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自己读课文。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
3.师生共同评价。
拓展阅读
1、《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先驱**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遇难16周年──**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法
学生用“从 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或品质)”的句式说话。 教师作出总结和点拨
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课堂练习
阅读电影事件一节学生自由命题,相互出示题目,互相评改,疑问提出来,全班讨论。
同桌互相交流
3、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件
教学目标
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授课人:陈XX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
2、展示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
(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1、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
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小结
五、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词句品析。
4、《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的**精神。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的高大的形象和**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正值***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本文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的**精神。第二课时,则着重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感悟*在法庭上为什么能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1、了解*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为了**,为了*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使学生受到**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的高贵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清明节的意义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们知道清明节有什么意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
2、介绍*。
我们先来看看在“民族魂”的网站上,人们对他的评价,给他的留言。(出示课件,链接)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这许许多多的人如此缅怀呢?(课件出示*的画像)学生简单汇报收集的*的资料。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3、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先驱**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1)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再想想课文写那段时间里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女儿的李星华忘不了的到底是父亲的哪些事?
(2)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给予学生静读课文的时间,深入思考,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对于李星华来说,*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是个**者。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想了解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的伟大形象。
1、出示句子:(第7自然段)
3、交流:
(1)找出这段话中体现局势严重程度的词?(越来越)
其实课文前面也有相关的语句告诉我们局势越来越严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指导读好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我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
(2)这是被捕前(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①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么为什么他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②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看到这样的*,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们对于*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回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书上。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的**精神,受到**的熏陶*。)
五、板书设计:
被捕前 对**高度负责
被捕时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 被捕后
被害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