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得鹂音品麦香散文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8

闻得鹂音品麦香散文

早晨,太阳已经升的老高,依然赖在床上不肯起床,一缕清风从打开的窗缝吹进屋里,随风入室的,还有一声声悠婉的鹂音。

听到黄鹂的叫声,想起家乡的一首歌谣:“黄鹂歌扬,麦梢发黄,吃了桑葚,再嚼麦香……”,这样一想,仿佛看到了碧色的麦浪浮动,饱满的麦穗鼓胀胀地摇曳着、散着清香。心也随之陶醉了。迅速起床,收拾行装,携家带口奔回家乡。

在老家乡下,过了小满节气,小麦开始进入灌浆期,一茬灌浆水浇过,碧绿挺拔的麦桔开始出现疲态,长条形的叶子上因蒙上一层薄薄的白纱而变成深绿的颜色,而秸秆上顶着的麦穗,一天一个样地变得粗壮,十几天的功夫,饱满的麦粒胀鼓地呲着碎钻似的“牙”,随风摇曳,形成连绵起伏的绿浪,秸秆间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和着黄鹂高一声低一声的欢叫,把一群一伙的乡下孩子的魂儿都勾出了家门,哪怕是最乖巧的孩子,心里“长了草”似的没了“实闲儿”,脚不着地的往外跑。

村外的大桑树是孩子们的集结地,树上成串的桑椹,像彩色星星似的在绿云中闪烁,年纪小的和女孩子站在树下,仰头望“星”生叹,盼着有黄鹂或喜鹊落在枝头啄食熟透的桑葚,弹落在地的是黑亮的熟透的桑葚,大家一哄而上去捡食,而大一点的男孩多是“人来疯”,一定要逞能似的爬到树上与鸟雀争食,结果是树上“人鸟儿大战”,树下的伙伴则“坐享渔翁之利”。桑椹吃得连手带口都失了本色。

摘桑葚,要爬高跃低的,总觉得难度细数太大,于是把目光转向麦田。看到哪片麦田的麦梢发黄,奔将过去,挑颗粒饱满的麦穗拔下来,放在手心里揉搓。揉搓的力度是非常有讲究的,因为这时的麦粒刚刚满浆,质地较软,用力太大,麦粒被撵扁;用力太小,麦粒不能从麦壳里脱出。乡下的孩子个个都是技艺高超,几个麦穗在手里三撵两搓,一颗颗鲜亮的麦粒被撵出,轻轻吹掉麦壳,手一抬,麦粒被送入嘴里,然后用舌头卷一卷,把麦粒聚拢成堆儿,开始大口地嚼,麦粒清甜的味道和着唾液向下滋润肠胃,而麦粒的馨香则在唇齿间荡漾。等麦粒嚼得完全没有了味道,吐到手心里进行揉捏,用力抻拉,韧性十足面筋,即自制的口香糖便新鲜出品,把小伙伴们手里的面筋凑在一起,揉成大团,黏在一根长竹竿顶端,成群结队地跑到河边的柳树巷子里去粘知了。邻居家的二哥是全村孩子的领袖,他的脑瓜里玩耍的花样总是层出不穷。他那些花样翻新的好点子,让全村的孩子仰视。

奶奶生活经验丰富,这个季节的麦粒到了她手里,变魔术似的做出各种美味。最直接且简单的方法就是烧:把麦芒发*新鲜麦穗埋到灶膛的余火里,守着灶膛听麦穗在微红的柴灰下噼啪地响,等响声停了,赶紧用铲子把灶灰铲出来,然后把麦穗从灰里给捡出来。可别小看这个活儿,可是需要经验和技术的,首先要准确把握好麦穗在灶灰里的火候,时间短了,麦粒夹生,没有香味,时间长了,麦粒会烧糊,香味倒是有,味道却发苦。只有火候烧得恰到好处,把烧得微糊的麦穗放到手心里一搓,一股带着新鲜麦香和夹杂着糊香味道的麦粒便很轻松的被捻出来,这种混合的香味,会惹得人口水横流,放到嘴里嚼一嚼,那种香甜软糯的味道堪称世上极品的美食。奶奶熬的新麦粥,香味可以让半个村子的乡亲垂涎,还有奶奶用新捻的麦仁蒸出的馒头,淡绿的颜色,像一个极品的翡翠。那个沁入心脾的香甜味道,几十年后想起来,依然会有馨香回味。

车一路穿村越寨,眼前一片开阔,在一条通往家的窄路两旁,绿浪掀波,几只黄鹂在不远处的老桑树上欢唱。站在绿色的麦浪中,耳畔又回荡起那首熟稔的歌谣:“黄鹂歌扬,麦梢发黄,吃了桑葚,再嚼麦香……”。

心在童年快乐的回忆中沉醉,清甜的麦香在空气中弥漫。

拓展阅读

1、乐培训学习心

通过这一段的培训学习,让我颇有感触。不由让我深思;21世纪的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一、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1、教师是化的传递者。

教师是人类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学校里,我担任的是乐教学。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的始终。对低年级学生我以进行节奏、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乐的美。

2、教师是榜样。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学生都有向师性,其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的乐教学同样要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教师是组织管理者。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乐课,我从创设情境出发,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

4、教师是朋友。

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多交心。学生尊敬老师,会加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受到鼓励,会更加尊敬教师,甚至对教师的这种尊敬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培训使我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在乐课上,我会经常说“这小朋友节奏感真好”“这个小朋友声真美,长大了就是歌唱家了”……这些鼓励的话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2、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乐课,就是老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我们在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那么就能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培训为我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教学是门艺术,多在备课上下功夫;当老师每天要有新鲜感;当教师经常要有上升感等。

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乐教育——不是培养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即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乐,并从中获个性的发展。

四、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副科老师同样具有重要性,我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现代的小学乐教育,是开放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面对二十一世纪乐教育,作为小学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人素养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乐教育的发展。

2、烟无极

纸烟这玩意儿为何前面要冠以“”字,究竟在哪里?恐怕不抽烟的人,是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

我第一次接触烟的时候是在小学一年级。邻居的伙伴拽我到村外的野地里逃学,忽然从裤兜里摸出一包九分钱的“羊群”牌烟,递过来。我装模作样抽起来。呀,那又苦又涩的烟味,直呛我连连不断地咳嗽,那丝丝缕缕的烟气,熏我差点流眼泪。当时,头晕目眩,心中难过,光想呕吐。

上中学时,给我教语的张老师,他抽烟的情景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记忆。每当讲完课给我们布置完作业,他就抽起烟来。他用食指和中指很优雅地夹着烟,打火之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随着烟气一股脑儿流入体内,就见他一阵阵持续不断的猛烈的咳嗽,身子前俯后仰,脸被挣通红,似乎特别痛苦,差点背过气去。等你缓过神来,就看见有烟气从他鼻孔中咕嘟嘟冒出来,从嘴中长长地喷出来,前头带着一溜烟圈,袅袅而。这时,他抬起头来,扬眉吐气,悠然自,简直神气极了。他是把烟气先吸进口里,咽到肺里,再从鼻孔和嘴巴里艺术化地*出来。看着他吸烟既甜又神气的情形,虽然许多人艳羡不已,但是我鉴于第一次的抽烟经历,却怎么也想不通,这烟难道有肉,有饭馍?难道不吃不行吗?

那是1988年,我刚从师范毕业,教育局捎丢了我的粮户关系。我在补办粮户关系的过程中,说实在的,是烟帮了我的大忙。开始,我拿着教育局开的证明,找有关单位的有关人员,他们生硬冷蹭,我碰了不少钉子,吃了许多苦头,敢怒不敢言。后来,一个精通时务的好心人告诉我,带上烟。于是,我买了满满一布兜“延安”牌烟,每个衣兜装的都是,见人就发。这时,周围帮我出主意的人有了,旁边帮我说话的人也有了,具体办事人的表情也温和了,更有耐心了。就这样,我一路带着烟过五关斩六将,磕磕碰碰,坎坎坷坷,走过了彬县*、粮食局、城关派出所、城关粮站,走过了永寿*、粮食局、永平派出所、槐山粮站。然而,就在槐山粮站,我却遇到了最难缠的“小鬼”。那个人,啥原因也不说,就是推三阻四,不给我上粮食关系,弄我来回往返跑了几百里路,在粮食局也回去找过,他就是抗着不办,真是碰到鬼门关了。我弄不清器眼,又无计可施,当时都绝望了。90年的`阴历三月,我跟随村里人到槐山给家里买返销粮,第四次找他。那天,我狠狠心,花五十元买了两条“延安”牌烟,放到了他的办公桌上。他啥话没说,就给我办了,还给我批了每月三十三斤粮的标准。谢天谢地!当时,我悲喜交集,欲哭无泪。家里年年没粮吃,我却近乎三年没有吃到自己的供应粮。人常说,“钱财可通神”看来,烟也可通神啊!

第二次抽烟的时候,那是1994年。当时我已经26岁,工作了六个年头。也许是我不善于交际应酬,也许是我身上书生气太浓,也许是我不谙人情世故,尽管平时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业务干呱呱叫,但许多人却在背后讥笑我,说我不懂社会。后来,我也发现,一些能抽烟、能喝酒、能打麻将、能胡说浪谝,甚至能海吹神聊的人,总是花面逢迎,左右逢源,混如鱼水,要风风,要雨雨。难道抽烟和人情世道有关吗?结果是肯定的。于是,我便常常买了烟装在身上,见了熟人就凑上去发一根,寒暄几句,套个近乎。果不其然,周围许多人一下子和我的距离拉近了,也热火了。为了友好地融入社会,也能赢这个群落的友好,我开始抽烟,而且慢慢地上了瘾。这时,我才真正醒悟到,原来烟和人情世态有关,特别是在抽烟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行为时,烟,已经是世俗社会交往中一件不可忽略的利器。大到求人办事,送几盒烟,或者送几条烟,小到向人问路,敬根烟,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烟带我走上了社会、融入了社会、认识了社会,也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

说真的,抽烟对人没有一点好处,实在是一种坏习惯。虽然现在的烟盒上都非常醒目地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但是,吸烟一旦上瘾,只能是越抽越多,越抽越凶,很难戒掉。有人说,“饭后一根烟,赛过活*。”有人把抽烟叫做插氧气。有人把烟比作精神食粮。不管说多么好听,抽烟毕竟是一种不良习惯,首先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害,可以导致气管炎、咽炎,甚至肺癌。其次,是很费钱的。烟瘾越大,越费钱。烟的档次越高,越费钱。农村人有句老话说:“三年不抽烟,省一个老驴钱。”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社会,一个忠实的烟民,哪怕抽最便宜的烟,再怎么说,一年也耗费几千元。于是,戒不了烟的烟民们,有的就变非常鬼精,一天买一包烟,放在抽屉里,数着抽;有的就四处给人要着抽、蹭着抽,即使自己装了烟,也不给人发烟,只是从衣兜里捏一根出来,又捏一根出来,只顾着自己抽,显非常吝啬。

一些人之所以能长期抽下去,也和心情乃至工作有关。参加工作二十几年来,前六年我一直是不抽烟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抽上了。记有一回,家里出了个事,我极度苦闷,极度闹心,整夜没有合眼,一根接一根,烟不离嘴,到天明,抽了三包烟,直抽头昏脑胀,满嘴麻木,没有一点味觉。说真的,多少年来,一遇到难顽事、烦心事、伤脑筋事,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抽闷烟,一根接一根,不熄火。就像有的人,愁肠百结的时候,借酒浇愁,而我是借烟愁愁更愁。再就是,对于一个已经具有多年抽烟习惯的人来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时候,非抽烟不可。所以有人说:“材料是烟熏出来的”,这话还蛮有些道理。

十年前,在学校教书那阵子,我每每“致虚极,守静笃”之时,心血来潮,总要伴着袅袅的烟雾,独抒性灵,对着电脑,噼噼啪啪地敲着键盘,或洋洋洒洒地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或酣畅淋漓地写些红情绿意的,或热情奔放地写些迷离朦胧的诗歌。常常是写着写着,就进行不下去了。那种感觉,就像产前艰难的阵痛,就像即将分娩一个新生儿,激动而无奈。这时,便抽着烟,低着头,在房间踱来踱去,苦苦寻觅着一条出路。若逢月朗星稀,就趁着清夜无尘,来到偌大的操场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回头一看,在这个不眠的夜晚,天上一轮月,地上一盏灯。天下皆睡我独醒,好不快慰。忽然间,一个念头从眼前闪过,我茅塞顿开,连忙扔掉烟**,向宿舍跑去。

后来,我听从命运的安排,无意间转到了县*办,专门干起了行政公综合材料。虽说行政公材料有一定的程式,可资借鉴,枯燥乏味没意思,但要干好,干让领导满意,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十年来,我在这个岗位上加过无数个班,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写了许多材料。一遇到催紧的、心中没底的材料,总是觉很难产。这一点,跟写学作不一样,思路暂时打不开,宁愿先搁置下来。紧三火的公材料,写不出也硬着头皮写。尤其是摊上不过夜的材料,我只能提前准备好两包烟,先静静地坐下来,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边抽烟,边冥思苦想;边抽烟,边艰难地硬写。写了,废了;废了,再写。如此反反复复,往往是思路打开了,烟也快抽完了,烟灰缸谷堆了。所以,好些人说,一进我的门,一股浓烈的烟味总是扑鼻而来。

就这样,抽着,抽着,穷愁潦倒也好,喜从天降也好,出门干活也好,闭门凝思也好,烟总是穿肠而过。如今,烟已经伴随着我走过了近二十个春夏秋冬。所以到此,我只能说,烟无极!

3、乐培训学习心

时间不会因为美好而停止,反而会感觉过很快。转眼间,我们的培训活动已过一半,半年的时间我们流了很多汗水,也留给我们太多的美好。

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这次对全县乐教师的培训活动,每隔一周,志愿者和专家们都会不辞辛苦,从全省各地集中到我们平邑县送教,首先我仅代表我自己向他们的说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特别感谢我们平邑的老乡唐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乐界的大咖,让我们平邑的乐教师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洗礼。

*歌剧院的韩钧宇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刻苦和努力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重新燃起对专业更高层次的向往和追求;

曲阜师范大学的张建平教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字把合唱的艺术讲的如庖丁解牛般细致入微;

遗憾因病缺席李东老师的讲座,在后来的交谈中李东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李东老师说,天才是挡不住的、孩子需要放养等记忆犹新。

唐伟老师行云流水的讲座,陈常台老师带我们‘玩乐’胡潇老师感性的即兴伴奏让我们如痴如醉......还有我们平邑一中美丽的李会清老师,风趣幽默的魏会平老师,和我们可爱的助教老师和服务团队,让我感受到了亲密无间的团队协作,还有还有......

那么多美好的瞬间,一幕幕一帧帧都藏进我们的记忆里,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些滋味。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受益的就是我们平邑县的乐教师们,我们求知若渴,而专家和志愿者却给我们送来了艺术的甘霖。汗水没有白流,刚刚结束的中测考试中,经过了半年的学习,还有大家的认真准备,老师们都发挥出了自己的较高水平。我们还继续努力的向各位专家及志愿者认真学习!

4、粽子飘忆祖母随笔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先把叶子煮一下,再洗一下凉干,同时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带领下,家里会缚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动起来了。先用三到四片叶子相互重叠着摊成一排,再把叶子头部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米把里面填满,再用叶子的剩余部分将大米裹好密封,最后再用一片叶子沿粽子四周缠绕一圈,用手指摁住余留的叶子尾,用穿针从粽子中间插进去,再把细长的叶子尾穿进针孔里,从另一面把穿针慢慢拔出来,这样就把那细长的叶子尾带到了粽子的另一边,再用手慢慢把叶子收紧,一只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总爱捏着那细长的叶子尾,把粽子拎起来看,就像欣赏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工艺。有时粽子里还要放些红枣、红豆、花生等,使粽子的种更加丰富。

粽子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缚好,端午节一大早祖母就起来煮,煮粽子时还要放些鸡蛋或鸭蛋一起煮。等我起床时,灶房里早已飘出粽子诱人的味了。因为缚的粽子较多,多余的粽子总要放进大瓦缸里用水养起来,吃较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为那时我是祖母的小帮手,专做插穿针、数粽子之类不需技巧、不用费力的小活。

不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馄饨,擀的面条,煮的红烧肉、红烧鱼……,哪一样都是我无法忘怀的美食。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这样的美食当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尝一下鲜。不过祖母腌制的自家产的咸菜、萝卜、酱豆等,倒是每餐必备的小菜。

我从高中寄宿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祖母缚粽子了。随着八年前祖母辞世,让我今生彻底失去了这样的机会。那全家乐享天伦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再现……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还是公社化的生产队时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事情,就由父亲、叔叔和姑姑们继承了下来,还有后来嫁进门来的母亲、婶婶们。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杂的家务让她离不开家。那时我们家十好几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饭,打理菜园,饲养猪羊和鸡鸭,家务活一点不比出工轻松。因为人多,我们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总是随季节变迁周而复始地播种、采摘,总会让全家人吃上时令新鲜的果菜。

再后来,就像分田到户一样,我们家也由一个大家分成了几个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赡养。但平常她依然过着独立的生活,继续着忙碌的家务。不愿给别人添丝毫麻烦,这是她一生未曾改变的性格。但她对家人的牵挂和关爱,总是默默地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农忙还是平时,只要有空闲,祖母常去地里帮忙;未分家时,中午吃不完的饭菜,总是夏天留锅里,冬天装进碗罐焐在灶堂里,等在地里做体力活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傍晚回来当“晚茶”;分家后,她经常做些自己舍不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孙子孙女们周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们上班拿工资了,给她一点生活费,她也从来不肯要,说我们要结婚,要买房,在外面出门就要用钱,云云。总之,就是不肯让我们为她花钱。

祖母长方脸,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种让人信赖、容易亲近的人。即使生气时也常是脸上带着笑意,换句话说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气。她从不羡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弃别人的贫困,把子女们调教守矩,知书达理。在生产队里,她从来没有争过份外的利益,倒是经常在生活上接济队里那些困难的人家;那时候家里很难开个荤,每逢此时,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饭挟些荤蔬菜送给左右邻居家;有时菜比较丰盛时,则送一碗米饭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顿好后,留给她自己的只有那诱人的味了。

祖母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但她没有缠过脚,一双勤劳的大脚踏遍了她生活的这方土地。年轻时在生产队挣工分,年老后仍在自家地里劳作,操持家务;自己种的多余的果菜,还一早起来赶到集市去卖;空闲时自己编制鱼网,到河里钓螃蟹和河虾;上世纪九十年代,七十高龄的她也曾到江边去捞过鳗鱼苗。晚年的祖母还信了教,每次礼拜她都风雨无阻,赶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时年轻的教友骑车带着她去,大多数时候则是自己来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双没有缠过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虔诚的她。

生活中,祖母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每每走亲戚出远门,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时候牙膏牙刷还没走进农村,她总是先用食盐涮涮口,然后洗脸,再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下,绾起来,用黑色的网鬏网起来,用簪子一插,最后换上那身洗有点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一条小手绢,臂上挎个小竹篮,遇上下雨天时手里还要打把油纸伞。这身打扮总给人一股净雅、清爽的感觉,就像她调理的菜园一样,一行行、一垅垅,整齐有序,一丝不苟。

祖母的身体状况向来挺好,除了血压有点偏高,并无其他患疾。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立刻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平常都是我往家里打电话,不是重要的事情父亲一般不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因为的是“中病”,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她突然之间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抢救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在医生无能为力的目光中从医院转回了家。自从“中”了以后,祖母便不能吃东西了,除了不间断的输液之外,只能通过*灌输一点奶粉、米汁之类的流质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总算挤出时间陪着她度过了几个日夜。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觉到身边的我,更希望她能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询问我在外面的情况。但从脚开始慢慢往上体漫延的冰凉告诉我,与祖母的诀别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个人在祖母身边,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瞬:她突然睁大了双眼,咽喉间发出一声闷响,就像平常打了一个嗝,然后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短暂的数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没有呼天怆地的痛哭,甚至忘记了痛苦。我平静地拨打着电话,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经疲惫的亲人们。因为我知道,祖母这次真的要出远门了,是去那她一直为众生祈祷的天堂。

端午前夕忆起祖母,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是为追忆淳朴的乡风习俗,更是盼望代代传扬那勤劳、善良、宽容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已酝酿月余,但因忙于几个计划外的事务,以致延至端午方才成。我相信天上的祖母是不会怪我的,因为她从不轻易责怪别人,更何况我是她疼爱有加的长孙呢!

点击查看更多闻得鹂音品麦香散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72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