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08:21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题】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 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 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

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这首壮词在写法上是散文化的,可分为四个层次,层次清晰。请概括出四个层次的层意。

答: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 华”的回忆。第二层由“到而今”三字起笔,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说身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第三层“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最后三句为第四层,写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2)这首词上片描绘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下片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是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下片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为下文写作者心中宿愿,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岳飞( 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死后20年,高宗禅位,孝宗为他平反,谥武穆,后宁宗改谥忠武,追封为鄂王。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其事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时年三十九岁。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词作上片前两句写登楼远眺。作者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 “想当年”以下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前两句为总括:花木繁盛,风景如画;宫阙壮丽,气象威严。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接下陡然调转笔锋,写现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风尘”,这里指战乱。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前六句为第一层。开首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膏”,这里作动词“滋润”讲,“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膏锋锷”,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沟壑”,溪谷。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提问,加以强调,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愤激之情可见。后四句为一层。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于是提出:“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力。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

拓展阅读

1、

去年暑假,我了《传》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从刻苦学艺、母刺字、南征北战平内乱以汉奸秦桧屈膝求荣、陷害忠良等故事面记录了传奇的一生。

宋朝名将不止是一位武将,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的诗,如:《》、《遥望中原》,其中《》最为着名。这首诗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骨气,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服输,一遇到危险就后退。中华上下五千年,不知出了多少骨气的人,如南宋的丞相文天祥,临死前还对着南边慷慨的说:“我的事业到此完结了”,还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都是骨气的英雄。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骨气,不能为了一点点利益就失去了气节。书中秦桧杀害、陷害忠良仅仅只是为了报金兀术的几顿饭菜与许多的金银珠宝,而临死之前为了国家安危还求狱官让他的战士们不要以下犯上,引起内乱。

之前,我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身上蹭破点皮就“呜呜”的哭。但是自从我了这本书后,我决心不能再动不动就流泪,要向一个男子汉一样骨气。

陕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王清源

2、

故里河南汤阴县的庙,独具其他庙不曾见的“五绝”。一是铁铸“四跪像”里多了一个王俊,成了“五跪像”。

王俊何许人也?他原是当地一浪子,点蛮力,会些箭法,但心术不正,在地方上偷鸡摸狗,绰号为“王雕儿”。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他随地方武装编入家军,几年未立寸功,也得不到提升,于是对产生了怨恨,在绍兴十年被秦桧、张俊以*许愿收买,甘愿为虎作伥。王俊串连几个狐朋狗友以《告首状》揭发诬告张宪、云*,进而牵连,使铁骨铮铮的三位将军先后逮捕下狱。秦桧等人则利用其“首告”罗织罪名,谋成“莫须”的千古奇冤!因此王俊的卖主求荣,陷害忠良,其罪责千古难逃!

五跪像像高约1.3米,真人大小,真实逼真,而且铸像蓬头垢面,袒胸露脐,双手反缚,低首俯背,丑陋可憎。讲解员说,若非四周围以铁栅栏,这五个奸像真会淹没在人们痛恨不已的唾骂里!尤其是在五跪像的背后,还立着一尊施铜像,高二米,金盔金甲,怒目直视五跪像。右手还高擎利剑,作欲杀奸贼的逼真形态,别具驱邪镇恶之势,看了令人痛快解恨。施原是殿司军士,对秦桧杀害痛恨难消,一直寻机报仇。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正月一天,施清早隐身于秦桧上朝必经的众安桥之下,待秦桧轿近,他持刀跃身行刺。不料只砍断轿柱,未伤其人。被捕后秦桧亲自审问:“为何行刺?你与本官何仇?”施大骂:“奸贼,你毁国求和,杀害元帅,我要为天下人报仇!”结果被秦桧以磔刑处死。汤阴老百姓爱其忠义,便铸施铜像持剑监视奸佞,以示世人:奸贼应诛!

门忠义凸显孝娥

汤阴庙殿堂广敞,且祭祀人物众多。其上,三代祠,纪念曾祖父成、曾祖母杨氏,祖父立、祖母许氏,父亲和、母亲姚氏;另贤母祠,专塑俯跪露背让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人场面。其下,先、张宪两祠。施雕像左侧又另塑义士隗顺像。隗顺原为狱卒,平时非常敬佩为人。遇害后,他冒死潜夜将遗体背负至钱塘门外北山西麓掩埋,并将一枚玉环放置遗体腰下。再在墓上栽下两棵橘树,以此为志。数年后隗顺染重病,临终前将此事交代给儿子。直至21年后,宋孝宗顺民意为昭雪,下诏遍寻遗体。隗顺之子如实禀报,朝廷派员找到遗体,遂隆重地改葬于栖霞岭下,即今杭州庙后坡。汤阴乡亲激隗顺义侠,遂将其像塑于施祠内,同奉香火。

的子女,除单列的云祠,还四子祠,纪念次子雷,三子霖,四子震,五子霆。此祠左侧另孙子、霖儿子珂祠珂塑像。珂为文学家、史学家,因痛念祖父遭诬陷被害,为防史载忠奸不辨,担任嘉兴太守时,住在嘉兴城北金陀坊,埋头编撰《金佗粹编》28卷,《金陀续编》30卷以诉冤屈,为宋史保存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家乡人念其功绩,因此单独列祠纪念。

在庙祀的儿孙中,之女孝娥的祠宇更为突出,三间扩面,作卷栅抱厦式,而且其蜡像最为生动,娥眉皓齿间透出一股英气。

孝娥在父母教诲下,从小通史书,明大义。父兄冤死,她悲恸欲绝,含愤闯宫门叩阙上书,却被逻兵阻挡。她愤恨至极,怀抱一银瓶投井而死,以示对奸臣秦桧昏君赵构之流的血泪控诉。此事传开,民愤更激,浙、豫誉孝娥为“银瓶小姐”。据说葬孝娥时,时人赠送挽幛哀联铺天盖地。至今孝娥祠前仍多副,如:“虎女甘为亲入地,娥眉不与贼同天”,彰显出孝娥不甘屈辱敢于反抗的巾帼精神!

手书成珍宝

汤阴庙的碑刻比其他庙多而奇特,主要是家乡父老当年就暗中保存了的许多手迹。除了所书“还我河山”“尽忠报国”“墨庄”“宝刀歌”等真迹外,还37块青石方碣为手迹所刻前、后《出师表》丛贴,乃天下独具。

百余年后明太祖朱元璋看到,慨叹服,特书“纯正不曲,书如其人”以赞之。

汤阴庙至今珍藏着所作七律《自字韵》:自小从戎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

3、

走进王庙的大门,就两棵高大的香樟树映入眼帘,枝头还几只小鸟在歌唱。听那些导游说,这两棵香樟树都要五百年的历史了,是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步入正殿,大殿*威风凛凛的塑像把我吸引住了,只见将军身穿铠甲,外披紫蟒袍,手握利剑,仿佛随时迎接来犯之敌,像的上方,一块手书的“还我河山”的金字匾额。这雄壮刚劲的大字,充分体现了将军“精忠报国”的坚定决心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殿的两侧许多壁画,它们描述了将军和将士们抗击金兵的事迹,当大家正味地参观时,我注意到,在殿顶的天花板上,绘着许多神采扬的白。一只只都像展翅欲,壮观极了。

“走,咱们去看看纪念馆吧!"老师说道。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纪念的邮票,讲故事的书籍。我知道了是民族英雄,他遇害时年仅三十六岁。纪念馆的正墙上,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抄写的《》,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和他儿子云的墓前,看到了秦桧夫妇,王氏等四个坏人的塑像跪在地上。导游介绍说:"以前,人们因为恨这四个人,就用石头砸,口水吐,所以这四个人的塑像被反复修建。"

点击查看更多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828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