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惜梅原文赏析
《长相思·惜梅》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前言】
《长相思·惜梅》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
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去,就感伤不已,真是惜花兼又伤春。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花儿开得迟些,甚而至于不开,那就没有谢落之事,当然也不会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谓“无得亦无失”,也是妙参佛理的“了达”之语,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从惜梅引申到伤时。先写闻曲有感,但闻角声传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调,笛声传出《梅花落》的曲子。因为汉代军中之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军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鸣角”又有“收兵”之义,因此,边境告急,城危如卵,谁又能承担起恢复中原的重任呢?词意至此,已从惜花转到忧时。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两句而来;南方气候温和,寒流罕至,岭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开,所以说角声、笛声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这里暗与上文照应,隐指危机存在于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词意一转,仍归结到惜梅上。梅花开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梅花落时,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使人观之不胜叹惋,欲留不能。一个“惜”字,深入骨髓。
拓展阅读
1、《四、唐五代词·韦庄词·思帝乡》原文、赏析、鉴赏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韦词《思帝乡》中的第二首,是脍炙人口的爱情自白词。它描写一位天真烂漫、热情大胆的少女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迫切要求婚姻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
词一开端,便展示出一幅春日绚丽的画面: 原野上春草萋萋,一片新绿;树上杏花如火,缀满枝头。就在如画的美景中,一个少女在踏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点明时令是早春。这位少女漫步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小路上,怒绽的杏花,纷纷洒洒落在她头上,多么富有诗意。“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位少年公子也进入画面,他也漫步在原野的小路上,虽然少女并不认识他,但他那翩翩的风度和飞扬的神采,却深深吸引住了少女的视线,引起了少女的爱慕。少女对少年的爱慕之情全由这一“足”字传出。因而少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拟”字说明是少女内心的打算。这种执着强烈的爱意,不仅使她要终身相许,嫁给他,而且纵然以后少年公子将她无情地遗弃,她也不悔恨,不以之为羞。这里写出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还是在“足”字上做文章,可见少年风流了。至此,犹嫌不够,还以纵然以后被遗弃也不会感到羞耻予以强调,进一步突出了少年风流之甚。通过“休”和“羞”两个字,层层加码地强调一个“足”字。由此足见少年之风流,少女之痴情,表现了不顾一切*伦常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主题。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和清新明朗的笔调,刻画一位天真烂漫、热烈追求爱情、极富个性的少女形象。语言质朴而多情韵,在花间词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作为一位*士大夫文人,敢于道出冲破礼教束缚的语词,写出这样明快决绝的佳篇,不能不归之于受民歌的影响。这首词使我们想起了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前人论词,以“婉约”为正宗。以为作词必须含蓄、曲折,有不尽之意,才算合乎标准。这种风气开端于温庭筠一派的文人词。唐代的民间词,原来并不如此;他们以直率坦白的语言写热烈真挚的感情,往往是以一吐为快的。在韦词中虽然这类作品并不多,最著名的也只有这么一首,但在文人们以“婉约”、“含蓄”为正宗的文学气氛中居然出现这么一首,也就非常值得重视了。清贺裳《皱水轩词筌》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今存韦词大多见于《花间集》,《花间集》所选的多是“镂玉雕琼”和“栽花剪叶”的作品。因此,韦庄这类热情奔放的词作也许不只这一首,可能因没有入选《花间集》而亡佚了。
这首词选择的词调与所表达的内容、感情的强度都很相适,它没有那种舒缓悠远的语气,用的是长短错落、声情激越的句式。最后以三个字的誓言般的短句作结,显得十分果决干脆,志不可夺。但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由于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纵使刹那间可以爆发出耀眼的火花,若所遇非人也会转眼归于毁灭,以致产生不可设想的悲剧,这是*社会妇女的不幸处境所造成的。
2、《两宋词·赵长卿·念奴娇》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梅
水边篱落独横枝①,冉冉风烟岑寂②。踏雪寻芳村路永③,竹屋西头遥识。蕙草香销④,小桃红未,醉眼惊春色。离愁何处,断肠无限陈迹⑤。憔悴素脸朱唇,天寒日暮⑥,倚阑干无力。岁晚天涯驿使远⑦,难寄江南消息⑧。自笑平生,怜清惜淡,故园曾亲植。百花虽好,问还有恁标格⑨。
注释①篱落:篱笆。②岑寂:寂静、冷清。③永:长。④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⑤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⑥天寒日暮: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⑦驿使:古代传递公文、书信的人。⑧难寄江南消息: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⑨恁(nèn):这样,如此。标格:品格,风格。
鉴赏这首词是透过梅花写远方的恋人,梅花美人融为一体,很见新意。同时,梅花还是词人一尘不染的正直品质的象征,小小一株梅花,寄托了词人无限的情思。
梅花图(之一) 【清】金农 辽宁旅顺博物馆藏
上阕先写梅花所在的环境以及词人由此引发的伤感。词人习惯将梅花的环境放到竹篱茅舍之间,如“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阮郎归·客中见梅》)、“茅店儿前,竹篱巴后,初见横枝”(《柳梢青·遇何郎石见早梅》)、“竹外孤袅一枝”(《念奴娇·梅》)来表达词人对梅花傲雪风骨的赞叹。“水边篱落独横枝,冉冉风烟岑寂”,写梅花所在的环境,在水边的篱笆上,一枝横出,显出梅花的高洁形象。这就为全词定下基调,隐寓着词人对梅花欣赏赞叹的情感。
“踏雪寻芳村路永,竹屋西头遥识”,这才写出词人的活动。原来是在一个雪天,出游寻芳,在很远的地方就“认出”了在竹屋西头的梅花。好像梅花是词人的老朋友,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词人也能很快地从环境中辨别出来。“蕙草香销,小桃红未,醉眼惊春色。”在这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蕙草、小桃都是见不到的,只有这一树梅花,在寒冷的雪天傲然独立,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一个“醉眼”,把梅花的狂傲性格写出几分。“惊”字,写出作者的欣喜。“离愁何处,断肠无限陈迹”,由梅花写到了离愁,大概词人曾在这块地方与恋人伤别,如今人已不见,唯有一树树梅花傲立风雪之中,往事的伤感一下子涌上心头。
下阕转入写人。“憔悴素脸朱唇,天寒日暮,倚阑干无力”,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对自己恋人的思念。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情人,由于思念而脸色憔悴,在寒冷凄清的天气中,她还在高楼凝望,直到日暮还不肯下楼,甚至连倚靠在栏杆上的气力也没有了。“岁晚天涯驿使远,难寄江南消息。”词人也想像古人一样,把江南的梅花送到情人手中,以表安慰,可是两人相隔实在太遥远了,驿使往来的想法也不过是一个聊以**的空想罢了。这句话把词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孤独绝望的强烈感情抒发了出来。“自笑平生,怜清惜淡,故园曾亲植。”词人又转入现实,忽然自己笑起来了。自己这一生对梅花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化,还曾经在自家园子里栽植过梅花。作者在这里好像是对自己前面设想的一种否定,因为自己爱好梅花,就在自家的园子里亲手种过,还寄什么呢?这个不是简单的将前面否定,增加读者的疑惑,而是通过这样的恍然大悟,说明自己对梅花的爱好真是很不一般。在赵长卿词中,家与梅,又原有一份亲切关系。《花心动·客中见梅寄暖香书院》有“一饷看花凝伫。因念我西园,玉英真素”“断肠没奈人千里”“那堪又还日暮”之语,见梅思家,感情尤为刻挚,写得朴厚、含蓄。
“百花虽好,问还有恁标格”,最后两句收尾简洁蕴藉。将百花来做对比,用一个问句,把梅花这样风流高洁的品格凸显了出来。这里还有一层双关的写法,梅花,已经不只是今天所遇见的那树梅花了,也不是自家园子里回忆中的那树梅花,而是代表自己的爱人了。词人在这里把爱人也当成梅花来夸赞了,人梅不分、人梅合一了。但如果将此处与词人《探春令·赏梅十首》“怎奈向、天与孤高出众,一任傍人恶。凡花且莫相嘲谑。尽强伊寂寞。便饶他、百计千方做就,酝藉如何学”对读,我们可以更好更深地理解词人感情。繁华世界,小人居多,词人总是不大为人理解,常常受到他人的排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词人对梅花的真挚感情视作某种程度的自况自怜。这里自况味道比较浓厚,充分表现出词人傲视小人、独抱清高的风骨。末句既可以理解为赞美自己所思念女子的品格,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感叹自我怜惜,足见作者的妙心。(徐到稳)
3、《唐代民歌·思归乐·其一》原文与赏析
晚日催弦管,春风入绮罗。杏花如有意,偏落舞衫多。
《思归乐》,乐府曲调名,创调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入法曲,又名“思归”。
这首诗是咏调名的本意,闺中少妇春日思夫,试图以歌舞忘忧,但又耐不住春意的挑逗,遂在花前徘徊,黯然神伤。
“晚日催弦管,春风入绮罗。”开头两句即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景象——斜阳冉冉,和一个引人瞩目的场面——急管繁弦。一个“催”字曲尽其妙,将抒情主人公的强烈主观意识参予到这个场面,以优美的舞姿展示青春的美,以欢快的节奏慰藉良辰美景。歌舞交加,管弦并奏,这一欢乐的场面实际上是变异心态的写照,反映了主人公不甘寂寞、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暗示出女主人公的内心隐忧,以乐景写怨情。李白《月下独酌》诗曰: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种狂舞表现的就是孤独难熬的忧虑。“春风”句,点出季节——春,为全诗设 “要津”、定基调,以拟人笔调赋风,把风写得有情有意,向少妇告诉春的信息。这一句写春的婉然而至,实际上是写少妇对春的淡然之情,或曰有意疏远春意,与 “催弦管” 形成鲜明的对照。
“杏花如有意,偏落舞衫多”两句描绘出 “满园春色关不住”的一个咄咄逼人的人间春色,表现了闺中少妇面临春意时的难堪。“杏花如有意”是说杏花好像有意将飘落的花瓣洒在闺中少妇的舞衣之上。从画面形象去看,人物有位置的变幻,在春意的挑逗之下,少妇走出户外来到花前月下,在庭院徘徊凝伫,过了许久,花瓣落满了她一身。从刻画人物心态去看,这两句堪称绝妙之笔,萧涤非先生说: 乐府 “以摹写人情世故为本色”(《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这里的摹写表现得极为委婉含蓄,生动传神。作者只字不提抒情主人公的缕缕春情,而一味地强烈表现自然的春意:杏花作为春的使者,似乎带着一种强迫性要少妇接受春的信息。这样就把少妇内心世界的理念冲突外化为自然与人的冲突: 是花故意惹人烦恼,并非人伤春惜花。
这首乐府诗写情婉曲致意,写形生动传神,刻画了一个深邃的意境。表现抒情主人公春情的难堪,以自娱开始,到自伤结束,充分地表现出少妇内心矛盾的性格特征。写形先动后静,以音乐的急管繁弦、人物的潇洒舞姿衬写起伏不平的心境,又以静得出奇的花前徘徊,极写花容的寂寞和苦不堪言,使整首诗呈现出一个浑融的深邃意境:夕阳、音乐、歌舞、杏花,声溶于画,画面交相辉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特别是少妇花下凝伫,画面优美,寓意深刻。
4、《相鼠·《诗经·鄘风原文与赏析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生死问题,自从人类有了生命的自觉以后,就成了不断被探讨的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对于许多被践踏的痛苦生灵来说,“生”未必有多少乐趣,“死”便也不再怎样可惧。这种情绪的哲学表现,大约就是庄子那种以“死”为“解悬”的厌世之说吧。但对那些生前握有无限权力,在犬马声色中讨生趣的人来说,“死”就显得格外可怕了。因为“死”神“并不尊重黄金的显耀,也不因为你穿着大紫袍,或者在锦绣的毯子上打滚,发烧会离开你更早。”(卢克莱修)这种恐惧便在相反的一端,造出了断然否定死亡真实性的学说。据说埋葬法老的埃及金字塔经文,就从未出现过“死亡”这个词;人们“一遍又一遍听到的”,恰是相反的信念:“死者活着”。这些身前享尽了权势和荣华的法老们,全都希望永远“活着”;正与中国帝王们不断受方术之士的愚弄,全都希望成仙“不死”一样,表现了对生死自然规律的极其无知!
倘若不从自然规律,而是从人们生、死的意义观察,结论就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许多人不怕死,而且也慷慨地死去了,人们却感到他们真的还“活着”;有些人没有死,还“活”得很自得,人们却早已将他们视若“*”!
例如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身首”虽“离”而壮心“不惩”,他们却长久地“活”在本国人民的心中而“不死”。正如一位哲人所称叹的:这些英雄们在沙场上,“流泻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又如屈原、苏武这类古烈之士,既不向“贪婪”、专佞的权臣屈服,也不为“马畜弥山”的富贵所动。他们的生命虽已消殒在久远的历史上,但“九死不悔”的情操、“卧起持节”的正气,不还至今辉照着志士仁人?
与此相反,像汉代的昌邑王刘贺,“狂悖”无行,淫乱宫掖,登基二十七天便被赶下皇帝宝座,年纪轻轻就因纵欲无度,销铄得身患风瘫、“行步不便”。这样的行尸走肉,谁还能把他认作“活”人?还有卖国媚敌的秦桧,残害忠良的魏阉(魏忠贤),横行乡里的恶霸之类,虽然在世都活得肥头胖脑、神气傲然,又有几个不是被千夫指咒的“死”人!
可恨的是,这后一类人偏偏还特别恋“活”怕“死”。他们“活着”,就像树上的果子“从不会变甜”,“夏季就已经腐烂起来”,却还“卑鄙地留住”在树枝上。所以尼采曾大声呼喊:“让一阵大风暴,摇落了这树上已腐烂、已虫伤的一切吧!”这很能表达人们对这类活*的愤恨之情。耐人寻味的是,类似的呼喊,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出现——这就是本文所录《相鼠》的名句:“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即行为不端)。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等待)!”这无异于指着那些卑鄙地活着的*之徒,叱骂着他们何不早些死去!
一个人活着,遭到世人如此憎恶和充满仇恨的诅咒,难道还不可悲?《相鼠》的诗句,虽然只对“无止”之人发出了叱骂,其所包含的生死哲理,却比诗面上所传达的丰富得多:人之生死虽不能全由人们自己选择,但生、死的意义却可以由自身决定。生而立得稳、站得正,做一个行止操守正大光明的真君子;死而有骨气、不苟且,做一个把抚平生无愧天地的伟丈夫。这样的生,便值得执着;这样的死,就虽死犹生。倘若不是如此,活得既“无止”,无行,则身虽生而神已死,还留此躯壳在世上有何意义?徒然遭千万人的叱骂而已。
这便是《相鼠》所告诉于人们的生命之理。它既不同于可悲地厌弃生存的庄子哲学,也不同于可笑地否认死亡的法老哲学,而是推动人们热爱生命、激扬美善的自尊自重哲学——在它的字行间,卑鄙的生存与丑恶的死亡同义。
5、《宋词·陆游·梅花绝句》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但也有贤德之士,独树一帜,另有所爱,比如周敦颐标榜“予独爱莲”。陆游独爱梅花,写下了许多咏梅的诗篇,与林逋等人爱梅侧重于梅的神韵不同,陆游爱梅所重在其品格,以梅寓人,借梅抒怀。曾几曾问陆游“梅与牡丹孰胜”,放翁以诗作答,“曾与诗翁定诗品,一丘一壑过姚黄”。可见陆游对梅花的情有独钟。这首诗作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当时陆游七十八岁,闲居山阴。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①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②
注释
①坼:裂开。指梅花开放。 ②何方:有什么办法。
这首诗的前两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是说自己听说梅花不畏寒冷,在遍覆白雪的群山中,竞相绽放,笑迎晨风。如果还按常理写下去,放翁也不能免去普通咏梅诗的俗套,所以,陆游这首诗的后两句语吐不凡,难能可贵,“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诗人用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想象: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为成千上亿个人,让每一树梅花前,都站立着一个清高气傲的放翁呢?一个设问极尽爱梅之心,梅与人合为一体,交相辉映,梅格就是人格,这也就是陆游极力推崇梅花的原因之所在。梅花的幽香沁骨,傲立寒雪,何尝不与陆游的忧国忧民气节相似。难怪放翁不辞寒冷,清晨赏梅,而且还要化身千亿,与梅为伴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