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 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

1、学六年级2021年语

《蒙娜丽莎之约》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对照画面,了解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1.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题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利于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要求:读通,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交流,感知章脉络,为下学习做铺垫。]

(三)再读,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设计意图:这部分学是这的重点,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学时注意勾画出插图描写的字,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四)回扣前,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设计意图:感受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体会名画的来之不易。]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

2、学六年级2021年语

《中华少年》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前准备:预习,查收集与本有关的资料。

时安排:1时。

一、导入

⒈ 多媒体件欣赏:祖国风光。

⒉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前收集的与本有关的资料。

三、初读,学习字词

2. 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仑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

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 哈达 (hā hǎ)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四、读感悟,加深理解。

3、学六年级2021年语

《青山不老》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件。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题:青山不老。

3、初读,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把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积累句段

,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4、学六年级2021年语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二、体会作者在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重难点:

一、本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二、这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新

同学们,在你们未上学以前,你们幼的心灵中会认为天下最可亲的是爸爸,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进入学校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循循善诱的育下成长,这时你们就会认为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有的老师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楚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从心底激起对他们的敬爱与感激。可是要让你表达这样的感情,许多同学觉得很困难,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我的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

二、初步研读:

1、自读

2、自主学习

学生速读,按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各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如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交流解决。投影思考的问题:

①本的主要人物是谁?

(蔡芸芝老师 )

②本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标题概括,写在书上。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老师。)

③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总的来讲,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像这样的老师赢得孩子们的热爱、敬仰、羡慕,是理所当然的。)

二、进一步研读

1、作者写蔡芸芝老师,选了七件事,是不是太多了?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这七件事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读来使人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因为这些材料不是随便拾取,而是作了精心选择。那七件看似平常的琐事,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或上,或外,或校内,或校外,或平时,或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2、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七件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前五件事都是蔡老师和“我们”一起的集体活动,用的是略写,侧重表现她的温柔可亲。第六件事详写蔡老师对我的援助,在作者幼的心灵上永存她光辉的形象,突现她的“慈爱”、“公平”与“伟大”,使作者感情升华,直到最后详写第七件被称为“记忆中的珍宝之一”的事——“暑假之梦”,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限的眷念、思慕之情,使每个读者都深受*。这样安排,既使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突出了“老师爱学生,学生更爱老师”这一主题。)

结: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一篇章选什么材料,怎样爱排这些材料,都要围绕中心来考虑。

四、体悟情感,师生共赏。

1、师:这篇章的字比较浅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能读懂,但就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充满了浓郁的感情。可以说这篇美主要是美在章的“情”上,它靠一个“情”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精美的散,要反复品味欣赏。老师特别喜欢下面一段字,(投影)朗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默默”两字,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

“你”:一般的情况下,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请同学自己看书,进行品味鉴赏,谈你感受最深的一例,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事例。学生举一到两例即可,在赏析前或赏析后要求他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五、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师:非常真挚而感人的师生情谊,成为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假如作者在写

这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迅,而他此时已在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代魏巍写吗?

在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巍的成绩。请看屏幕,请一学生朗读或师读:

魏巍,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散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学地位的散《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惠合作写出了电影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

《我的的老师》设计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学奖”(长篇说创作奖)。

明信片都比较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精要,而蔡老师和“我”已多年不见了,我在学上已颇有建树,所以明信片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内容:1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2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3表达对老师的祝福。60字左右。

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具体写法不求一律,有创意的要肯定鼓励。

结:在刚才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两点:一是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用具体的情节或细节来表现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会爱我们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会爱他们的老师如自己的父母。

六、出示学习目标(投影)、布置作业

从这堂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蔡老师的一颗挚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学到了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也再一次的接受了“尊师”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后请同学模仿本写一篇章: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注意详略安排,介绍一位你的老师,字数500字左右。

5、学六年级上册语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

28*

材分析】

《有的人》是一首*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坛巨擘。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诸多*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全诗分七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

本诗第一节,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的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象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诗第二节,通过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表达了诗人爱憎鲜明的立场。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自以为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其实最渺;一种人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本诗第三节,写有的人只会欺压老百姓,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誉百年,这种人愚蠢至极,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笑。可喜的是,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本诗第四节,诗人通过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一种人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下去。另一种人视人民为父母,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着。前一种人,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后一种人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诗第五、六、七节,是对前四节所述问题的归纳回应。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命运结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弃;俯身甘为人民牛马的人,人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虽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诗人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应该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学重难点】

能借助本单元的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件;整理与本学习相关的资料。

板块一

回忆鲁迅,导入新

1.(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回忆鲁迅先生:这幅画像上的人物我们不再陌生,他是谁?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他?

2.导入新: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金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吧!(板书题,齐读题)

【设计意图】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回顾本单元的前三篇,交流鲁迅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立体而丰满,为这节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作铺垫。

板块二

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朗读,提示诗中“啊”的读法。

(3)读出节奏。

①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间的停顿,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②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句,师范读。

他/已经*;

他/还活着。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

(1)默读提问:大家快速默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几种人。

(2)补充资料: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说,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3)再读思考:说说臧克家的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板书:*统治者

(4)梳理结构: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

(1)自主发现: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臧克家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预设:“有的人”反复出现;每一节都写到了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节之间一一对应,如,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

(3)总结写法:这首诗歌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的写作手法)

(4)合作朗读:同桌合作练读诗歌,可以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也可以交叉读对应的两个节。(先读这类人的人生观,接着读这类人的结局)

(5)对比朗读:全班男女生对比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本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板块三

借助资料,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读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看看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把相关的诗句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想法。

2.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在组内分享自己查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想法。

3.交流汇报。

预设: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①引导:你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句名言?(想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②点拨: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①补充资料:由此,你会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作品?

件出示:

鲁迅在散诗集《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点拨:你感受到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借助前:由这句话你会想到前面我们学过的哪篇?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关心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4)理解“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回想:由这一句,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先生逝世当天的情景)

②补充资料:人民对鲁迅先生饱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补充*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件出示:

鲁迅是中国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③齐读:齐读*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④总结: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升华主题:既然是纪念鲁迅的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用“有的人”代替呢?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观?(板书: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件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

有的人*,他还活着。

(1)齐读第1节,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板书:活着——*

行尸走肉

*——活着

虽死犹生)

(3)思考: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批判

歌颂)

(4)结:本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他们为人民无私奉献,即使他们已逝世,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们的心间。

5.深化形象:同学们,学完了本单元这组关于鲁迅先生的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说说在你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又是从何处有这么深刻的感受。把相关的语句大声地朗读出来。

6.配乐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阅读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汇报,让学生自己沉入诗歌,从字里行间去感知人物形象,再通过资料补充,前回顾,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里熠熠生辉。

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朗诵给爸爸听。

2.拓展延伸: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重温诗歌,朗诵诗歌,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自己在查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的过程中,既能巩固自身查资料的能力,也能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板书设计】

27*

*统治者

活着——*

行尸走肉

(批判)

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活着

虽死犹生

(歌颂)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育意义。

1.多种形式朗读,层层深入。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形象和人生理想。

2.发挥能动性,自主探究。

是本单元最后一篇学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阅读学策略,把整个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简单点拨或适当补充资料,学生对材的理解,对人物形象深刻的感知,都是学生自主生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1220.html

热门阅读

  1. 元宵节祝福领导短信
  2. qq情人节的祝福语
  3. 狐假虎威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4. 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范文
  5. 《Baby快乐诗画》活动教案
  6. 精选100条201鸡年微信祝福语
  7. 迎接201的励志句子
  8. 201年老师给学生的青年节祝福语
  9. 公司安全生产主题教育及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10. 小学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的活动总结
  11. 中外定期租船合同模板
  12. 宝宝百日宴发言稿
  13. 奇妙的商店宝宝睡前故事
  14. 端午节送给顾客的祝福语句201
  15. 犯错是人生的常态励志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