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6

最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课程标准:新课标“实施建议”第三条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痛恨,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课文阅读,初步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

(2)能够通过观看展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美;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够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1.任务驱动法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圆明园中的文物为什么珍贵?)老师在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精炼出几个主要问题(提出问题)b.分小组讨论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下自主解决问题,对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如“众星拱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理解。(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汇报交流,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1.导语:(出示圆明园的风景照,边欣赏边解说引入)北京圆明园是清*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的。曾经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一座皇家园林,当时它被人们誉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如今,当我们走进圆明园游览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残垣断壁,一片荒凉的废墟。圆明园已经被彻底毁灭了。昔日圆明园是怎样辉煌、壮观,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圆明园美景时,不知不觉走进了课堂。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课题的发问,便显得水到渠成,而这一问题的设计更具有发散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回答五彩缤纷,极具个性。

二、走进开头,读文引发质疑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文本,细细地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书,迅速翻到第二十一课,自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出声读)。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

(悲痛、愤怒、伤心……)

3.我们来读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圆明园被谁毁了?被怎样毁掉了?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掉?圆明园被毁之前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结尾,感受被毁之耻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最让你触目惊心的词语。

2.听了这段文字的朗读,你了解了什么?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践踏、毁掉的;)

3.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

4.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凡是、统统、任意、毁掉、连烧、笼罩……)

5.删词换词,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拓展阅读

1、语文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自制幻灯片一套。

一课时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升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立的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心灵的一隅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待蓦然回首时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认识你的日子里我心快乐过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只想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生用上我们以前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2、捐书活动

1、情感目标: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生参与数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习习惯。

2、能力目标: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算方法,并能正确地甚至巧妙地进行算。

养成育训练点:

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注意倾听的习惯。

重难点:

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有一些穷乡村里的小朋友却买不起书。建举行了“捐书活动”,决定捐一些书给他们。我把他们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仔细看一看,能看懂吗?

师: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生:建一年级捐了118本书,二年级捐了104本书,三年级捐了95本书。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吗?

生1: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生2: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生3: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23(本)

生4:建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板书)

二、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怎么列算式?

生:118+104+95=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的一样吗?不一样在哪?

师:是三位数的连加,(板书:三位数连加),请大家先估一下,大约有多少本呢?

生估。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师:你们认为自己估的准不准呢?可以怎么来验证呢?好,请在草稿本上动手算一算。

师**,把不同方法的板书到黑板上。

师:我把几位小朋友的方法写到了黑板上,仔细看一看,你能把这些方法分一分类吗?

(口算方法,三种竖式)

师:这种口算方法能看懂吗?你觉得口算的正确率高还是竖式的正确率高?

师:这三种竖式你又觉得哪种不会出错呢?

师:应用题还要写上单位和答。

师:如果再来一道连加的题目,你打算选哪种方法做?民族小也进行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

出示:民族小的表格。

三、巩固提高

做对的举手!看来真的没问题了,我想给你们一个给自己小组里加星的机会,想加吗?请看这四道题,在你的草稿本上做一做。

1、竖式

489+365+106 475+263+149 146+198+356 727+114+86

到了知识,你能把它用到生活中去吗?我这儿就有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一起看一看:

2、满1000元送大礼包

手表138元 电饭煲295元 自行车368元 录音机337元 台灯67元

(1)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块手表,你估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如果妈妈带500元,她能买回哪三种商品?

(3)妈妈至少买哪几种商品才能获得大礼包?

150块

100块

3、昨天逛超市我路过糖果专柜,看到有这几种袋装的糖果:

50块

(1)要买200块糖,可以怎么买?(想出两中买法)

(2)如果每种糖各买2袋,够500块吗?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了什么呢?

五、课作练习

345+263+194 89+257+527 329+151+179

374+231+60 185+220+384 156+234+65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师让生自己探究“三个数相加”的算法,生思维活跃,然后在小组内汇报,我没有引导生谁的算法好,而是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成果,尊重他们的理解。

2、师生之间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只听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回答问题是“打乒乓球”式的风格,课堂上生间你问我答,互相交流,互相习,充分展示了课改为小带来的可喜变化。

本节课比较成功。

3、捐书活动

材分析】生已经在一年级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六单元又习了万以内(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习万以内数的连加算。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使生体会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加算的实际问题。

情分析】本册六单元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正确算。在习三位数连加的算时,生能够根据前面习三位数加减法时的知识经验和百以内数的连加的算方法的经验进行估算和算。

【研究主题】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算方法。

内容】北师大版小二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三位数)连加的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连加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发展生的估算能力。

2、在交流连加算式的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一)创情景

们,在我们国家里还有许多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因为买不起书,交不起费而失。建和民族小的同们非常有爱心,他们给希望小的孩子捐了很多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意图:创情境,激发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表。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师:这里就是校捐书情况的统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问题吗?

的捐书情况:一年级捐了118本书,二年级捐了104本书,三年纪捐了95本书。

(1)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2)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3)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23(本)

意图:结合情境,发展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想一想,估一估。

(1)建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大约会有多少本?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生可能的估算结果:300320

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发展生估算能力。】

3、算一算,议一议。

你们认为自己估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算方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意图:生独立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让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汇报

展示生的不同算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种算法展示,一人汇报,一人板书,其余两人补充。竖式是强调格式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法1:100+100+100=300法2:120+100+100=320

18+4-5=17 320-2+4-5=117

300+17=317

法3:竖式

意图:培养生小组合作意识,加深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

5、(课件)用数器演示算过程,并列出竖式。

意图:运用算器演示算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算过程,加深生对算理的理解。】

6、做一做、比一比

(1)后来,民族小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全班交流。

(3)练一练1.竖式

意图:运用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连加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三)小结

这节课,你了什么呢?

4、捐书活动

内容】北师大版小二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连加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发展生的估算能力。

2、让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算方法。【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

1、下面各数接近几百或几十。

98504138396251

2、用竖式算。

465+307=271+436=

241+27=49+17+32=

3、复习竖式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发现知。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表。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师:这里就是校捐书情况的统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三、建的捐书情况:

(1)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2)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3)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23(本)

2、想一想,估一估。

⑴解决问题:“建一共捐书多少本?”(出示问题)①、口头说出算式。列式:118+104+95=②、你估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的呢?③、算。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生在本子上用自己的方法算。④、反馈。

算法展示。当你在算连加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⑵试一试:民族小一共捐书多少本?1、先自己列式,估得数是多少,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2、选一种你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做。3、汇报答案。⑶小结:用竖式算应该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注意算法的简化,可以采用简算的方式。三、练习巩固。书本练一练1。用竖式算。生独立算,汇报答案。

四、总结。

5、语文送元二使安西

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情分析:

六年级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习能力,而且大部分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生的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主线并把课程中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媒体课件。

情景渲染习法

对话交流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生发言后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还是*)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年绿,王孙归不归?

3、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生进行课外自。风骨生的读诗量。】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9226.html

热门阅读

  1.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2. 劳动节欢乐祝福短信
  3. 中选的解释及造句
  4. 老家的中秋夜初二学生作文
  5. 描写秋天的诗句和图画
  6. 愉快的周末祝福语汇总
  7. 小年祝福语短信有哪些
  8. 护士节贺卡祝福语锦集
  9.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10. 2018年春节吉祥祝福短信
  11. 形容花的优美句子0句
  12. 想象一下你没有经历过的苦难美文
  13.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快速跑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14. 关于祖国祝福语
  15. 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