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43: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了解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能根据课文内容画示意图,并能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2.认识"概——具"句式和段式,能找出概括写的部分。

3.教育学生学习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

1.找出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中的方位词,画示意图。

2.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1.找准方位词,画示意图。

2.理解课后题中两个句子的意思。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初读了《三味书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图片)这就是三味书屋,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屋,这样一个普通的书屋,为什么中国人知道它,外国人也知道它?

(是啊,因为那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鲁迅先生成长的摇篮)

三味书屋的陈设怎么样?请小朋友对照插图按要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自学。

要求:a.三味书屋里有哪些东西?用"____"画出概括写的词。b.这些东西分别在什么位置?用" "画出表示方位的词。

2.汇报交流。

板书:正中墙上 一幅画

画前正中 先生的座位

周 围 学生的座位

东北角 鲁迅的座位

3.课文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方位)

4.这些东西分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上?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动手画示意图。(图示如下)

提示:这表示三味书屋的平面图,四面是墙," "表示中墙," "表示门。

作者站在秆玄通方看三味书屋?(门口是立足点)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正中墙上是着眼点,其它方位都是由这个方位引出来的)

5.对照课文评价是否画对。

6.课文用什么方法介绍三味书屋的?读第二节第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地指出墙上的一幅画,然后具体介绍了画上的内容。这种关系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下面介绍先生和学生的座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7.引读。师读概括写的句子,生读具体介绍的部分。

8. 文中有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座位?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板书:早)

9.看图复述,老师请小朋友当小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三味书屋。注意;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按方位顺序来说,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讲得更生动。

1.默读思考:

①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② 哪一句是概括写的?哪几句是具体介绍的?

2.讨论。齐读概括写的句子,说说句中的重点词是什么。(板书:来历)

3.指读3、6句。有一天早上,鲁迅上学为什么迟到?(板书:迟到)

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4.这里的"料理家务"指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①齐读。

②"几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③"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④"奔"是什么意思? "奔走"是什么意思?

⑤"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是什么意思?

⑥鲁迅为什么要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上学不迟到,鲁迅几乎每天都这样匆匆忙忙地奔跑着,可这一次,鲁迅还是迟到了。

5. 鲁迅迟到了,寿老先生是怎么批评他的?

(板书:严厉)

"严厉"是什么意思?寿老先生严厉的语气该怎么读?

6.面对寿老先生的批评,鲁迅是怎么做的?

①找出句子读。

②"默默地"是什么意思?(不声不响)

③"默默地"写出了鲁迅认真思考的神态,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想象。提示:联系上文鲁迅为什么迟到?联系下文他的行动,迟到对不对?以后怎么才能不迟到?

7.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鲁迅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勤奋好学)

8.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小结:勤奋好学的鲁迅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9.鲁迅刻这个"早"字有什么作用呢?

齐读最后一句。(板书:作用)

10.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o

①"刻"可以换成什么词?

②如果换成"记"字,和"刻"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鲁迅先生就是从三味书屋开始,一生铭记"早"字,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学习、工作、战斗,毫不松驰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早"字的故事告诉我们,成才离不开少年的勤奋。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拓展阅读

1、部编版一下册《静夜思》

材分析】

《静夜思》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习古诗,重在吟诵。中应注意引导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和美好的意境。本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生在入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生在朗读古诗的韵上缺乏锻炼。所以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习古诗的兴趣,引导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和美好的意境。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生对阅读中华传统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

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生对阅读中华传统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情境法、游戏法、表演法、吟诵法。

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一、复习巩固

指名认读昨天习的生字。

、感受诗意。

1.(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师范读,生看着画面,想着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朋友,此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指导朗读古诗

1.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4.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苏版:上册4《乡下孩子》案及

【导】《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儿童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以下是微点阅读网整理的(苏版:上册4《乡下孩子》案及),希望帮助到您。

案】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

3、为自己作为一名乡下孩子而感到骄傲。培养孩子热爱农村,将来建新农村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导入新

们,上节我们知道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作业,这节,老师要看看大家完成得怎样,你们一定会让老师大吃一惊的。

1、师读节,让生边听边回忆自己躺在妈妈怀里,趴在爸爸背上那种幸福的刻。

2、大家听完后,一定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快说出来吧!

3、指导朗读,读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感情。

过渡:孩子,你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大家的生活经历又各不相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中描写的乡下孩子的生活情境。

1、生边读边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

2、组练说,指名说。

3、乡下孩子的生活如此快乐,那么怎样朗读呢?指导生用轻松、愉快的气朗读。

)读、悟

1、组合作节。

2、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读、悟

过渡:读了前面的节,你有什么感觉?中一样吗?赶快去读一读。

1、生自读节,感知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

2、思考:乡下孩子为何如此快乐?(充足的阳光,开阔的空间,多彩的生活,父母的呵护)

、知识的延伸(成果的展示)

过渡:同们,我们是乡下孩子,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做什么呢?

1、生把自己经历过的和从父母那里到的告诉大家

①采野花②钓鱼③捉螃蟹④拾稻穗

⑤割草⑥去草地打滚⑦捉蚱蜢⑧去树林中捉迷藏

2、那你们能依照中的样子,说一说这些事吗?

3、生大胆地、创新地进行说话练习。

例如:采一束野花编织一个美丽的花环,妆扮了美丽的房间,送给爱我的老师,送给爱我的老奶奶。

捉一只螃蟹,急坏了调皮的*,吓坏了我的奶奶。

拾一篮稻穗,逗乐了我的妈妈,乐坏了我家的公鸡。

4、师及评价生。

们,我们的乡村山清水秀,乐趣无穷,你们爱它吗?那你们快快行动起来,好知识,把我们的乡村建得比城市更美。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和背诵

2、会1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有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2、3节。

前准备

录音、投影片、词卡。

一、揭示题,解题。

1、朗读,找出生字。

3、理解词

欢唱:欢乐地唱。

编织:本指编成故事。

含:将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

动听:好听。

4、各人练读

、指导写,记忆字形。

含:上部“今”,不能写成“令”。

挖:右下部不能写成“九”。

串:下面一个“口”应比上面一个“口”宽些。

偏:左窄右宽。

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当堂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

2、比一比,再组成词

怀()灶()扁()

坏()肚()编()

3、完成习字册上本内容。

一、复习巩固。

1、空下列字的笔顺。

串猪曾编挖含

2、说出下列偏旁的名称及含有该偏旁的字。

、分析理解。

(一)1、指名读。

2、理解“曾是”。(曾经是,以前是)

3、“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说明自己在幼就会在妈妈怀里唱歌了。)

4、“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比喻,指自己幼就被爸爸背着到处跑。)

5、野菊开在什么地方?

6、齐读。

1、指名读。

2、看图:女孩身旁空中飞舞的是什么?它们飞舞的姿态怎么样?为什么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呢?

3、指导读。突出“捉蝴蝶”“编故事”“含草叶”“吹歌曲”。体会孩子嬉戏的活泼愉快和童生活的丰富多彩,

1、指名读。

2、“撑圆了猪的肚皮”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逮了一串鱼”就会“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乐坏”是什么意思?

4、这一段体现了乡下孩子什么样的特点?

、当堂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1、2、3自然段。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坏()出()里()

开()动()上()

后作业:完成习字册上词写。

一、复习巩固。

1、读一、自然段。

2、用“编织”造句。

、理解分析。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为了说明乡下孩子这么聪明能干的原因是在于他们生长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爱到了培养的锻炼。)

3、齐读。

、总结全

这首诗讲的是乡下孩子生活富有情趣,他们聪明能干,正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

、指导背诵。

1、分自然段朗读

2、师指导背诵,同练背。

3、同桌互背,师指名背。

五、当堂巩固。

1、有感情地背诵

2、用“动听”说一句话。

3、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串、片、只、头、篮、朵、条

一()菊花、一()黄鹂、一()

3、苏版:上册1《秋游》原

【导】《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运用多媒体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微点阅读网整理的(苏版:上册1《秋游》原),希望帮助到您。

【原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

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像一群白兔,有像几只绵羊。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

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像一群白兔,有像几只绵羊。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

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理念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运用多媒体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素养。

一、创情境,激情导入

一开始,可组织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言来创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而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观图添彩,感受景美

生经过初读,对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师打开多媒体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生先认真读读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生体会“有……有……”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生用“有像……,有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幅为农田丰收图。与上面一样,生说出“稻子是*,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生想像说话。

、再现场景,激趣乐

自然段,老师可播放的配乐朗诵,同放多媒体动画,再现场景,这样,有利于让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说说当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生观察,这几个同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们来读一读这段。”让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语文四年级《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874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