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全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0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全诗鉴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有“诗仙”之称。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拓展阅读

1、

葡萄树下娇娥 娇娥为我送情波 情波涟漪荡心间 心间溢满泪成河

月圆之时泪纷飞 冲刷思绪千百回 但愿嫦娥知意来年中秋安我心

泪洒相思情满胸 举头望月语发痴 一杯清酒无人品寂寞入肠醉不知

月走银河倍孤单 孤单身影悴容颜 容颜无色人失魂 失魂落魄不忍观

遥望皎月心缠绵 一身疲惫已飘散 相思无语暗传情羞得玉兔忙躲闪

倚靠窗棂心想郎 嫦娥清泪湿衣裳 中秋佳节盼团圆谁知千年也无望

月到中秋嫦娥愁 愁容满面泪横流 流入寻常百姓家家家相思挂心头

无言望月心凄凉 眼含泪水愁断肠 祈盼月圆人归时满头青丝染白霜

月起相思忧拂面 暗想情郎瘦容颜 皎白月色照万家 谁知娇娘也孤单

相思湖畔相思河 姮娥宫里想哥哥 美眸望枯碧池水一等千年心蹉跎

羞涩嫦娥月缠绵 满目情丝美婵娟 轻舒广袖慢歌舞醉卧床榻梦无眠

月色撩人饼飘香 酒醇味美醉月光 一曲情歌吐真心嫦娥下凡诉衷肠

一轮秋月挂枝头 倾国倾城醉九州 月下独酌一樽酒丝丝柔柔解千愁

中秋月圆相思浓 闺阁房中溢哭声 只恨情到幽深处泪湿衣襟眼朦胧

月色妩媚容颜娇 舞姿翩翩美瞳笑 霓裳羽衣勾魂魄酒醉色艳乐逍遥

月下美人回眸笑 笑里含情云醉倒 倒入一池碧水潭潭泛清波梦缠绕

彩云伴月容颜俏情谊深长两相照 一日不见如秋举杯遥祝中秋好

长夜漫漫月相陪两颗孤心无意睡 一滴清泪腮边滚勾起娇娥雨纷飞

长亭月柳飘香细斟慢饮品娇娘眉目传情魂醉卧一生一世不相忘

夜色如水月似盘盘中佳人秀可餐 餐餐养眼又润目目不交睫衣渐宽

2、《赠李四四·

《赠李四四·》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的第56卷。

作者:唐·王勃

乱竹开径,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①“从来”句:左思《咏史》:“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扬子,即扬雄,不慕荣利,淡泊自守,潜心撰著《太玄经》。事见《汉书》本传。

王勃,(650~675)唐代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今存80多,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九至”,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卷56_47贈李壹拾肆肆·王勃

亂竹開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3、白居易《八月日夜湓亭望月》翻译

曲江池畔杏园边。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以往八月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新政县),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人。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九岁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唐宪宗元和年被贬为江州司,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部、太子少傅等职。

元和年以前白居易*态度比较积极,利用谏官的职务,屡次上书拨摘时弊;元和年以后,虽然在地方上做过一些兴利除弊的事,但明哲保身思想占主异地位。在*上,他反对宦官擅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横征暴敛,同情以王叔文为的革新派。

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合为事而作”,起“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他早期的歌创作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能以社会重大问题为内容战斗性很强。白居易的风格以通俗平易、对比鲜明、叙事与议论相结合为特征,也有不够精炼,言尽意尽的毛病。著有《白氏长庆集》。

人白居易,败于*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这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修饰语时间“八月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人情怀。

实,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颔联正是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的悲苦感。可是两联八言中,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夜”,显然它带给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人不堪回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歌的颔联多层面的表现人的痛苦感,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人不尽的凄苦感。

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人贬谪后面对惊叹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点击查看更多《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全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924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