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也是赢哲理故事
单位的年终考核有一项是民意测验,也就是每个人都要给所有人打一次综合分数,就算是对这个人工作的总评定。
结果是,同事小姜排名倒数第一。排序本来是*的,可小姜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十分恼火,他气呼呼地去找主管领导理论。领导很有水平,耐心地听着小姜说完,最后十分同情又十分无奈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左右的,而是大家评出来的,我也没办法。小姜无言以对,回来后闷闷不乐。
这使我非常诧异:小姜的业务水平虽不能说第一,但也算过得去,业绩也不错。同事是怎么了,总不至于都心存恶意而昧着良心吧?
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我才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小姜平时有一个习惯,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事争论高低,而且每次他都要占上风,从来没有认输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确定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就更加盛气凌人,甚至还拿出书本做证据,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说到得意之处,还口无遮拦,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大有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气势。为此,他经常把别人逼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他还不知觉醒,光顾着自己嘴上痛快,我行我素。时间一长,人们虽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已对他敬而远之了。
同事之间闲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本无什么原则之事,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总会有疏漏之处。退一步说,就是书本上不同版本对同一问题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比如说,我同时在两本书上看到了关于地球的年龄问题:一个说是50多亿年,另一个说是40多亿年。孰是孰非,很难界定。个体的消息来源有时是多渠道、多角度的,本身就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平心而论,唠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嗑,说完就算完了,不能过于较真。
争辩是一种低级的心理,其本质是争辩的双方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在争辩中争来的。争辩的双方永远没有赢家,从一开口就输了。输了,就是输了;你赢了,也是输了。你争论赢了,就是否认了别人,别人就会下不来台。让别人丢面子,别人就会怨恨你,你就会失去人心,失去和谐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谁也不愿意和你说话。你成了孤家寡人。
生活中,没必要凡事都争论。跟家人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赢了,情谊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远去的是情意,伤害的是自己。黑的白不了,白的黑不了,让时间去证明。
赌界有句很经典的话:永远不输的最高境界就是永远不赌。套用这句话说,赢得好人缘的最好方式就是永远不争。这不是立场问题,而是一种处世的策略,一种生活的智慧。如果对方事后知你是正确的,还给他留有余地,他会从内心佩服你。
如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与人逞口舌之快,做无谓之争,或者在不可避免与别人争论时,你退避三舍,就避开了正面冲突。没有争辩,就谈不上输赢。但实际上你是赢了——赢得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事,舍得做事,赢的是整个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生活才会有灿烂的阳光!
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拓展阅读
1、高考哲理故事
甲老板每月只发给员工应得工资的80%,剩下的留存下来,要等到年终再发放;乙老板每月只发给员工基本的生活费,其余的工资则寄到员工家里。乙老板的解释是,很多年轻人工资一发到手就花光了,尤其是那些谈恋爱的,男孩儿的工资会被女友骗光,因此,把工资寄回家是出于对员工的爱护。
同样是少发工资,哪个老板更坏?甲老板的伎俩大家一看就明白,他是企图通过留存的20%的工资来牵制员工,以免他们在年终前辞职走人了,这种老板堪称周扒皮转世,心狠手辣。而相比之下,乙老板的做法则厚道得多———他不仅没有克扣工资,而且还有效防范了其手下的员工成为“月光族”。遇上这样的老板,实在是幸事一桩。
但是有人说,更邪恶的实际上是乙老板。此话怎讲?
似是而非的善举
出于善意的举动不一定能指向好的结果,甚至可能违反最初的好意。以“工资寄给员工家里”这一举动来说,我们很容易找到它的漏洞。如果员工家里有一位好赌、嗜酒成性的父亲或兄弟,那么员工的辛苦钱不是同样打了水漂?更糟糕的是,如果员工实在是有用钱的需要,然而自己手头的钱却无法满足,那么他会不会产生偷盗、诈骗的念头?
类似的例子有不少。在十月**前的俄国,由于东正教的地位很高,所以在当时社会,离婚是被禁止的行为。然而形式上的牢固不代表本质的忠诚,反倒是使得*变得更加风起云涌、隐秘盛行。
美国19世纪中期掀起了反堕胎运动。出于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生命权的考虑,有30多个州相继立法禁止堕胎。然而此举并没有带来多少益处。富人可以通过出国、聘请私人医生等方法逃避法律,而穷人没有条件去准许堕胎的州或国外做手术,所以只得求助于简陋的地下诊所、江湖郎中,不用说,手术失败几率很高,孕妇常常有生命危险。直到1973年之后,美国各州才陆续修正了禁止或者限制堕胎的法律。
人的欲望、社会的复杂性是必须正视的存在。如果试图以一道简单的禁令来压制它们,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这就是许多出于善意的规定无法达到效果的原因。
最大的恶:让人无权作恶
或许还是有不少人力挺开头提到的那位乙老板———有人说,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钱,每月工资一到手没几天就花光了;我就是容易被女朋友骗工资,只有家里人才会好好地替我存钱,所以我强烈认同乙老板的做法。这里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强制是出于善意的,我们就应该提倡它?
其实,善意的强制有时比赤裸裸的恶还可怕,就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甲老板的狡诈,也很容易调动舆论的力量来与之抗衡;但是,由于有道德与善意的遮掩,我们却不容易看出乙老板的*,甚至默许了他对员工个人自由的横加干涉。
对于儿童以及智障人士、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来说,相关的监护人应当对其加以管束,比如过年时,家长一般都会把小孩收到的压岁钱挪到自己荷包里,因为依据常识,大部分幼童缺乏管钱、用钱的能力。但是,如果某人对正常的成年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管教,那无疑是把对方当做小孩、当做*、当做无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却把自己当成了善良的化身、当成*。
人类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社会本身的探索都十分有限,在很多道德问题、价值观上,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生硬、严厉地限制“不道德”的选择,剥夺了个人的选择权,就有可能取消了极有价值的生活的可能性。
2、哲理故事:掷骰子与拉磨
太平禅师用木头做了六颗骰子,每颗骰子的每一面都刻了“么点”(一点)。
凡是有和尚进他的门来问道请益,他就将那六个骰子一掷,然后问:“你懂不懂?”
只要对方稍微犹豫,他就挥起手杖,将对方打出去。
六个骰子不管被人怎么抛、怎么转、怎么掷,它们总是出现“么点”。太平禅师要向人开示的是:不管外在的情境如何变化,被人奉承也好,被人欺压也罢,你还是你,心中都有一个固若磐石,不会随人起舞,不受外力动摇的成分,那就是你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你的“真我”。
有一天,南泉禅师问职事僧:“今天的劳动要做什么?”
职事僧回答:“拉磨。”
南泉禅师说:“很好。磨子就任你拉,但不能让磨子中心的轴子转动。”
用磨子磨大麦也好,磨黄豆也好,磨芝麻也好,磨子不停地转,但磨子的轴却始终没动。人生好比拉磨,在家做丈夫也好,出门做伙计也好,搭车当乘客也好,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表现,但心要像磨子的轴,要站稳立场。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所谓的定,心定而后生慧。但这个定并不是压抑,不是把心强行钉在一个点上,而是清除一些不必要的杂物、干扰和束缚,让像磨子轴一样的真心(自性、真我)自然显现出来。它原本就是定的,也是自然能生慧的慧心。
真我,好比“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里的妾身。在所有的世态中,最让人在意和迷失自我的是别人的批评,不管我们做什么、怎么做,都会有人批评。如果遇到别人批评,我们就改变主意、迎合他人,那很可能就会像“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父子一样,因缺乏主见、迷失自我而成为众人的笑柄。
要想在“翻覆雨”中做“分明月”,你要听的不是外面的声音、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内在的声音、真我的想法。
哲理:心定则万物静,心清则万物明。
3、高考哲理故事
从前,埃及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他仗义疏财,散尽家产,只剩下祖传的房屋,不得不干活糊口。他工作十分辛苦,一天晚上,累得得他在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去找吧。”
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漫长的旅程,经受了沙漠、海洋、海盗、偶像崇拜者、河流、猛兽和人的磨难、考验后,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刚进城,天色已晚,但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清真寺旁边有一民宅,由于万能的神的安排,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闯进民宅,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高声呼救。
邻居也呼喊起来,该区巡夜士兵的队长赶来,强盗们便*逃跑了。队长吩咐搜查寺院,发现了从开罗来的人,士兵们用竹杖把他*去活来。两天后,他在监狱苏醒,队长把他提去审问:“你是谁,从哪里来?”
那人回答说:“我来自有名的城市开罗,我名叫艾尔。”
队长追问:“你来波斯干什么?”
那人如实说:“有个人托梦给我,叫我来伊斯法罕,说我的好运在这里。如今我到了伊斯法罕,发现等待我的好运却是劈头盖脸给我的一顿好打。”
队长听了这番话,笑得大牙都露出来,最后说:“鲁莽轻信的人啊,我三次梦见开罗城的一所房子,房子后面有个日,日后面有棵无花果树,无花果树后面有个喷泉,喷泉底下埋着宝藏。我根本不信寻人乱梦,而你这个骡子与魔鬼生的傻瓜啊,居然相信一个梦,跑了这么多城市。别让我在伊斯法罕再见到你了,拿几枚钱币走吧。”
那人拿了钱,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在自家的园子的喷泉底下也就是队长梦见的地点,挖出了其祖上留下的大批宝藏。
这个故事当然带有神话的色彩,不是真实的。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梦想并非现实,但积极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可以将它变成为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