偷换了概念而已:荷花是代表洁白、高贵的!那么淤泥就是代表丑恶、**了吗?显然不是,淤泥不过是丑陋而已,荷花的芬芳离得开淤泥酝酿的暗香吗?
一再告诫自己要对人生有悔悟、感悟,总以为自己多年的静修会有好的参透。我是赞同环境的强大的作用的,当我置身于一个叫嚣的环境时才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多少定力,有时甚至不免有辱斯文。不过没有什么,短时间的修炼毁于一旦只能证明自己还没有达到境界,法海和尚千百年的清修也耐不住凡尘的羁绊要断送呢!
四十已是不惑,我的感觉是:不惑的只是世故,只是对人情社会的理解与投其所好,而不是真正应该对人生意义上的感悟。或许,我若能老于世故,投人所好也能博得一片赞誉。然而我想:我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区别是什么?难道就是我们远望森林里的'一颗颗小树的那种感觉吗?什么感觉?没有感觉,一颗小树而已!
或许我又是内心不服贴于环境的,带着些不甘,总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些:不一定能高大,总要正直些吧;不一定能玉树临风,总要规则些吧;不一定要粗壮成材,总要有些度量吧。
生命在于运动,人生在于思考!没有运动,生命就是一堆烂肉;没有思考,人生与蝼蚁何异?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样的思考是否太高大上了?不管怎样,命题太大了!我不想泛泛而谈,更不想自我贴金,我只想在此思考一下人生,掌握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态度:做人要讲正义,但也要讲仁义;做人要讲规则,但也要讲方法;做人要讲道理,但也要讲度量!
或许这就是今后对自己的要求:即要义正严辞,又要温文尔雅;即要有据可循,又要统筹合理;即要有理走天下,又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能做到吗?试试看吧,且试且前行!
3、不要取悦不值得的人的美文
朋友入职新公司也有几个月了,原本以为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她与新同事的关系早就得到改善,结果昨天一起吃饭的时候才知道,她的日子依旧过得不那么舒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认为自己已经为了维护和加深彼此的关系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妥协了很多事,但没有收到相应的回应,这让她有种莫名的失落,还有一种更深沉的自卑:是不是我还做的不够好?
细细聊来,我倒是有点吃惊于她的毅力——能如此持之以恒的取悦别人,难说不是一种能力。融入一个新的人际圈子其实应该是件在时间的帮助下水到渠成的事,是急不得也求不得的,但她却选择了最累的一种方法:放弃自己的立场去迎合别人以求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她也提醒自己这应该只是暂时的,绝不是长久之计。但她高估了自己掌握情绪的能力——取悦别人其实是有快感的,她陷入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中无法自拔。
她开始因为同事的一个小认同欢欣雀跃,即使这认同并非是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也许只是她答应帮他加班做未完成的工作。也会因为别人偶尔的.夸赞兴奋不已,即使这只是在她牺牲自己的利益后的客套话。她都没发现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逐渐开始依赖认同感才能正常的生活。
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长眼中一直是那种很“懂事”的孩子,为了维护这种“良好形象”,我打小就学会了如何取悦家长。亲戚的孩子来我家玩,看到喜欢的玩具想要带走,其实都是孩子,那时候的我也很喜欢这些玩具,我还给它们都起了名字。但我通常会装作大方的样子送给那些小孩,因为我这样做了之后,亲戚会夸我懂事大方,父母会在亲戚离开后夸我善解人意,那时候弱小的我对这种夸奖几乎没有抵抗力,即使晚上会躲在被窝大哭一场,也觉着被夸奖要比一个玩具重要多了。
那时候太小,还不懂得人的价值并不是靠别人的喜欢获得的,这一生路还很长,要是一辈子都想让身边所有人喜欢自己,一辈子被这种空荡荡的夸赞捆绑的人生得有多糟糕。而随着年龄逐渐长大,我愈发强烈的感受到在这样的人情社会里,做一个“懂事”的后辈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可怕。
对自己的能力一再否认,对自己的态度一再忽视,对自己的爱好一再打压,只是为了让别人更喜欢你,这代表你的价值太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基于别人对你的喜欢和好感的人生实在是虚得厉害。对别人的一味谄媚与讨好说明你自卑,你以为“乐于助人”是美德,但其实这会让你逐渐丧失自己的价值,更会给自己贴上“没能力”“没思想”之类的标签,在职场上这可是大忌。
你要明白,你不是靠别人的认同感活着的,这世上多的是不喜欢你的人,但反过来想想,也多的是喜欢你的人。人海茫茫,你我有缘遇上,若能互相理解成为朋友是一件幸事,但若是缘尽于此互不喜欢,那便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好。你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也不需要被那么多人喜欢,比起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来的快活自在。
让自己变得更强,就是最好的取悦于人。能取悦自己,才是对这世界最大的尊重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