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庐山瀑布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古诗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第一句“日照香炉山生紫烟”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在这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静态的描写了太阳照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上呈现出紫色的云彩的景象。在这句中用了动词“生”字应理解为生成、化作的意思。、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描写了抬头远望中的瀑布像是白色的珠帘挂在山川之间。这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挂”字静态的描写了遥望中的瀑布,很形象的把垂直而下的庐山瀑布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描写了从高处腾空直下的瀑布非常的壮观,有“三千尺”长。句中的“三千尺”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实指,形容山高,瀑布腾空而下的壮观。句中的动词“飞”字动态的描写了庐山瀑布,把奔腾跳跃、腾空直下的瀑布很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高处腾空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这句用了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句中的“落”字把瀑布巨流倾泻,磅礴气势表现了出来。

古诗今译就是:太阳照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呈现出紫色的景象,抬头远望庐山瀑布就像是一条白练垂挂在山川之间,奔腾跳跃、腾空直下的瀑布有三千尺长,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静态的描写了太阳照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生成的紫色景象和抬头远望瀑布的悬挂山川之间的美丽景象;后面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瀑布奔腾跳跃、腾空而下、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开阔*襟和昂扬的气概。

拓展阅读

1、的意思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西北,因形似香炉且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时写的一首风景。这首形象地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的香炉峰。此峰在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挂前川”。“遥看”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是说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中的

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中全景:顶紫烟缭绕,间白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飞流”表现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的高峻。

这样写人觉得还没把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神奇色彩。

这首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这首,说“帝遣银河一脉垂,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孟郊《洛桥晚眺》与原文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雪。

孟郊此,境界极高。

洛桥即天津桥,是唐东都洛阳南北两城之间架洛水而起的名桥。《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这一记载,对于体会孟郊此的境界,甚有助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水刚刚结冰,正是寒冬时节。繁嚣的京洛风尘,此时是暂为消歇了。故下句更说:“洛阳陌上行人绝。”站在天津桥楼阁上,眺洛阳城内城外,条条道路,果然是绝无行人踪迹。人置身于这样一番冰天雪地、行人绝迹的境界里,独自领受着大自然的奇异风光,正体现出他迥不同于流俗的襟怀情趣。一个“绝”字,下得极好,见出人与京洛风尘的无缘。“榆柳萧疏楼阁闲”,独立桥楼之上,但见榆柳萧疏。大自然之冬,洗尽铅华,格外素净,可以远无碍。楼阁闲寂无人,则突出楼上人自己之孤然独立。此句写主体自己,下句写焦点意象积雪嵩,构成篇主笔。人虽然孤独,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并不孤寂。“月明直见嵩雪。”人独立高楼,遥遥直见洛阳东南中岳嵩之皑皑积雪,在明月照耀之下,卓然辉映于天地之间。人之心灵,直与明月下嵩雪相映照。人用“直见”二字,突出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对面。两个世界,同一光明皎洁,因而融合为一。这,就是孟郊此所呈示的境界。

潘德舆《养一斋话》评云:“东野《洛桥晚眺》,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退之之奥,子厚之淡,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对孟郊此,可谓推崇备至,平心而论,孟郊当之而无愧。

3、《赵翼·渡江》原文

又指瓜州渡,轻舟狎暮涛。江长不老,名利两空劳。稍喜张帆稳,宁夸击楫豪?前途有兰若,一访远公高。

“京口瓜洲一水间”,自从江南到扬州,皆在瓜洲渡江。作者嘉庆二年(1797)重游扬州,从他的家乡常州阳湖 (今武进) 出发,走的也是这条路线,是年人已七十高龄了。

“又指瓜州渡,轻舟狎暮涛”,开首二句就点出了渡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心情。暮色映照下的宽阔江面,波光粼粼。一叶轻舟,船头直指对岸的瓜洲渡口破浪前进,有这样的景致,本来足以使人心旷神怡了,何况作者此行的目的只是访僧悟禅,因而他的心境是冲远恬淡的。一个“轻”字,一个“狎”字,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这种悠然自适。舟船之小,自可谓之“轻舟”,但用在这里,却有双关的修辞作用。这显然借鉴于李白 “轻舟已过万重”一句。“狎”是戏弄之意。赵翼曾到过台湾,“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衣带水自然履险如夷了。

江流不尽,青长在,这也许最能引发岁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浩叹。与江的永恒相比,人世的功名利禄真如云烟过眼了。以前执迷不悟,为此枉抛心力,现在韶华似水,逝者如斯,时不我与,还有多大意思呢! “江长不老,名利两空劳”,这强烈的对比,凝聚着人多少沉痛的教训和深刻的忏悔啊!

“稍喜张帆稳,宁夸击楫豪”,颈联上句既写实景,又寓暗喻。五两风轻,帆无恙,既稳稳当当,有什么必要去抒发击楫的豪情呢?字面如此,但底蕴却不然。这里尽管有老境平稳,非复少年使气的含义,但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顾炎武《京口即事》有“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之句,抒发了誓清中原、恢复故国的豪情。赵翼却用反问使典,否定这种空想。在同一个京口,用同一个典故,不能说是偶然的巧合。事实上,异族统治早就站稳了脚跟,再中流击楫无疑已属虚夸。

末联结出此行的目的:“前途有兰若,一访远公高。”据人自注,“远公”是指“高旻寺鉴和尚”,从此也可知那是一个高僧。相传晋东林寺高僧慧远与隐士陶潜明、道士陆修静,结社友善。显然赵翼是以渊明自况,因为他们在弃官归隐这点上确有相似之处。但陶可在东晋灭亡后不书刘宋年号,不向刘宋称臣,而赵就生在清朝,毕竟已无切肤之痛。民族的屈辱,只能隐约地从明末遗民的文中感受到。他行至中流,便想到祖逖,正是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的冲突表现。被残酷的现实所困扰的文人,历来大多成为居士,似乎只有佛教的虚幻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而求得清净。中名利空,雄图空,难道不正是“四大皆空”的彻悟么?

这首总的来看,情绪有些低沉消极,但我认为它言近而旨远。对于一个斫轮老手来说,这确实显示了高超的手段。

4、崔涂《读庾信集》与原文

四朝十帝尽风流,建业长安两醉游。

惟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

如题目所示,这是一篇以写成的读后感。一般说来,读后感应写所读文见解是否别致,感情是否深挚,技巧是否高超等,或写某方面的启迪等等。但是这首的兴奋点和注意中心却根本不在这里。这样以来,句和标题的衔接便自然超出了人们惯常的思维轨道,趣随之而来,耐人寻味了。

首两句概写庾信一生经历。这位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曾先后出仕四个朝代十个皇帝:初入梁历事武帝、简文帝、元帝;后出使西魏被留,事恭帝;又入周历事孝闵帝、明帝、武帝、宣帝、静帝;最**隋事文帝。这四朝十帝中,庾信皆以文辞知遇,先后在建业(梁都,今南京市)、长安(魏、周、隋都城,今西安市)两地官太子中庶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这简历式的两句虽简括却不枯燥,既写出庾信的生平,又点示了他的持操品行;既客观写实,又寄寓了作者的褒贬。“尽风流”、“两醉游”二词尤为微妙深曲。到底是作者读庾信集时,自然联想到其人身世,得出这一印象呢,还是庾信集中文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炫耀夸示呢?或者是兼而有之?这便有了咀嚼不尽的多重味道。

前两句将广袤的时空,丰富的史实浓缩为寥寥十四字,既凝练又有一定具象性。虽有感情向背,却没有明确议论,尽管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极好机会。作者却不露声色,笔脚腾挪,轻轻掂出庾信集中一篇与其人相对照:“惟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杨柳曲,即指庾信所作的寓有流离之感的《杨柳歌》。人,靦颜南北,多历兴亡,极尽“醉游”“风流”之能事,而其所作一篇文却到处流传,唱遍江南江北“为君愁”,真令人长叹不巳。人与文一般应是一致的,这里却判然霄壤。再看看中“庾信集”与“惟有一篇”相对照,“尽风流”,“两醉游”与“为君愁”相映衬等,很明显可看出,人的种种艺术笔法都倾注在点破真象问持操这一重心上。陆莹《问花楼话》评述此说:“隶事精切,讽刺之意,都在言外。”此语极是,不但挑明了意在讽刺的精神内涵,而且点示了深婉含蓄的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

5、《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望庐山瀑布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1728.html

热门阅读

  1. 中秋节送客户的短信祝福语
  2. 课文《z c s》教案范文
  3. 201年世界地球日祝福语短信祝福语
  4.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5. 2019小年微信祝福语
  6. 五年级期末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7. 在市年终目标考核汇报大会上的主持词范文
  8. 兼职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总结
  9. 5劳动节送问候祝福语
  10.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祝福语精选
  11. 五年级数学《约分2》教案
  12. 关于晚安的祝福语
  13. 唯美的诗歌四首
  14. 精选描写下雪诗句
  15. 2018新学期发言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