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5 15:30:31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本课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

3.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学好长江这一课,能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叹,能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本课的设计思想

2006年*电视台热播的33集记录片《再说长江》,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看后也深深为之感动。我想: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再根据课标精神,整合出一堂比较优秀的课,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概貌及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二)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2.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要有所注意,教学要详略得当。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支流等等。

(2)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3)了解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地图建立起长江流域的整体感。

(2)通过音乐、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了解长江,增进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3)感受和理解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

(4)在对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五)教学方式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情境导入法、启发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收集长江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及视频),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课堂系统

(一)课前探究设计

2006年,*电视台热播了33集《再说长江》记录片,电视、报纸、网络对此都曾作过相关的专题报道,学生对此内容也较感兴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长江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母亲河──长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卡拉OK。把学生带进学习长江的氛围。

【承转】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展示】反映长江流域全貌的图片。

【提问】长江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

【提问】如果说黄河的形状呈“几”字形,那么长江呈什么形状呢?

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形状,再画出长江的形状,从而得出长江呈“V﹢W”形状。

【引导】学习一条河流首先要了解它的主要概况:包括它的发源地、全长、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的支流。

拓展阅读

1、清澈的湖水的

一、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

二、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内容。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四、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

1、学生轻声读课,读准字音。

2、读通课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师正音。

三、学习课,读懂课

1、默读课。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7清澈的湖水一,清澈的湖水,希望对你有帮助!

2、《珍珠鸟》第二课时

1、了解小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体会课语言字的准确生动。背诵课4~6自然段。

3、体会人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创造出美好境界。

【重点】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难点】

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中心句。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1、用一个词概括“我”对珍珠鸟的感情。

2、描述小珍珠鸟的样子。

二、质疑探究,抓住重点

1、默读4~6自然段,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

2、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一个自然段最能反映出这个过程?

三、自主理解,美读

1、学习课第四自然段:

⑴ 默读或轻声读,把反映小鸟一步步信赖“我”的词语画下来。

⑵ 同桌交流:

把你所划的词语和同桌交流,并说说理由。

⑶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梳理出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有关词语。

大屏幕展示:

起先 随后 渐渐 后来

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时间顺序、地点转移、动作表现的变化,把小珍珠鸟一步一步信赖“我”的词语划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⑷ 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 读书、体会、交流。

大屏幕展示:

胆小 试探 胆子大了 完全放心

② 小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的?找出有关的词语读一读:

抓住“不伤害”,“抚一抚”等词语。

小结:作者对珍珠鸟充满喜爱之情,这就是小珍珠鸟“近我”,“信赖我”的重要条件。这段话,把小珍珠鸟对作者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近到信赖的整个过程写得如此生动。

让我们再有感情的朗读。

(引读。)

2、学习课5、6自然段:

由于我对珍珠鸟的关爱,它越来越信赖“我”,和我关系日益密切。课第五、六自然段正是给我们展示了这个美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节,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采用多种的读书方法鼓励读好书:

① 第五自然段抓住“淘气、再三”等词语,体会小珍珠鸟与作者的情感深。用一个成语概括。齐读。

② 第六小节。抓住重点词“居然”、“睡着了”、“不停咂嘴”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谈体会。

③ 给课的插图起题目,体会人鸟情深。

3、学习课第七自然段:

⑴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⑵ 学生读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1、简介作家冯骥才写这篇章的原因。

2、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方面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作业小练笔:

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3、九年级语上册《事物的正确答不止一个》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 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的论点

B二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事物的正确答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_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27217.html

热门阅读

  1. 《开学第一课》的三年级观后感范文
  2. 创办公司的总结心得
  3. 201年励志中考祝福语
  4. 真诚温馨的生日祝福短信
  5. 《瞧这一家子》说课稿范文
  6.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7. 新学期的开学的广播稿
  8. 初中作文优美片段摘抄
  9. 交通事故未成年人致残赔偿协议书
  10. 金岸中学高三工作计划
  11. 2018年感恩节的祝福语
  12. 38妇女节的演讲稿范文
  13. 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精选
  14. 车位风波的生活随笔
  15.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优秀演讲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