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7-17 12:02:41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拓展阅读

1、浪淘沙其八欣赏

莫道谗言如浪深,

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有,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

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772-842),字梦得,洛阳(今**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人在这两句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中,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的*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2、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句大意

语出宋·晏殊《蝶恋花》。词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凋碧树:使碧树凋零,指秋风把树叶吹落了。西风:指秋风。天涯路:通往天边的路,指极远的路。这三句词写“闺愁”,抒发的是怀念离人的怅惘之情。意思是:昨天夜里秋风吹落了碧绿的树叶,我独自登上高楼,到了天边路的尽头,也不见离人归来。晚清著名词话家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写得悲壮,颇近《经·秦风·蒹葭》之意。他引这三句词并柳永、辛弃疾的几句词,曰:“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二六)王引晏词,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虽然志存高远,但不悉路径,迷离徜徉,不知目标之所在。后人常引用这几句词,也多用于比喻。

例如

①沈于心和中善敏站在一根灯柱下观看着整个工地。此刻,涌上沈于心脑际的竟是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论做学问的“三境界”。那岂止是做学问的三境界,也是创办事业、发现人才的三境界。对于沈于心来说,不好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但是总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他确实领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摘自闰水等《城市之夏》)

②有人说,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我们已经经历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的第一种境界;我们正在经历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种境界;相信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种境界必然到来。(摘自淮士《航向》)

③灵感以它自己的新颖独到使思维者鲜明地感到,自己的思想前进到了一个新的意境、新的阶段;原来存在的困难已经被突破,进一步前进的思路已经明确,使思维者产生一种“独上高楼,尽天涯路”的彻悟,于一瞬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摘自王海平《灵感——思维园地中的奇葩》)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尽天涯路。”晏殊的一首《蝶恋花》拉开了冬天的序幕,也将我们带入一个萧飒、冷清的境地。北方的冬天总是让人有些无奈,除了那像刀子一样割人的寒风外,大地更是一片荒芜灰蒙,没有一点生气。(摘自周礼《冬天的树》)

3、《五言·秋风引》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树,孤客最先闻。

那萧萧的秋风啊,你来自什么地方?

雁阵声声哀啼,你把它们送向衡阳。

清晨,你吹动院树叶,瑟瑟作响,

羁旅孤客最先听到,心里一阵悲凉。

【鉴赏提示】

沈德潜在《唐别裁集》中称赞韦应物的《闻雁》先直抒“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再以情会景,描写“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是“其情自深”,而“一倒转说,则尽人能之矣”。同是写闻雁,同是抒归思,这首《秋风引》偏偏“倒转说”,却取得了同样强烈的艺术效果。

首句切题,就题而问: “何处秋风至?”这一问破空而来,大有空际着笔,突兀劲挺之势。本来“西北秋风至”(江淹《休上人怨别》),谁人不晓?人明知故问,正透露出萧萧秋风引起的无限感慨。宋玉在《九辨》中早就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杀的秋气,最易牵动孤客感伤、思忆的情怀。难怪“自逢秋悲寂寞”几乎成了游子的一种心理常态。被贬官异乡,既有壮志难酬的苦衷,有忧虑国运的隐痛,更有思亲念故的恋情。此时,一阵秋风吹来,更使得他愁肠难平。因而这一问并非深究秋风之何来,而与李白《春思》: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异曲而同工,寓含着伤秋、怨秋的无限情思。

首句虽以问语出之,但第二句却并不以答语扣含,而是宕开一笔,以耳之所听、目之所见,状秋风萧萧之声。写群雁辞归之形,这就把无形的秋风化作可视可闻、具体可感的形象,并在这凄切的景色中隐含着人的情思:萧萧秋风能把那知节令的大雁一群群地送往温暖的南方,可又有谁能送我这满怀归思的游子返回故乡呢?曹丕曾在《燕歌行》中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述说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虽也以秋风雁归,表现思断肝肠的愁情,却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本却以情会景,寄情于物,将念故之情融于秋风送雁的图景之中。

后两句,人将视野由远而近,由高而低,从天际的群雁移到风入树、孤客感触。“朝来”即承接照应上两句,说明秋风之至虽无处可寻但随处都有,又暗含末句“先闻”二字,表明孤客对秋风感触之早、之深。“孤客”二字则点破题旨,突出了人与物的关系。“最先闻”又“为孤客传神”,使其“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李瑛《法易简录》)。

这首虽以秋风为题,抒写孤客愁思,但人并没有在客心上铺张扬厉,而是驰骋想象,寻秋风之迹,状秋风之声,绘出秋日寂寥之景,这景中已融进了孤客的深切感触,映衬出游子的思归愁肠,后一句既画龙点睛,又临去秋波,点破题旨,给人以极大的思索和联想余地,堪称为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4、海潮·洛阳怀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译文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注释

梅英:梅花。

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42页

2、 郭勤 .《唐宋词元曲三百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三月 .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力。

点击查看更多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0735.html

热门阅读

  1.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500字
  2. 2016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3. 十五元宵节的祝福语
  4. 2019保安公司工作计划范文
  5. 2016圣诞节英文简短祝福语大全
  6. 我工作我快乐的演讲稿范文
  7. 《相思》王维 古诗
  8. 201年给领导的元宵节祝福语
  9. 和中秋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0. 输也是赢哲理故事
  11. 我想去旅行优秀抒情诗歌
  12. 201年除夕夜给父母的吉祥祝福语
  13. 2016年写给学子的高考结束祝福语
  14. 丽江古城导游词
  15. 《传承文明健康成长》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