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25:08

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范文

一.导入课文

1616年,莎士比亚*。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

二.整体感知课文

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

学生阅读其余部分。

三.分析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

一闹:

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

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

二闹:

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

三闹:

春香曲解诗文。

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

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春香越是流露自然天性,就越是逗人,越叫人忍俊不禁。

四闹:

春香追问君子为什么“好逑”,“为甚好好地求他”。塾师斥责:“多嘴!”

塾师回避这个问题,不想回答。

为什么不想回答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情相悦,这是人的自然天性,而迂腐的塾师却回避人情人性,强加礼教理学,死板教条,令人生厌。

五闹:

老先生让春香拿文房四宝,春香故意拿错了。她拿来了画眉细笔、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这些小姑娘喜欢的东西来。老先生对此一窍不通,呵斥春香换过了。

春香背后骂了一句“标老儿”,就是土老冒的意思。看来他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六闹:

领出恭牌去游花园,借口逃学。

七闹:

老先生教训春香,春香反驳。

请一个同学用现在的话重复一遍两个人的对白。

老先生教育姑娘们学习古人苦读诗书,春香却不吃那一套迂腐的说教,顽皮懵懂,孩子气地天真地反驳,真叫人哭笑不得。

八闹:

春香听到外面有人叫卖花,就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课,还逗引小姐。这真惹恼了老塾师,拿起荆条来要打她。结果是一个要打,一个躲闪,边躲闪还边顽皮,课堂里一片混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实在是“闹”到了**,“闹”到了顶点,从语言冲突闹到了肢体冲突了。所以小姐要赶紧出面,收拾这个残局,以免惊动老爷夫人。

九闹:

春香在下课后背地里骂塾师:“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让老塾师斯文扫地。

四.分析课文(二)

我们再来深入一层地探讨一下。

春香为什么会闹学?她和陈最良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是*保守的礼教和自由活泼的天性的冲突。

大家知道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以理制情,以理灭情。而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是要“以情抗理”,关注和尊重人的感情和个性,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幸福。所以这出戏在四百来年的历史中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学们可以去看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有一节林黛玉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另外两个反叛*家庭、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的心。

五.分析课文(三)

这样,我们对这个戏剧的理解就深入了一层了。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来。

春香在闹学的时候,杜丽娘是什么态度?

可以想象,春香闹学的时候,杜丽娘一定在一边偷偷地笑。其实,杜丽娘对老塾师迂腐枯燥的说教心里是很厌烦的,只是大家闺秀的身份不容她说出来而已。可以说是她在默许、纵容、支持春香的闹学。

请同学们找出一些细节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来看一个评价:

“《闺塾》一场,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地传出。”(黄天骥《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春香闹学,把心闹醒,把心叫醒。丽娘深受禁锢的心开始解冻了。春香的意义,在于将小姐引向了那个最后让她心性复苏的花园。正是在春香的直接作用下,杜丽娘作出了冲破*牢笼的第一个举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本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在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于是觉醒,于是复苏,于是情窦初开,春心萌动,一场浪漫至极,惊天地,泣**的爱情由此拉开序幕。她由梦而痴,由痴而亡;又由爱而还魂,由爱而复生。这就是《牡丹亭》以“情抗理”的意义所在。

六.结束

从形式上看,《牡丹亭》是一出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戏。但我们深入去探讨,会发现许多深层次的内容,许多延续到今天仍然有意义的思想。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去关注这些经典的作品,去汲取作品中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

完成作业。

《当汤显祖遇上莎士比亚》或者

《当杜丽娘遇上朱丽叶》

拓展阅读

1、初中七年级数优秀备精选

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掌握节奏,提高效率,是每个老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一份优秀的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生一起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师的备,供大家参考。

一、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

主要采用启发式,引导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过程

(一)创情境激活思维

1.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生注意力,激发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局,100米是中国建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生代表画图演示。

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生代表画图。

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习探究新知

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度为单位度”的?

师生活动:

生自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度?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意图:梳理本节内容,掌握本节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局,100米是中国建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度为单位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一、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生理解数好数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度量温度,已为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的主要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生刚刚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习本节的知识障碍。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中应抓住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生发表见解,发挥生的主动性。

三、思想

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小里曾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概念,当然对初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的意

识。

2、对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生初步了解数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生以图形美的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习,使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好数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

应用数形结合

七、法引导

1、方法:根据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方法。

2、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时安排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

讲授新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其中一个温度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的内容—数轴(板书题).

师:与温度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度作为单位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度,缺一不可.

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要求同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思想方法。

3、注意从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生的主体意识,让生主动参与习活,并引导生在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生自主探索的习方法。

一、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习的乐趣。

二、重难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过程

(一)引入新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中也有像温度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进行解答。

师给出定义:在数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度为单位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度。

(三)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后作业:

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2、《语园地一》

1?引导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习询问。

二、材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游戏”。图上画了三种游戏:老鹰捉小鸡、贴鼻子、丢手帕。材用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提示生游戏指的是两人以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从图上小朋友的神情让生觉得这些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同时向做自己不熟悉的游戏。

重点是交流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三、过程

1?看图激趣。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以图为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下做一做。

四、时间

可用1时。

五、生发言举例

“贴鼻子”就是蒙上眼睛从远处走到画板前,给画上的人贴上一个鼻子。这个游戏很有趣,常常会闹出笑话。有一次轮到我贴了。蒙眼之前,我瞄准了鼻子的位置,心里觉得肯定能贴好。结果,鼻子刚贴上,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鼻子被我贴到了额头上,成了一个怪人。

3、《延安我把你追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一、揭示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导入新

生结合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生初读全诗。

(要求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生的想象力。使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

五、总结

1.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

案点评:

布置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引导生运用以前到的语基本功,自主探究内容。通过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适当进行点拨。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776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