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2

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

思乡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体裁,“人情重故土,飞鸟思故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诗人更是多情善感的多情种子,对于生育,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更是倾注了自己太多的爱,太多的感触,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写忧国思乡的诗句,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雷影,好取洛川归

雕刻明月做团扇,裁剪行云作舞衣。爱怜自身若晶莹的雪花般飘飞的身影,多么希冀能取道洛水回归故园!诗人用神奇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思归未归的急切心情。

注:镂,雕刻。洛川,洛水。李义府,瀛州饶阳人。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皓月当空,勾起游客的无限乡思。但是,自己的家乡遥远,如同在白云深处,若能借助风的力量,飞翔于苍天之上,就可回到自己的故乡。诗人凭借想象,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渴望早归的心情。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但愿能追逐南飞的大雁,回归乡土,即使是一年只有一次。“逐”字的运用,传神地表达出身不能“逐”,但心早已“逐”雁而回的强烈的思乡之情,颇为精巧。

注:三秋,指秋季三个月或夏历九月。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这是抒写离情之作。淡淡,指水波荡漾;悠悠,意为忧思绵长。对于远去他乡为异客,怎不让人产生万般伤感?诗人把这种离愁同“长江水”和“落花”相比衬:落花无声,而分离有恨,无限的别绪如同长江水一样长,一样深。写法委婉、含蓄,感情深沉、强烈。整个诗句素朴、自然而又生动感人。

注:相与恨,落花和离人相互都有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面对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想念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用了悬想示现的手法,深沉强烈地表达出彼此之间无限的思念,其心心相印之情,万里相连,真挚缠绵。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天眺望故乡,应该看到田埂上的梅花。诗人用揣想的语气,预拟次日望乡时的情景,虽写对故乡梅花的依恋,却强烈地反映出诗人对家乡难舍难离的深厚情意。

注:陇,丘垄,田埂。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只要能奉诏回去,就是长沙那样卑湿的地方,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

注:长沙,这里用贾谊西汉初被贬为五太傅的典故。贾谊被贬到长沙,因长沙是卑湿瘴疠之地,“自以为寿不得长”而自伤。诗中借用此典,委婉表达诗人被贬岭南的思乡之情。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身在千里之外的游子,背井离乡,孤苦伶仃,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到久违的家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凄苦和对家园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远居他乡异地的客人,宁愿跋山涉水,不怕劳困,去走完这遥远的路程;而我呢?却被那绵长的客居在外的归思所缠绕,很难摆脱。抒发了自己客游思归的心情。

注:悠悠,长久,遥远。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艰难跋涉,到现在为止,故乡已经非常遥远了。但远处家乡的亲人,怎么会知道游子在外的心情呢?这里诗人用反诘的口吻,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漂泊他乡、流落异地的游子,心早已因四处奔波而厌倦。希望在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春天,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土,盼望早日回归家园的思想感情。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江湾上,树叶随风飘落,遥远的故乡也已经是秋天了吧!诗人用异地入秋而想到家乡的悬想示现的委婉手法,抒发了自己思念故土,盼望早日归还家园的思想感情。于曲折婉转之中,见深切真挚之情。

注:江皋,江水弯曲处。

江汉深无极,梁眠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这是一首抒写乡思的作品。长江、汉水深得没有底,梁山、岷山高得不可上。天天生活在云雾弥漫的高山深川之间,什么时候才能返回自己的故乡呢?诗人以水深,山高作比,说明自己寸步难行,无路可走,同时也暗指乡思如水深,如山高。浓重的乡思,无限的感慨,力透纸背。

注:梁岷,指梁山和岷山。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在寒冷的江湾上,极目远眺四方,乡思之情象断了根的征篷一样,随长风飘向故乡。这里用形象的比喻,凝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家乡的感情。

注:江皋,江水弯曲处。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异地,归路迢迢,思归而不能的悲伤。“滞”字的运用,表现出那种压抑苦闷的感觉,如同江水因悲痛停止了流动一样。诗人将人之悲情移入江水之中,想象新奇,不落窠臼。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深秋之夜,万籁俱寂,诗人客居他乡,在这凄切的夜晚,思绪万千,不能成眠;偏偏这时又正赶上鸿雁由北南飞,无限的感伤之情,思乡之意油然而生。诗句用鸿雁作引,抒发诗人对家乡、友人的深切怀念。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隔开两岸的虽然仅仅是一条江水,但江南和江北的风光景物已经觉得完全不同了。诗句用反问的口吻,表达出眷恋家乡的一片深情。

注:谓,说,称。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们从感情上已厌恶南中这一苦地方,你看:就连北方的鸿雁也不应节令而按时飞来。诗人用大雁不应节令而来的现象,反复委婉地突现其对他乡苦地的厌恶,抒发了渴望早日归还家园的思想感情。

注:南中,指今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一带。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大自然的景物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盼时光快流,及早回归的心情。

注:宦游人,在外*之人。物候新,自然界所表现的季节变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凄唱,闻声惊心。凄楚的哀鸣怎能不引起被囚诗人对家园的深深思念。诗句对仗严谨,感情深沉。

注: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

独此他乡梦,空山明月秋

漂泊流落他乡异地,投宿在山庄。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梦。深山之中空寂、肃穆,只有斜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与我为伴,引起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知心的朋友已经离开边塞,回到故乡去了,只有临别之地的树木仍然存在。睹树思人,曾多次攀到树上远眺家乡、友人。这首离别诗,写法新奇,不落窠臼,表达出诗人对朋友、故乡的一片深情。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诗人用借代的手法,写自己独处蜀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和远方的亲人相见。蜀山,代指诗人自己;楚水,代指在楚地的亲人。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诗句含蓄委婉,情真意切。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无情的秋风啊,不肯等待我,先自回故乡洛阳了,把我孤单单地抛在了异地。将人格化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借以抒发作者欲归乡又不能归的矛盾心情,表现得含蓄、隽永。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自来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匈奴胡地,没有鲜花,更无芳草,春不象春,一片沙漠。自从来到匈奴,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穿的衣服也显得宽松、肥大了。写出了昭君“和亲”为国,并为此憔悴,腰身瘦损。但并非楚女望幸斗艳束就此细小舞腰。诗句虽不著议论而能曲达人情,自是咏昭君佳作。

注:缓,宽、松。腰身,据《管子》载:“楚王好小腰(细腰),而美人省食”。

与君相识即相亲,闻道君家住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

与君相见即觉亲近,因为听说君家住孟津;看见行船来打听,客人中可时常有洛阳人。绝句采用男女问答的形式,语言自然流畅,如同民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感人。对故乡的思念借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

登上高楼,远眺日夜思念的故乡,虽然视力已经到了极限,仍不见故乡的影子。但是思乡之情却不能穷尽。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思乡欲归的感情。

注:所思,所思念的家乡。毕,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明月高照,陇山月夜,凄清荒凉,在这里戍边服役的“陇上行人”,只能用凄婉的笛声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象征,是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诗句平淡、质朴,寓情亲切、自然。

注:绮窗,有镂空花纹的窗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一个长久客居外地的游子,忽遇故乡人,激起了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急切地想知道故乡的人事、风物。两句诗用一种不加修饰,几乎是冲口而出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游子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的叠用,突出了思乡的殷切,白描记言的笔法,饱含着浓烈的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客居他乡,每逢佳节之时,便更加怀念亲人。“独”字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凄寂之情。诗人平时已不无思乡之感,待到佳节格外思亲。诗句真挚、感人肺腑。道出了远行人的心声。可谓千古独创,脍炙人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兄弟们登高远望,在遍插茱萸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诗句从对面着笔,别出心裁,构思巧妙,曲折有致,更进一步突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朴实感人。

注:茱萸,植物名,有香气,古人在重阳节佩茱萸用以避邪。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尊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不要把边塞比作京都,这里的八月已降寒霜,草枯叶败,登高纵酒,不知是否还能观赏到菊花了?诗人通过边塞与京都景物的对比,表现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苍苍,烟霭沉沉,江面烟波浩渺,一片迷茫,愁思绵绵,故乡在何处?故土在何方?望眼前之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归思难禁,渴望早归的思想感情。“愁”字将思乡的感情推到了**。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这里是作者为友人陈章甫代言,意指他因朝别暮见的妩媚青山,而逗起对久别不见的旧乡的思归之情。所以,马儿长鸣,刚刚踏上征程,目触青山,一种退隐故林,放情山水之想,顿然而生。句中以景起情,语调轻快,暗露豪士坦荡胸怀。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群鹤翱翔于九天,声声清脆的鸣叫,引得客居他乡的游子不时抬头仰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恨不能即刻启程归乡。“海鹤”暗指刘眘虚,亦是对友人中第的暗赞。诗人送友人归乡,由此抒发了自己那思归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注:太清,指天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眄,斜视,在此引申为仰望。引乡眄,将启程归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荒凉的边塞,悠悠的羌笛声,传来了伤离之曲。背井离乡,征戍之苦,已使征人难忍,更哪堪聆听这触动心声的曲调!缕缕笛声,象亲人的呼唤,又似游子的叹息,这怎能不使游子思亲之情迸发?!但作者未直接刻画征人的举动,而是用悬想示现手法,摹描出征夫神驰万里,想象闺中妻子那无可奈何的愁情。这种对征人的真实的心理描写,更反衬出征夫乡思之深,念家之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深秋时节,黄昏时分,征人独坐于城西湖畔的烽火瞭望台上,湖风迎面吹来,环顾四野,一片苍茫,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更浓。作者借景物描写和人物行为,从侧面委婉地烘托和暗示了边塞征人思念亲人的情景。诗中的“海”为大湖。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思乡之情正不断袭扰诗人的心,使其悲怆欲绝。不知什么地方又传来一阵阵捣衣声。阵阵砧声,敲击着诗人那颗思乡之心,怎能不使游子产生联想:此时此刻,家中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是否也在为我赶制寒衣?语意萦绕,令人荡气回肠,凄清的乡思之情,绵绵的眷恋之意,剪不断,理还乱。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鸽原

在渡口登舟待发,引动起归乡的心曲。在小舟之中,因伤别而梦中幽魂不归。见明月峡想起与家人不能团圆,不觉下泪。望原野上有鴒鸟,引起思念兄弟亲友之情,倍觉伤心。四句处处时时抒写乡思哀情,令人动容。

注:明月峡,在今四川巴县东,峡前南岸崖壁高四十丈,上有圆孔,形如满月,故名明月峡。鴒(jílíng),鸟名,住水边,捕食小虫,常借以形容兄弟互相关心的情意。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思乡念亲的泪水已经流尽了,只能伴着一叶孤舟漂泊天涯。黄昏时分江上烟波渺茫,方向难辩,不知渡口在何方?何时才能停止这种四海飘荡的流浪生活呢?诗人在抒发了思乡之情的同时,也表达出怀才不遇、前程可哀的悲叹。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时时引颈翘望天边,哪座青山是在越中,我所向往的地方?上句诗化用陆机“引领望天末”一句,信手拈来,颇有口语意味;下句运用问句作结,给人一种亲切感,令读者心荡神驰。用动作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具体而含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白霜清的深秋,当银辉洒向床前,诗人恍惚觉得,那皎洁的月光,好似皑皑的浓霜铺地。这错觉是诗人夜不能寐的写照,分外明亮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使诗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低下头来沉浸在对往事的回想之中。“举”、“低”两个相*作,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四句诗,短小清新,明白如话,但却蕴含深意。

注:首句《全唐诗》作“床前看月光”,三句作“举头望山月”。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昔日牛渚的袁少宏因吟诵自己的诗句而受谢尚赏识,如今我哪里就差于袁少宏呢?秋月高照,寒光洒地,苦竹在西风中发出瑟瑟声响。诗人独宿空房,寂寞难捱,不禁思归家乡。这里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不甘心寂寞,慨叹自己不被重用,不遇知音的苦闷。

注:“昔”句,东晋袁少宏有才华,因家贫不得已靠运租过活,镇守牛渚的将军谢尚某夜去江上赏景,听到他吟诵自己的诗句遂赏识他,从此名声大振。

拓展阅读

1、描河山的赞祖河山的

1.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2.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3.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4.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5.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旋已忘。

6.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7.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8.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9.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10.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11.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12.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1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1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2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4.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7.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32.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33.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34.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入水云寒。

35.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36.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3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38.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40.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4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4.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45.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46.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肠,不应比鼓吹。

4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描河山的赞祖河山的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怀》

5、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0、桂林山水甲天下。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3、经典学作品:《经》名及译文作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解读: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一个长途跋涉的行者,在饥渴难耐之时,别人赠与他木瓜或者桃李之类的鲜果以解渴或者止饥。但受惠之人并非就此忘记了这滴水之恩,而是以涌泉报之——拿出随身携带的贵重的美玉相赠。

知我者谓我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读: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充满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奢求。高远的苍天啊,是谁把家害成这样?这是在发抑郁孤独的心情。知音难觅,所以要珍惜朋友,多理解他人。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读:小心谨慎,好像走在深渊边上,好像走在薄冰冰面上。这是在形容做事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有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就能办好每一件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音渠)劳。

解读:悲伤啊,父母生我养我多么辛苦。感恩和孝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父母的辛劳都是儿女前进的动力和情感的依托。孝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读:其他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为我雕琢美玉。善于向别人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解读:既明辨是非,又聪明过人,这样的人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名誉。我们现在常说明哲保身,就是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伤害他人,而又很从容地生活。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解读:白玉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但是言语上的污点,是无法收回删去的。所以,说话的时候要三而后言,不能因为一时生气就说出伤人的话,那样的伤害是无法磨去的。

不忮(音置)不求,何用不藏?

解读:不抱怨不嫉妒,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善呢?与人交往,最好的法则就是不要去要求他人,这样也就不会伤害他人了。

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读:我要将过去的错误作为警戒,以防止后来再犯错。现在说“惩前毖后”,就是要不断吸取过去的教训,纠正以后的行为。这样以前的错误才会变得有价值。

4、《维导图学古 记事怀》读后感摘抄

当你提笔开始绘制维导图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都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人李白与汪伦正在桃花潭边作揖惜别,这便是古标题《赠汪伦》了。

而事件的起因来自古前两:李白坐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在踏歌而来。这位边走边唱前来送别的人,就是李白的友人汪伦。

李白不禁感慨万千,忍不住向世人炫耀他和汪伦的友情之深,就连深千尺的桃花潭都比不上。

将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画面留于脑海,绘于笔下,整首的逻辑线路逐渐清晰,记忆起来也更加有趣、快速。

维导图学古》更让人惊喜的是,它并不局限于歌本身的内容,还巧妙地呈现了故事相关的知识链接维导图,让认知延伸到古之外。

在《赠汪伦》这首中,书中运用维导图解读了“踏歌”的延伸知识,以“踏歌”的舞姿,从别名、形式、发展三部分阐释了“踏歌”的内涵。

这种运用维导图进行知识链接与记忆,才是古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真正让古活起来,让维看得见。

5、《维导图学古 记事怀》读后感摘抄

当你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到了最重要的实战运用环节,这是维导图学古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了解了古的内容以及背后的相应知识之后,书中还贴心地设置了相关的古考题演练,让孩子们把“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书籍末尾还特地预留了维导图绘制模板,让孩子进行真正的“维导图学古”,在图像可视化的体验中迅速记忆古,训练专注力和维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跟随《维导图学古》一起绘制维导图,快乐学习古词吧!

维导图学古 记事怀》读后感(四):小学到初中的古维导图学,图文并茂,娃背诵起来无压力

前几天,知乎上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学古、背诵古文?”

我的同事一直说:"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不理解的东西是多么痛苦吗?为何要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父母对于传统的机械式背诵古词,持怀疑的态度。

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就背了大量古词,有的甚至倒背如流,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千百前创作的这些古词,它字词意子语法、创作背景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于是,很多父母就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古词,如何真正掌握一首古词。这都是因为他们缺少方法和技巧。

尤其是自“部编本”语文教材大换血后,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小学古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初中的古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

可见,掌握古词,已经是中小学教育大纲上的必备要求。

那么,面对80首小学阶段必背古词,孩子们难道还是要靠传统的死记硬背吗?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的关键时期,在积累古词素养的最佳时期,如果学习古词只求背诵、不,只求所谓的“语感”,而没有古词知识和古词理解能力,就等白白浪费了最佳的学习和奠定基础的时期了。

况且,死记硬背,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因为面对填词、填以及理解和赏析歌的题,很多中学生无从下手。

为此,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亲传弟子汪志鹏,为了让小学生学好古词,特意为小学的同学们亲自绘制了一门书《维导图学古》。

他将书中的每一首,利用维导图,将赏析、趣记、知识链接、实战应用,全部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让古词跃然纸上,让学习变得有趣。这样协助小学生们有条理的吸收知识,让小学生更好地记诵和理解古词。

80首小学生必背古

维导图,助力孩子自主学习

这本书,共三册,包含了小学生必背古词80首。全面覆盖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古词学习任务,可以说是一套绝佳的入门读物。

里面收录有“仙”李白的五言古《静夜》,在秋日夜晚,人抬头望月的所感,表达了深深的之情。

以古《赠汪伦》为中心,向着四周发散开去,延伸出了字词、法、内容、鉴赏四个一级分支,让孩子能全面、深入了解人和创作背景。

通过这些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孩子以更好的路记忆理解古词,同时还能提高孩子归纳、分类、逻辑整理的能力。

另外,书本在每首古的背后,都准备了丰富的课外延伸:趣闻、知识链接和阅读训练题,让孩子在学习古词后,可及时进行巩固记忆,接轨课堂考试,以后考试也就能举一反三了。

精装方脊,横开本

100克高档环保用纸,方便好用且环保

在印刷和材质上,这套《维导图学古》也非常给力!

古色古香的封面,颜值超高。

不同于别的书籍,《维导图学古》整本书都是精装方脊,锁线装订,这样孩子在使用过程中,怎么翻都不会脱页。这样就不会有书容易坏的问题了。

而且整本书都是横开本,在阅读时,可以完全摊开,看起来更方便。

最让我惊讶的是,《维导图学古》的用纸是100克的高档环保用纸,而且都是彩色印刷,没有任何的墨迹啥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人工手绘而成的。

就连维导图都是全彩呈现,非常便于阅读和欣赏,使用起来纸张光滑无异味。

学好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孩子从小就开始积累;而好的学习方法,也能令孩子的学习效率翻倍。

提升记忆、逻辑维和归纳能力

汪志鹏是何许人也?他是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亲传弟子,是东尼·博赞授权认证讲师、

第9届世界维导图锦标赛副裁判长、第10届世界维导图总决赛中区裁判长、第11届世界维导图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中区执行裁判长。

于是,汪志鹏利用自己十年维导图实践经验,和自己的团队共同打造的维导图系列书籍。

维导图学古》就是其中一本。他独创维导图学古,利用左脑分析文字和右脑识别图像的大脑运作机制,做到同时调动左右脑,让小学生们加强深度理解和记忆,让词记得住、记得牢。

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对“维导图”一定不陌生,作为一种简单又实用的维工具,它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非常实用。

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它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本书正是借用这种形式,巧妙地在古词中融入了维导图记忆法,用简明易懂的讲解,帮助孩子提高记忆,逻辑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

这套书共选取了80 首古词,并都一一配上了维导图帮助孩子记忆理解。

例如,这首由唐代人贺知章的《回偶书》。

这首古维导图以古《回偶书》*,向四周扩散出与相关的其他元素,分为内容、字词、法、鉴赏四个分支。

其中“法”延伸出一个分支,说明这首作手法是对比。

“内容”则分出两个分支,把《回偶书》这首古进行拆分,分为表达的想和描的内容两个方面;“字词”有两个分支,通过这部分,孩子能了解到词中的字词,丰富孩子的知识。

“鉴赏”部分,把整首古意分析出来,让孩子掌握词中的关键。

通过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忆,孩子的路会变得非常清晰,就能轻松记住古的脉络,进而对整首的内容和意境也能更好地掌握。

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古词时,孩子们可以边学边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学习故事的兴趣,而且画画相比较单纯的记忆来说,对于孩子来学,画画更容易和有趣一些。

图像维和文字理解相结合的方法,在绘制维导图的过程中,孩子学习古词,不仅能让故事以图画的形式活起来,还可以提升想象力、专注力和维力,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掌握各类词。

这样有趣的学古方式,孩子可以轻松地理解歌。

而且,孩子学会运用维导图后,无论是用于记忆古词、记忆数学口诀,梳理工作重点,还是物品的整理归纳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受益无穷。

全套古词书,小学生必备的80首古词,整个小学阶段都适用的,是一套绝佳的入门读物。

学古这件事儿,宜早不宜迟,“从娃娃抓起”最好哦。

点击查看更多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4731.html

热门阅读

  1. 承包厨房的协议书
  2. 2016给闺蜜的幽默结婚祝福语
  3. 关于用制定造句
  4. 大学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5.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6.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
  7. 生日心情说说大全
  8. 《安塞腰鼓》最新教学设计
  9. 优美句子59条
  10.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11. 幼儿园大班环境创设总结范文
  12. 意大利童话故事《神奇的戒指》
  13. 蘑菇花朵幼儿故事
  14. 关于克隆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15. 移动公司业务稽核员岗位竞职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