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字耘松阳湖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2:30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举人中明通榜,用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大学士傅恆尤重之。二十六年,复成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谓陕西自国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授编修。

后出知镇安府。粤民输穀常社仓,用竹筐,以权代概①。有司因购马济滇军,别置大筐敛穀,后遂不革,民苦之。翼听民用旧筐,自权,持羡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争肩舆过其村。先是镇民付奉入云南土富州为奸,捕获百馀人,付奉顾逸去,前守以是罢官。已而付奉死,验其尸良是。总督李侍尧疑其为前守道地,翼申辨,总督怒,劾之。適朝廷用兵缅甸,命翼赴军赞画,乃追劾疏还。傅恆既至滇,经略兵事,议以大兵渡戛鸠江,别遣偏师从普洱进。翼谓普洱距戛鸠江四千馀里,不如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后戛鸠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卒以蕆事②。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湾,侍尧赴闽治军,邀翼与俱。时总兵柴大纪城守半载,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动,谕大纪以兵护民内渡。侍尧以询翼,翼曰:“总兵欲内渡久矣,惮国法故不敢。今一弃城,则鹿耳门为贼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无路可入。宜封还此旨。”侍尧悟,从之,明日接追还前旨之谕,侍尧膺殊赏;而大将军福康安续至,遂得由鹿耳门进兵破贼,皆翼计也。事平,辞归,以著述自娱。尤邃史学,著廿二史劄记、皇朝武功纪盛、陔馀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卒,年八十六。同时袁枚、蒋士铨与翼齐名,而翼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为,亦其才优也。

(选自《清史稿·赵翼传》)

【注】①权:用称秤量;概:用概板刮平。②蒇(chǎn)事:事情已办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羡去 羡:盈余。

B.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 完:完善。

C.以易子析骸人告易:交换。

D.而翼有经世之略经:治理。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赵翼文才武略的一组是(3分) ()

①翼听民用旧筐,自权 ②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

③惮国法故不敢④宜封还此旨

⑤重宴鹿鸣 ⑥尤邃史学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②⑤⑥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翼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受到大学士傅恒的器重,在殿试录取时本应该以头名中选,

但因皇帝照顾陕西而把他改为第三。

B.在针对粤地百姓交谷物的问题上,赵翼施惠于百姓,令百姓感激,在赵翼路过他们

的村子时争着用肩舆抬着他经过村落。

C.在对台用兵上,赵翼向李侍尧建议不能让柴大纪弃城,并封还皇帝让柴大纪以兵

护民内渡的圣旨,为后来破贼立下功劳。

D.赵翼请求退休后,以著述而自得其乐,在诗歌创作上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优

异的才能还是被当时的人充分认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司因购马济滇军,别置大筐敛谷,后遂不革,民苦之。(5分)

(2)侍尧悟,从之,明日接追还前旨之谕,侍尧膺殊赏。(5分)

参***

6.B(保全,保持完整)

7.B(①是说赵翼治世才能的;③是说总兵柴大纪的想法的;⑤是皇帝宴请)

8.D(“在诗歌创作上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优异的才能还是被当时的人充分认可”理解不当。原句的意思是“赵翼作诗没有一首不是在人意中想写出来但别人却写不出来的,这也是他的才能优异的体现”。)

9.(1)主管部门因为要买马接济滇军,另外设大筐收谷,后来就不改变了,百姓对此感到困苦。[句意2分,“因”(因为)、“革”(改变)、“苦”(以……为苦)各1分] (2)李侍尧醒悟,采纳赵翼的意见,第二天接到追还前一道圣旨的上谕,李侍尧受到特别奖赏。[句意2分,“从”(听从,采纳)、“明日”(第二天)、“膺”(受到,获得)各1分]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出世三年就能认字,十二岁时,一天能写成七篇文章,人们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异。乾隆十九年,由举人考中明通榜,被内阁中书任用,入宫当值军机处,大学士傅恒尤其器重他。二十六年,又成为进士,殿试打算取赵翼为一等第一名,王杰第三名。高宗说陕西从国朝以来没有一个以一等第一名中选的人,于是把王杰提到第一名而将赵翼移到第三名,授予编修。

后来出京城为镇安府知府。粤地百姓往常社仓交谷,用竹筐,以秤量的方式代替用概板刮平。主管部门因为要买马接济滇军,另外设大筐收谷,后来就不改了,百姓以此为苦。赵翼允许百姓沿用旧筐,亲自过秤,让百姓把盈余的拿走,于是百姓感激赵翼,他每次出行,百姓都争着用肩舆抬着他经过他们的村落。以前镇安府百姓付奉到云南土富州做不法的事,捕获一百多人,付奉反而逃逸,前任知府因为此事而罢官。后来付奉死。验证尸体确实是付奉。总督李侍尧怀疑赵翼为前任知府开脱,赵翼申辨,总督发怒,上奏弹劾赵翼。适逢朝廷要对缅甸用兵,命令赵翼前往军中帮助谋划,于是追回弹劾赵翼的上疏。傅恒已到达云南,筹划战事,议论以大规模军队渡戛鸠江,另外派遣偏师从普洱进军。赵翼说普洱距离戛鸠江有四千多里,不如由江东岸就近夺取猛密,按赵翼所提计策入告朝廷。这以后戛鸠江一带军队遭到瘴气的侵扰患病人很多,而只有阿桂所统帅的江东岸一支军队保持完整,终于完成预定计划。不久,调赵翼守广州,提升为贵西兵备道。因为广州评议罪责的旧案而降官级,于是请求辞官还乡,从此再没有出来*。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在台湾*,李侍尧前往福建掌管军队,他邀请赵翼与他一同前往。当时总兵柴大纪已坚守城池半年之久,他把城内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情况入告朝廷。高宗心意为此状所动,告谕柴大纪用军队保护着百姓渡海到大陆。李侍尧因此询问赵翼,赵翼说:“总兵想内渡到大陆很长时间了,只是惧怕国法所以不敢擅动。现在一旦弃城而去,那么鹿耳门就被贼占有,整个台湾就完了。当大路兵马到达的时候,也无路可进。应该封还这道圣旨。”李侍尧顿悟,采纳赵翼的意见。第二天立即追还前一道圣旨的告谕,李侍尧获特别奖赏;而大将军福康安率军继至,就能从鹿耳门进兵,打破贼众,这都是赵翼的计谋。台湾的兵事平定,赵翼辞别归去,凭借著述自得其乐。赵翼尤其精通史学,著有《廿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新举行鹿鸣宴,赐赵翼三品官衔。去世,终年八十六岁。同时代的袁枚、蒋士铨和赵翼齐名,而赵翼有治理世事的谋略,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赵翼作诗没有一首不是在人意中想写出来但别人却写不出来的,这也是他的才能优异的体现。

拓展阅读

1、东栏梨花古诗

练习一: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

: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这反映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

3、淡白、清明, 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繁盛。

4、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感叹春光易逝,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练习二:

相关试题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3分)

⑵有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3、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4.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

⑴惆怅、伤感(3分)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5分)

3.(2分)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4.(2分)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感叹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5诗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3分)

:①感伤春光易逝、慨叹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生如寄之慨。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生看得几清明而分的,得1分。)

(6)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3分)

(7)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3分)

(8)诗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参***:

6、(3分)(1)色彩深浅组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7、(3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生如寄之慨。到这一点的给2分。 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意思对即可)

(8)感伤春光易逝、慨叹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生如寄之慨。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生看得几清明而分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练习三:

1.明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惆怅东栏一株雪中惆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

(1)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首句梨花淡白即在点题东栏梨花,花满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桃花烂漫的意境也与诗想感叹的春光易逝主题相差甚远。(1分)

(2)诗惆怅的是春光易逝,生短促。(2分)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2分)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

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

将这纷杂的世俗生,看得多么的透彻与清明。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感叹春光易逝、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淡看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还用了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生看得几清明,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生的短促。

2、小云朵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1.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2.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3分)

3.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2分)

4.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住他的房屋。

5.,简最后一段在全中的作用。(4分)

参***

1.点明小云山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1分)为下写登小云山所见之景作铺垫。(1分)(铺垫内容要明确,只写“为下做铺垫”不给分)

2.不矛盾。(1分)登小云山看到的山峰形态的变化是有限的,(1分)而随着四季变化呈现的景色却是无穷的。(1分)(笼统地说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景色不同只给1分,一定要出“变化”)

3.相对大云山的高大,它比较矮小。(1分)道士在大云山修道养生,以小云山为旅馆。(1分)

4.B

5.结束全(“收束全”,“总结全”不对)。(1分)表现出小云山美景无限,令百看不厌,(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云山独特的喜爱之情。(1分)

湘西地区的崇山峻岭,从大云山和湘江以东,连绵起伏共有几十座山岭;大云山于是向东伸展,一个比一个高的山岭有十几个,就这样连绵延展,一直到蒸水和湘江交汇的地方。登上小云山顶往下看,那一条接一条的小水流全都看得到,它们绵延远去也全都看得见,延展在方圆八十里之地,一直到了蒸水与湘江交汇之处,于是就可以望见湘江以东的地区了。

天空澄明清澈,云烟笼罩四野,群鸟齐飞,鸟影重重,雨后长虹时隐时现,在绵延不断的山水中,这些景致都清楚明朗地呈现在眼前。小云山的北面是南岳衡山西部的群峰,那簇拥在一起的山峰好像花萼刚刚伸展,寒冬到来山色苍青,春暖时节山色碧翠,那群峰连绵的形势向南把小云山包起来,登上小云山所看到的四周美妙的山景,真是可以叹为观止了。

小云山的高度。跟大云山比还不到它的十分之一。大云山的高度,跟南岳衡山比不到它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如果从观山水风光的角度看,岂止是大云山,就是衡山所能够超过小云山的.唯独祝融峰而巳,其他山峰都比不上这小云山。原来这座小云山,正处在湘西群山的东部,像是受到大云山的委派。而居于群山绵延的开头。所以它就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之故,在湘西地区的群山中,能够观到秀美风光的,到了小云山就再也没有了。

小云山属于大云山的山系而被称为“小”的原因。是由于大云山是一座庞然大山啊!有说:“有一个叫申泰芝的道士,在大云山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而以小云山作为他另设的客馆,所以把它称为小云。”虽说是这样,所有湘江以西的山峰,终究没有能比得上小云山的。从山脚下一直到山的上半部,都是高大的树木,浓密的树荫,树林里阴森葱郁。攀登到山的顶巅,那百尺高的古树,都俯身恭侯游山的极目观。修炼养生术的道士离开以后,又有僧在这里建起了佛寺。寺院里栽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围绕着台阶。寺院的右边有一个泉池,即使天旱不雨,池里的水也不会枯竭。

我自从甲辰年第一次游览小云山,以后每年都要来登览一次,从不感到厌倦。

3、送东马生序原优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了上面两则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4、送东马生序原优秀

刘基曾评价宋濂的。,送东的前五个自然段,从不同侧面,用多种表述手法,充分叙述和阐明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以应秉持的精神、态度。最后一个自然段,才简要说题意:因为马生进见,又因为马生年轻善学,所以著勉励马生。

这种别具一格的章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先“宾”后“主”。“宾”,着力叙事说理、笔墨酣畅,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过渡到“主”——惜墨如金地点明题意。

分三大部分,行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体,说明写作意图。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马生序》可谓其散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5、何斯原

佚名〔先秦〕

彼何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不畏于天?

彼何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祗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啊?我只知道他的心肠太阴险。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迈进我家的门槛?请问这小哥你是谁的跟班?原来他是唯暴公马首是瞻。你们主仆二相跟一路行,到底谁是这场灾难的祸根?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走进我家来慰问?当初惺惺相惜浑然不如今,今已分道扬镳你我不同心。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啊?他为什么悄悄来我的院庭?我明明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却实实没见到的他的踪影。难道他走在前就不愧疚,在天命面前就不诚惶诚恐?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啊?他好像那飘忽不定的疾风。他为什么不从北方刮过来?他为什么不是南方来的风?他为什么跑到我的鱼梁坝?他的不轨搅扰得我心不宁!你不急不躁安安稳稳前行,也从未停下脚步片刻安闲。你马不停蹄急匆匆地赶路,润滑一下车毂都没有时间。就请你百忙之中来一次吧,为何这样难让我望眼欲穿?如果你返回来进入我的门,我悬着的心才会尽快平静。如果你返回来不进我的门,我心情败坏难知何去何从。就请你百忙之中来一次吧,唯如此才会使我心绪安宁。想当初老兄你悠悠吹陶埙,愚弟我为你伴和声吹竹箎。我和你在一起犹如绳相串,不料你却和我全然不相知!如今我贡献犬豕鸡三牲物,一片冰心可表我对你盟誓!如果你是鬼或是个狐狸精,那么咱们此生不可再相见。现你靦着脸有鼻子也有眼,给印象却在反复无常间。我今用心写成这首妙歌曲,以慰我心不用再反侧展转。

注释

:什么,不知其姓名。斯:语助词。孔:甚,很。艰:此指用心险恶难测。梁:拦水捕鱼的坝堰。伊:其。从:跟随。暴:粗暴、暴虐。二:主公与“彼”。唁(yàn):慰问。如:像。可:通“哿(gě)”,嘉、好。陈:堂下至门的路。祗(zhī):正好。搅:搅乱。遑(huáng):空闲。舍:止息。亟(jí):急。脂:以油脂涂车;或曰通“支”,以轫木支车轮使止住。壹:同“一”。盱(xū):忧、病,或曰望也。易:悦。否:不。俾(bǐ):使。祇(zhī):病,或曰安也。伯氏:兄。埙(xūn):古陶制吹奏乐器,卵形中空,有吹孔。仲:弟。篪(chí):古竹制乐器,如笛,有八孔。:与。贯:为绳贯串之物。谅:诚。知:交好、相契。三物:猪、犬、鸡。诅(zǔ):盟诅。古时订盟,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违背,令神明降祸。蜮(yù):传说中一种水中动物,能在水中含沙射影,又名射影。靦(miǎn):露面见之状。视:示。罔极:没有准则,指其心多变难测。好歌:善良、交好的歌。极:尽。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此诗塑造了一位地位虽有不同,但命运却与《卫风·氓》之主公相似的可怜弃妇形象。她当初也许曾有过海誓山盟、夫妇相爱的短暂幸福。但随着秋来春往、珠黄色衰,“其心孔艰”(心思难测正如“氓”之“二三其德”、其心“罔极”)的丈夫,待她便“始者不如今”,粗暴取代了温柔,热恋化作了冷漠。丈夫回到家中,想到的只是上河梁去取鱼虾享用,而对操劳在室的妻子,则连“入”房中慰问一下的兴致都没有。他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大抵早已有了“外遇”罢)。说他事忙吧,他却能在庭中慢条斯理地油他的车;说他没事吧,却连“遑舍”(止息的闲暇)一夜的功夫都没有。好容易盼得他回来一次,却只给妻子留下暴虐相待的伤痛。想到命运之绳曾将自己和丈夫贯串在一起(“尔如贯”),相互间理应亲如“埙”、“篪”相和的“伯”、“仲”(古时常以兄弟相亲喻夫妻相谐);而今,丈夫竟连起码的夫妇之礼都不顾了,不能不激得女主公悲愤难平。在长夜焦灼的“反侧”之中,她终于发出了愤切的诅咒:“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罔极”——你真正是枉然生了一张脸,心思的险恶莫测,简直胜过鬼蜮呵!

从诗之结语“作此好歌(因为歌意涉男女之情,故称),以极反侧”看,此歌作于女主公长夜难眠的“反侧”之际。诗虽也带有相当的叙事成分,但脉络并不清晰。在充满疑云的反覆诘问中,展出“彼”的飘忽身影,又穿插进回忆中的种种生活片断,使全诗的结构显得似断非断、散乱飘忽。如果要找一个适当的词汇来说明此诗的表现特点,那就是两个——“梦幻”。而这,大抵正与女主公作歌时的“反侧”难眠状况有关。从诗中透露的消息可知,那位薄情丈夫对女主公的冷遇,无疑已天长日久。每当她望眼欲穿盼其归来时,丈夫却总是迟迟不归;就是归来,也行迹诡秘、形同飘风,出没于庭院、鱼粱之际,只顾着自身的享受,极少有入房与妻子叙叙的诚意。一对往日的燕尔夫妻,竟变得如同陌路之。这些景象,当然会深深烙在女主公脑际而难以抹去。因此,当她辗转反侧之际、神思恍惚之中,往事今情便可能全化作散乱的片断,梦幻般地涌现在眼前。此诗正适应了这一特定背景,采用叠章和问句、跳荡不定和迅速转换的意象,表现了女主公似忆似梦间的疑惑与惊诧、痛愤和哀伤。进入女主公梦思中的对象,明明是她丈夫,她却似乎不认识他,开篇即以“彼何斯”相询,正绝妙地传达了这种神思恍惚中的迷乱之感。后的“胡逝我梁,不入唁我”、“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更以扑朔迷离之辞,表现了唯有幻梦才带有的视听和思虑特点。女主公刚想细细审视,幻境却又一变,车影、语声竟化作一团“飘风”,忽东忽西地卷向鱼梁去了;但转眼间,她又似乎看到,丈夫分明还在庭中,正如往日那样悠然自得地“脂车”呢。梦境的飘忽变幻,伴随着女主公神思恍惚间的疑惑、惊惧、失望和愤懑,一起化作诗行涌现,便产生了这首奇妙、独特的弃妇歌。

点击查看更多赵翼字耘松阳湖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3718.html

热门阅读

  1. 彩色农庄教学反思范文
  2. 201年小年问候祝福语精品
  3. 死缠烂打的句子
  4. 2016年父亲节感恩祝福语
  5. 赡养协议范文
  6. 2016元旦祝福语精选
  7. 201年立夏微信祝福语
  8. 小树仙童话故事
  9. 201年关于高考加油的祝福语
  10. 围巾品牌的口号
  11. 大学秋季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
  12. “经典诵读教学”之研讨活动教学设计《三字经》
  13. 大班上午的半日活动计划
  14. 抓作风强执行促发展活动演讲稿
  15. 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