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乡愁》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拓展阅读
1、古诗《击壤歌》赏析
原文: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2、《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3、无名氏《水调歌》诗歌鉴赏分析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太上隐者诗鉴赏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扣人弦。
4、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诗歌
【**--散文】
春天到了,父亲您在那边可好?
咱家那棵桑蚕树叶长茂盛了吗?
我的那些蚕宝宝吐丝了吗?
乡愁啊!是拽不回的童年的傻梦!
记忆中小时候我的嗜好是养蚕,
因为爸爸讲后妈用“芦花”做棉袄的故事;
初春我搜集到不少蚕卵,
用棉花捂着加温好让蚕宝宝诞生,
我想养好多蚕吐丝做棉袄呢!
当黑头黑脑的小生灵爬出卵壳时,
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蚂蚁大的幼虫,
用毛笔扫在铅笔盒;
摘取几片桑叶细心喂养,
蚕宝宝吃的好少好少,
身体长的很慢很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
蚕宝宝褪去了三层皮后,
终于长大了有两寸多长;
每当又白又胖的蚕宝宝不吃不喝时,
我将它们一个个抓到大方桌上吐丝,
看见它们昂头左右摆放吐丝的样子,
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啦!
此刻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可因我贪心养的蚕太多,
长大后它们有一簸箕再加一簸萝还有些拥挤;
摘来好多桑叶撒给蚕宝宝,
在刹那间它们吃个精光,
好大的一棵桑树残忍的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可我还是发愁明天蚕宝宝断口粮了咋办?
等我一觉醒来时天空下着大雨,
我的蚕宝宝让爸爸喂了好多榆树叶,
它们全身黑黑的一个个死去,
我哭得好伤心啊!
不大懂事的我三天不愿和爸爸说话。
您说来年您多栽几棵桑树,
让您的女儿养好多蚕宝宝吐丝织锦……
可如今我长大懂事了,
我们父女已是阴阳两界相隔;
我慈祥的父亲啊!
不管我走到哪里,
不管我长的多大,
您的音容笑貌让我思念时就揪心的疼!
这种乡愁总是难以割舍,
每年农历三月十六,
是您老人家的生辰祭日,
我和妹妹不忘回家看您。
可如今物是人非,
您老人家已是黄土一堆,
留下这条长长的望不到尽头的回乡路;
乡愁的路上不管我走的多勤,
永远再也唤不醒我的父亲!
5、古诗积累加赏析
李白《秋浦歌》第一首开篇便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在第二首中又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漫游到此,逗留有年,此时归思萌动,愁情顿起,又时逢秋季(诗中的景色多为秋景),正是所谓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哉时节。心物遥感,天人相通,诗人敏感的心灵因此而痛苦呻吟。组诗中写愁的诗句比比皆是:“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其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李白诗中,白发本是忧愁的意象。而其十五对此的描写,则将他在秋浦所感生的忧愁推向顶峰,达到组诗的**。
“白发三千丈”,正是对“长短尽成丝”的夸张的描写。此句作为首句,横空突起,劈面而来,将一个奇异的形象闪现在读者面前。正当人们诧异惊奇时,紧接着又点明了原因:“缘愁似个长”。原来不是说仙,而是言愁,在阅读心理中,无疑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效果。这样的承接,从手法上讲是“逆接”。但这二句不仅仅是写出了白发因愁而生而长这一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非常新奇和典型的意象。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物喻愁,不乏名句。或以山之重喻愁,或以江之长喻愁,或以水之深喻愁。而以“白发三千丈”喻愁,实在是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其深重、悠长的愁得到了生动、形象、鲜明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四句与前句的激切呼号相比,显得舒缓沉重,表现出一种痛切之感,这是诗人激愤的然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惋。以诗人之奇才,却难伸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他不能不悲叹行路难。时光如黄河之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青春和理想也在一连串的挫折中黯然失落。这秋霜般的白发,显然不是在秋浦才生成的,而是他半生来屡受顿挫、壮志未酬的结果,不过,是秋浦清如玉镜的秋水才使他在蓦然回首间发现的。这个发现使他万分痛苦,那水中飘拂的倒影中的长发,使他产生了梦幻般的感受,“三千丈”的惊人语,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明镜”与“白发”,在李白诗中是经常连带性出现的意象。“高堂明镜悲白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句。而此诗“秋水——明镜——白发”的构思则更具美学意味。这里的“明镜”,不当是“高堂”所悬挂或摆设的“明镜”,而是一个比喻,指秋浦河水。李白在吟咏秋浦河支流清溪河时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另外的诗里,也曾比喻秋浦水为“玉镜潭”。而“秋浦歌”全诗,首首涉及秋浦风物,诗当不例外。这样理解,明镜成为一个自然意象,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李白的夸张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一个构成因素,本诗的“白发三千丈”尤为著名。不过,也有人吹毛求疵,不以为然。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引严有翼《艺苑雌黄》说:“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于理方善。……余观李太白《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这是将艺术等同于科学,横加指责。清人王相选注《五言千家诗笺注》,对“三千丈”曲为解说,以求合理:“太白流寓池阳有感而作也。言吾发因愁而白,若以茎计之,应有三千余丈,而离人之愁思,又比白发犹长也。”此说被有的读者进一步落到实处,认为人体头发约一万根,古人发长,以三尺计,共三万尺,正合三千丈之数。这样,白发三千丈并非夸张而属写实,即是每根白发相连的总和。这种解释仍是以假(夸张)当真(科学、事实)了,其谬误十分明显。夸张所表达的是感情而不是事实,感情的真挚在本质上是艺术的真,看起来不合科学的事理,在本质上却是科学的。
正如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艺术的表现》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是极其善于夸张的。……说道‘白发三千丈’,将人当呆子。什么三千丈,一尺也不到的。但是,一听说到三千丈,总仿佛有很长的拖着的白发似的感觉。那是大谎,三千丈……也许竟是漫天大谎罢。虽然也许是大谎,但这却将或一意义的‘真’,十分传给我们了。”又称这“真”为“‘白发三千丈’式的真”,即“艺术上的真”。李白的夸张之所以能为人们接受,就在于他通过这种形式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艺术*力的白发如秋霜的形象,读者为他的巨大的哀愁所*,所震撼,从中领略到一种崇高的悲剧的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