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脸随笔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描述一下妈妈的脸长什么样子,我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今天放學回家,正好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睡觉,我灵机一动,不如趁此机会好好看看妈妈的脸。
妈妈长着一张瓜子脸,弯弯的眉毛,高高的鼻子,还有那总是叮嘱我注意这注意那的樱桃小嘴。我突然间发现,妈妈长得好漂亮。
这还不够,我要更加仔细地看看妈妈的脸,把它记在我的心里。如果下次老师再问我,我就能立刻回答出来了。在妈妈的脸上,左边有颗痣,右边有个小酒窝……咦,这是什么?是皱纹吗?它是什么时候悄悄爬到妈妈脸上的?我想,肯定是我不听话惹妈妈生气的时候长的,是妈妈每天辛苦为这个家做家务的时候长的,是我生病时妈妈彻夜不眠照顾我的时候长的……此刻,看着睡梦中的妈妈,我好想摸摸妈妈的脸,抹去那些可恶的皱纹。
妈妈,您好好睡一觉吧!我就陪在您的身边,就像您经常*觉一样。不管您有没有长皱纹,这张脸,在我心中永远是最漂亮的!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教师听课随笔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整理]
在备《太阳》这一课时,我首先与同级老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定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
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图片,并物尽其用,用这些图片做了生动的课件。在同级老师上了后,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学生在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时,由于老师引导不够,学生不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较多,在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也较多,小组讨论后的效果不明显。同级老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
在轮到我自己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2、给自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间随笔写作
人们小的时候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但是有的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被磨灭,在繁忙的生活中被遗忘,在规矩的世界里束缚。但是却依然有着那些不被规矩所束缚的人,他们追求着自由,向往着自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厌恶世俗的污秽和规矩从此远离了*,融入了安宁自由的田园生活。他呼吸着清晨清新的空气;他观看着夜晚的炊烟袅袅;他在皎洁的月光下吟诗;他在炎热的阳光下耕作。温和春日里他欣赏着鸟儿的低唱;炎炎夏日里他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小酣;清爽的秋日里他沉醉在瓜果的飘香中;严寒冬日里他欣赏着梅花在雪中傲立的身姿……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深知这自由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纵酒狂歌,**不羁的寻求自由,把美丽的大自然化身为自由来歌颂;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国家乡。“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我能看到他在汉水之上的一醉方休,能听到他的一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能懂得他对世俗的厌恶,对自由的向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能看到他站在黄河岸头慨叹万分,能听到他的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能懂得他对钱财名望的不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从这首诗中我听到了他内心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
年少的我们也拥有着自由的心,我们的心就如同一只巨鹰在蔚蓝的天空翱翔;我们的心就像一条游鱼鱼在湛蓝的大海里遨游;我们的心如同奔马一样在原野上驰骋;。但是现实中的各种条条框框约束了我们,就像被关在牢笼里的巨鹰,就像放在鱼缸里的游鱼,就像在马圈里的奔马。给自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间,把牢笼打开,把鱼缸打碎,把马圈拆散,还天空给巨鹰,还海洋给游鱼,还原野给奔马。
在享受自由带给我们的快乐时,却也要注意自由的尺度。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我们也要偶尔停下来,认真的思考,反省。过于放纵自己,会被一时的愉悦蒙蔽双眼,导致看不清向前的路,最终会导致失败。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让我们保持着我们自由的心灵,并给自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间,让心可以自由的飞翔。
3、高中语文教师听课随笔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4、高中语文教师听课随笔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本事的培养。仅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梦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