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三字经百姓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8

火车上的三字经百姓故事

三叔是村里的能人,不打工不种地,出手却一向阔绰。东子挺羡慕,就向三叔讨教来钱的路子。三叔神秘一笑:“还不是吃铁路?”再没有别的话。

村子离火车站很近,东子整天没事干,一听这话就动了心,死活要三叔带上他。三叔看看自己这个亲侄子,实在没法拒绝,就说想参加也行,但是要先考核,合格了才可以搭伙干。

第二天晚上,三叔带东子进了火车站。两人先买了票,不等开始检票,就*进去了。这时,站里停着一列始发的普通列车,门已打开。三叔带东子悄悄上了十八号车厢,给了他一个提包,吩咐他:“这里面有很多小提包,你用这些包占上十个座。这个车厢坐票少,大部分都是站票,你把这十个座卖出一百块钱,就算你合格。”

东子刚占了十个座,乘客就上来了。人那个多,不多时就把十八号车厢挤了个满满当当。不过那十个座因为有包,谁也不敢去坐。火车一开,坐在不远处的三叔冲东子一努嘴,意思是说,考核开始了,现在看你的啦!

其实这场考核,考的是东子的脸皮。照三叔的逻辑,想赚大钱,就必须过了良心这一关。一开始东子还真拉不下脸,可这时过来个拄拐杖的老大爷,见他旁边有个放提包的空位,就问:“小伙子,这个座有人吗?”东子低着头说了句:“有人。不过您想坐的话,掏十块钱就让给你。”老大爷一听气得直哆嗦,可再看看自己的腿,还真熬不过这一路,只好掏出十块钱给了东子。

初战告捷,以后就简单了,东子脸皮一厚,就大张旗鼓卖起了座位。车厢里没座的人实在太多了,眼见有人卖座,虽然生气,但还是有人愿意买。

就这样,东子卖完了最后一个座,正喜滋滋地数钱,忽然一只大手抓住了他:“有人举报你倒卖座位,现在没收你非法所得!”东子一抬眼就傻了,眼前站着一位乘警!

这位乘警姓张,年纪不大,相熟的人都喊他小张。小张先查东子的车票,东子还真有票,三叔事先给他买了张十块钱的坐票,这样就不怕查票了。查完车票,小张让东子拿着那一百块,挨个给人家退回去。东子毕竟是初出茅庐,红着脸不停地说对不起,最后到了拄拐杖的老大爷面前,老大爷说:“小伙子,学坏容易学好难啊,以后千万别干这事啦。”

退完钱,小张又教训他几句,然后去别的车厢查票了。东子看一眼不远处坐着的三叔,只见他面沉似水,明显是相当不满意。东子也没敢过去,心想自己是吃不了这碗饭了。

东子在过道里站了一会儿,见小张又挤了过来。他以为自己又有麻烦,慌忙头一低,躲到一边。其实小张根本就不是找他,而是顺着车厢看座位号,这一路找,就找到三叔跟前。小张抬眼一看,没错,十八车厢八号是靠窗的。他对三叔说:“对不起,有个小孩子特别想坐这个座位,能让一下吗?您可以暂时坐到餐车去,那里有座。”

东子一听,耳朵就支棱起来了,他倒要看看三叔怎么应对。只见三叔不慌不忙,从身上掏出车票:“乘警**,我是有票的。而且,我不喜欢餐车的环境,这个怕不好办呐。”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东子,那意思是说:“学着点!看我怎么给你出气!”

小张有点急,商量着说:“要不这样,我花钱买这个座位,您看多少钱合适?”东子一听这个乐,心说刚才你还查我倒卖座位,现在你自己也要买座位了。这时就见三叔慢条斯理地说:“这样吧,我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百块钱就成。”东子一听,刚才没收的一百块现在回来了。其实这趟列车只是普通列车,行程也不长,全程票价也不过八十块钱,三叔要一百,是有点狠了。小张还没说话呢,那个拄拐的老大爷说话了:“别给他,让孩子来我这里坐!我不去餐车也不收钱,去过道里待一会儿也没事!”但是,小张最后还是咬咬牙掏出一百块钱说:“这个座我买了!”

很快,小张就领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过来,坐到了十八厢八号的座位上。小女孩还背着个书包,坐好后她把书包拿下来放在腿上,拿出课本,摆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然后就开始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那位拄拐杖的老大爷就坐在旁边,好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小张乘警是你什么人呢?”

小女孩合上书本,转动着大眼睛说:“老爷爷,我叫燕燕,张叔叔是我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我爸爸外出工作,妈妈在厂里加班,没时间送我回家,就让张叔叔送我。明天我就要回家乡参加期末考试了,所以要加紧复习。”

老大爷又问:“那你为什么要坐这十八厢八号呢?别的座不行吗?”这个问题也是三叔和东子想问的,都认真听起来。

燕燕说:“因为我家的门牌号是十八巷八号啊。我在外面读书是借读,期末必须回家乡的学校参加考试。夏天我回去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也是坐的这趟车,不过有爸爸妈妈陪着。当时爸爸就坐在这个位子上,抱着我。是他先发现了座位号的秘密,说我家的门牌号和座位号一模一样呢,让我就把这个座位当家。座位是床,小桌是写字台,挂钩是衣架,电视呢,就是窗外的风景。这话把坐对面的妈妈逗得直笑,她说我是一只每年回家两次的小候鸟,有以火车为家的感觉才能习惯。”

小候鸟?三叔和东子对视一眼,这个称呼倒也贴切。这时小女孩又说:“后来,火车停了好长时间,我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当我醒来时,爸爸已经不在了,我睡在妈妈的怀里。妈妈说,爸爸接到了厂里的紧急通知,下火车去国外工作了,到现在也没回来。我坐在这个座位上,好像就能看见爸爸当时说话的样子。”说到这里,燕燕的眼神有点黯淡了。老大爷一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小张正看着这里,眼圈微微有点发红。老大爷站起身,走到小张身边,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东子躲在一边,正好能听见他俩说话。

只见小张擦擦眼角说:“那天下大雨,前方爆发了泥石流,火车只好停在半路等通知。这时我在检查车厢时,一个乘客忽然昏了过去,随车医生怎么都救不醒,我只好打了120。救护车赶来,停在了离火车最近的公路上,但是和火车隔着一条小河。怎么就这么巧,我们都不会水。正发愁怎么过去,燕燕爸爸主动提出来,说他可以背着病人游过去。可是他刚把病人送上岸,一股泥石流突然冲了过来……后来,我们一直瞒着燕燕。这一次,燕燕的妈妈在厂里走不开,就让我送燕燕回家。就几个小时的路程,倒也没什么事。”

东子把这番话跟三叔说了一遍。还没等他说完,三叔突然变了脸色,猛地抽了自己一个耳光:“走,我们去见小张!”

面对小张,三叔说出了真相:“燕燕爸爸救的那个人就是我!当时火车走不了,我包里正好有十来包方便面,就想高价卖出去。有人看不过,就跟我打了起来,推推搡搡间老毛病犯了,我就晕了过去……等我醒来已经在医院里了,没有人告诉我是燕燕的爸爸为我丢了命啊!”

小张摇摇头说:“是燕燕的妈妈不让说,她说你是病人,不能再给你增加负担了。”说完,小张就去别的车厢查票了。三叔自告奋勇,要送燕燕回家。老大爷和东子也围拢过去,继续听燕燕念《三字经》。三叔苦笑一声,对东子说:“东子,我混了一辈子,发现自己还是过不了良心这一关。你以后还是别跟我学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东子点点头,心想,等过了年就出去正正经经找份工作,再也不干这丢人的买卖了。

拓展阅读

1、我的家风作文800

【母亲用乡谚俚语传承的家风】

母亲出生在那个战纷飞的年代,在姊妹五人中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聪颖好学的母亲只念了五年书便辍学在家,用稚嫩的双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持家有方勤劳能干,虽年近古稀依然如此,从母亲现在的忙碌中也能寻到老人家当年做麻利、身手敏捷的身影。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识不多,但由于自幼受爱好舞文弄墨的外祖父的熏陶,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不少乡谚俚语,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让人想象不出来她是一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

母亲爱说爱笑,与人说话的时候总是有奇妙的俗语相伴而出,尤其是母亲不意说出的一句句乡谚俚语,在通俗易懂甚至土得掉渣的语言中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犹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求知若渴的心田,使我明白了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时隔多年,这些有趣的乡谚俚语并没有随着年代的久远在记忆的心屏模糊消失,反而越发清晰明亮起来,每每想起还让我受益无穷。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当教师的父亲每月几十元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尽管母亲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时候我一看见玉米面窝窝就闹饭,都十来岁了还总让母亲连哄带劝才肯吃,否则又哭又闹弄得一家人不得安生。时隔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不厌其烦对我说的话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倘若吃饭饭碗中剩下了稀汤,母亲就会说“吃饭多喝汤,老了不受伤”“吃馍不喝汤,瘦成黄鼠狼”。偶尔家里改善一下生活,我和哥哥姐姐总是争先恐后抢着吃。这时,母亲总是先说一句“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并前把哥哥姐姐拉到一边,对他们说“要想好,大让小”,末了不忘提醒我“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那时候虽然济拮据,缺衣少穿,但吃苦耐劳的母亲却是“人穷志不短”,不仅对我们姊妹个人品方面的要求极其严格,更是把全家人在街坊邻居中的好口碑看得比天都大。从小到大,母亲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行情在路哩”。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不住诱惑,我和几个小伙伴偷了村东头四爷家的梨,这不知怎么让母亲知道了,她除了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外,还严厉批评了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水不防,大雨围房”“偷个鸡蛋吃不饱,赖名一直落到老。”

初中后,母亲告诫我“靠亲戚,靠别人,不如个人立志气”“命是假,干是真,败全在人”。 当母亲得知我在学校一度和几个爱打架的淘气包关系很好,学习成绩陡然下降,母亲告诉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人怕瞎胡混,地怕不粪”,让我明白交友不慎带来的不良后果。有一段时间因为晚偷看小说很晚才睡,第二天早赖在床不想起,为此迟到了好几次。为了改掉我睡懒觉的坏习惯,母亲帮我分析了其中的危害,并对我说“早起光,晚起慌”“早起日当一工,晚起月当一冬”“一日无二晨,时光不等人”。再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与教诲下,我考了师范学校,临学走时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里地,便是外乡人”“好言一句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人劝,吃饱饭”“不说闲话少惹祸,不骑闲马少摔跤”。

“拿人家手短,*家嘴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身子正,不怕影子斜”“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母亲的这些乡谚俚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提醒着我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任何时候都要踏实做,老实做人,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母亲常教育我,人这一辈子,平安就是福,做要对得起良心,图个心安,这是母亲恪守一生的为人之道,也是母亲传给我的家风。从小到大,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凡图个心安的谆谆教导也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的心田,成了我始终遵循的为人处准则。

母亲一生勤俭节约,省吃俭用,常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绝不允许铺张浪费。她老人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新年,旧年,缝缝补补又年”,告诫我们不管生活条件多好也不要忘了节俭这个传家宝。母亲是个热心肠,每逢遇到街坊邻居吵架,母亲总是劝他们“天下雨地*,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夫妻没有隔夜仇”。要是谁家孩子不孝敬父母,母亲劝说他们“家中有个老,犹如一个宝”“千里去**,不如在家敬爹娘”。不知是邻里出于对母亲的尊敬,还是母亲的话确实起了作用,反正,母亲朴实的话语常常使那些夫妻不和、婆媳不睦的和好如初。母亲乐善好施,心底善良,尽管我家生活不富裕,但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她总是一分几份给左邻右舍送去,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母亲一辈子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说句心里话,没念过几年书的母亲对乡谚俚语的信手拈来真是让我钦佩不已,也受益匪浅。母亲那口头禅般的乡谚俚语,传承了清白做人勤勉做的家风,成为滋养我成长的一种养料,成为她赐予儿女的一笔财富,成为我做人做的一记警钟。有时仔细想想:母亲的这些乡谚俚语所折射的,不正是中国人民“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吗?

2、我的家风作文800

件“家族宝藏”传家风】

前一段时间,*电视台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在热播,这档集结了九大国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文物的节目,一播出就好评如潮,引发了全民的疯狂追捧和热烈讨论。大家在津津乐道那一件件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时,更为每一件国宝背后所承载的家国复兴、民族文化所深深震撼和感动。

在我家,也有件颇有历史的“家族宝藏”,它们虽然称不名贵,也谈不价值连城,却成为祖祖辈辈都奉若至宝的精神财富。

第一件:书法《吃亏是福》

每一个初进我家的人,都会被客厅悬挂的一幅所吸引,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每一个都写得遒劲有力,直欲破壁而出。

这四个,是高祖父的杰作。高祖父生前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妙手回春,而且医德高尚,仁心仁术,从来不收穷人的看病钱,为此,乡亲们都非常尊敬他。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家乡,高祖父不仅主动去给伤员看病,更连夜进山采摘*,送给战士们路使用。

高祖父生前没有其他爱好,除了钻研医术救死扶伤之外,闲暇时光就喜欢舞文弄墨,也正因为如此,活到了88岁高龄。临终前,高祖父特意写了这幅,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告诫子孙后代们:人生在世,要少一些贪念,多一些慈悲,吃亏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唯有秉承着善良的品行,拥有一颗淡泊、知足、禅意的心,才能品尝到生活的甘甜,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二件:紫檀木戒尺

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虽身为“文化人”,却笃信“棍棒底下出*”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为此,爷爷特意找人做了一把紫檀木戒尺,并在面刻下家规:“凡我王氏子孙,做人忌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做忌无诚、无信、无礼、无节,如有犯者,重责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全家人常吃不饱饭。一天,爷爷和奶奶出去工作了,忙到中午都没回家,弟弟妹妹们饿得大哭,大伯没办法,就跑到镇的公社偷了一些粮食。回家后,得知此,爷爷当即拿出戒尺责罚了大伯*板,双手都是血,然后亲自押着他去公社认错。爷爷挥舞着戒尺说:“穷,并不可怕,做人必须要有骨气!以后谁再做偷鸡摸狗的勾当,我手中的戒尺可六亲不认!”

正是在这把戒尺的“鞭策”下,父亲兄妹几个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出类拔萃。

如今,爷爷的紫檀木戒尺被“供奉”在客厅的香台,早就不再行使它的特殊使命。但是,每年春节或中秋吃团圆饭时,家族所有人都会对着紫檀木戒尺鞠个躬,那不仅是对爷爷最深切的缅怀,更是内心深处对戒尺的一份肃穆与礼赞,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们:无论何时,从什么职业,我们的心中都要有一把“无形的戒尺”,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态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

件:无偿献血证

在我家的书房里,有一个做工精致、古色古香的小木箱,里面不是装着贵重的物品,而是几叠“无偿献血证”——这是多年来,全家人义务献血的爱心见证。

父亲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受伤,失血过多,但医院的血库不足,母亲急得快哭了。正在这时,一名病人家属得知后,主动献血,才挽救了父亲的性命。从那天起,父亲便决定,每年定期去义务献血,把“爱”传递下去。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对义务献血充满了憧憬。大一下学期的“五四”青年节,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在庄严的*旗下宣完誓后,我便意气风发地去献血。献完血后,我收获了生命中的第一张无偿献血证,激动不已。19岁生日那天,我还惊喜地收到了血液中心寄来的精美卡片:“我们以生命的名义,感谢您的奉献!”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了奉献的光荣。

现在,全家人依旧坚守着“爱”的约定:每年的生日、国庆节,或工作取得了成绩、晋升等,都要去献血来激励自己。我也会以身作则,把小木箱的“秘密”传承下去!

件普普通通的“家族宝藏”,不仅承载着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家风家训,更在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成为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份价值连城的“传家宝”。这是笔无形的巨大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我的家风作文800

【爷爷的大义与小节】

爷爷__年出生于__。__年,高中还没毕业,他就毅然投笔从戎,考入____分校,成为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任国民**部税警总团尉参谋。一次,他陪级视察前线时,与日寇发生激战,因腰部中弹负伤,调至军令部。

爷爷生前常教育我们要有爱国大义、民族气节。他年轻时的一些特殊历也令我们感到骄傲。

1946年4月,爷爷作为军调处工作人员陪同*代表薛子正、王震等到海视察。

一天,爷爷开着吉普拉王震将军前往外滩,半道遇见美军宪兵的吉普迎头驶来。当时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中国人路遇美军必须让路。可爷爷面对呼啸而来的美军宪兵,视若无睹,直驶而过。的美军既惊又气,呜嗷直喊,爷爷不予理睬,继续前行。

王震将军赞赏地说:“李代表,你很有民族气节!”

爷爷说:“海是中国人的海!”

同年8月,爷爷赴长春军调处分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等*高层领导,目睹了**人的坦荡胸怀,受到极大影响,也由此促成了他于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

爷爷在世时还常教导我们,要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1956年,爷爷在“肃反”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发配到北大荒,在兴凯湖农场参加劳改。在那里,他一待就是22年,直到*的十一届*后才得以平反。

恢复工作后,爷爷非常注重廉洁自律,并对家人严加管教。他在友谊县任政协副**期间,负责抓副食品生产时,反复告诫家人不许搞任何特殊。

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学路过豆浆馆,因口渴进去喝了一碗豆浆。服务员知道我是李学坤的孙子,就没要钱。爷爷得知后对我大加责罚,让奶奶领着我把钱送还豆浆馆。

作为省人大*会委员、省政协*、民革黑龙江**、黑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爷爷离休前社会活动较多,常到省里开会,还要下基层调研,市里要给他配一台轿,被他婉言谢绝了。只要他一个人去开会或下基层,近道就步行前往,远道则搭乘*。每当有省外的黄埔校友、民革委员前来省亲、办,爷爷都是自费在家用便餐接待。有些亲友对此深感不解。爷爷认真地说:“公款吃请用的都是群众的血汗钱,我于心不忍啊!”

爷爷的一生高风亮节,在令我们为之骄傲的同时,也在激励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4、我的家风作文800

【春风化雨润无声】

今年春节,因为孩子刚出生,我们家留在北京过年。岳父从家里带来了一箱子好肉好鱼,年十晚大家一起动手,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岳父小时候在饭馆里长大,学了一手好厨艺,烧的一道红烧肉肥而不腻,咬着满嘴流香。吃着红烧肉,听着新年的鞭炮声,我便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家里穷,父亲多年在外地读书,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家里最好的伙食就是一小碗红烧肉。每次母亲自己不吃,都留给我。我在大快朵颐之余,不禁奇怪:难道妈妈就不喜欢吃吗?母亲笑着给我讲,她小的时候,外婆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都盛到桌,让大家多吃,大家让她吃的时候,她便说锅里还有很多,直到有一天,母亲偶然进了厨房,才发现锅里已什么都没有了。听了这个,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后来自然慢慢明白,这是母亲对我的无私关爱,这无私关爱先天源于母性母爱,后天却是从外婆处养起来的。

我的外婆今年81岁,是一个地道的苏北农民,一辈子都在村里和农活打交道。每天她都要早早起床,操持农和家务,既要挑水种地、养鸡养猪,又要烧菜做饭、照顾孩子,一肩挑起了家庭内务的重担。苏北农村并不富裕,有时生活还很艰苦,亏得外婆勤劳能干,一家人过得还算有滋有味。外婆用红薯和杂粮混米饭,用菜籽榨油,过节的时候烧些鸡和猪肉。家里的衣服则是由外婆自己织了布,请人染色,缝纫起来给孩子们穿,大舅穿不了就给更小的舅舅们。柴米油盐,吃穿用度,外婆把好的东西全都留给家人,自己却极为节俭。时间长了,舅舅们和母亲都跟着养成了习惯,每天有的去种地,有的去养猪,母亲的任务就是准备猪的饲料,老家叫“挑猪草”。有时舅舅们在河里抓到了手指长的小鱼,就拿到烤得喷香,分给全家。

外婆眉眼和顺,待人以善,与亲戚和邻居相处十分和睦。她从不打骂孩子,却从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要求。她常常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了文化和本领,将来才有饭吃。因为时代所限,她自己没有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却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小舅读书最好,学了计算机,取得了硕士学位。母亲受到外婆熏陶,对父亲外出读书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外婆不仅让孩子们读书,还教他们做人。一位舅舅不喜欢一位远房亲戚的为人,结婚时不想请他,外婆说:“这么大的喜,怎么能不请家里人呢?”还让舅舅在婚宴向那位亲戚敬酒。舅舅们成家后,有时难免和媳妇有些矛盾,外婆就成为了调解者。她从不袒护自己的儿子,总是一碗水端平,以理为先,谁做错了就直面批评谁;如果双方都有责任,她总是先批评自己的儿子。可如果舅舅们真的有了困难,她又尽力帮助。四舅长期在外地打工,生了女儿没法照顾,她就把孩子接过来,用米粥喂大,现在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了。外婆的严管厚爱赢得了子女们的尊重,也促成了家族的和谐。舅舅们和母亲耳濡目染,对他们的子女也是这样要求的。

外公去世之前,曾长期身染重病。他原本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得了中风,侧半身瘫痪,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儿女们大多在外地工作,亲戚们也不可能长时间帮忙,外婆就以70多岁的高龄,独自承担起了看护之责。外公180多斤的大个子,瘦小的她要像对待新生婴儿那样去照顾。渴了饿了,她要喂水喂食;有大小便,她要端着马桶去接;每躺一会,她要半扶半抱地帮他下床活动,尽可能延缓他身体恶化。外公垂暮之年病痛交加,身心更有脆弱之处,有时小便不畅,外婆一接就是两个小时;有时情绪失控,外婆就温言安慰。她以一己之力,把外公从死神掌中留下了整整8年,直到外公去世都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了照顾外公,她奋不顾身,有一次为了用力把他扶好,自己却摔了一跤,把腿摔成了骨折。她患有白内障,母亲多次要她去南京做手术,她坚持不肯离开外公,外公去世后才接受*。

外婆就这样在她的小屋里默默守护着她的家族和家人,一守就守了几十年。她没有多少文化,没有读过史子集,讲不出家德家风的理论,但却很好地担当和履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位家长的责任。中国人历来讲究家国观念,于国为公、于家为私,其实家庭内部,也是有着公和私的。外婆对待家人,可以说是做到了无私关爱。她就像苏北大地吹过的一缕春风,把所有的心血洒进一方小小沃土,苦不以为苦,累不以为累,看到家人之乐,便是她之乐。这就是外婆的修身路、长征路、人生路,一条以无私关爱家人为乐的路。天可以夺走人的一切,唯独夺不走这样的心路。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地位高低、视野宽窄、财富多寡,都可以为自己选择一条修身进德的心路,都可以选择一些崇高的追求。外婆不善言辞,但她的德行映在我们这些子孙的眼里,印在我们的心,这就是一种传承。

谁言寸草心,报得春晖。冬去春来之际,舅舅们纷纷带着子辈孙辈回到外婆的身边,四代同堂相聚,好不热闹。年十的晚,我打电话向外婆拜年,她很是高兴,还把电话交给表哥,让我向舅舅和兄长们拜年。我边说边想着,等我的孩子再大一点,一定要带回去,让外婆看一看。

点击查看更多火车上的三字经百姓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72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