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李白鉴赏与赏析
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塞下曲》李白鉴赏与赏析,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文学网。
***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首句言“***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 “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拓展阅读
1、《赠孟浩然·李白》原文与赏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然观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等词句,殆非真隐者,只是报国无门,慨然隐居以求清名而已。这点与李白有共同之处,亦是他敬佩仰慕浩然之原因所在。本诗推崇浩然备至,全是爱慕之意,而弦外之音则未免惜其不遇。
首联二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明确表达自己对孟浩然倾爱仰慕之情。“爱”是本诗的诗眼,以下诸句皆因此而生,围绕着“爱”字,道出所以“爱”的原因。“夫子”是古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风流”,指孟浩然风神散朗,潇洒清远的高洁品格。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以下二联皆是“风流”的具体展开:少弃轩冕,老隐松云,醉月中酒,迷花不仕,都是浩然的风流本色。
颔联以极其简洁的文字概括了孟浩然弃轩冕、卧松云的隐居生涯。“红颜”在这里指少壮、青春的颜色,与“白首”相对。“白首”句着一“卧”字,活脱写出了浩然洒脱清远、超然世外的高情逸致。颔联重点落在浩然的隐逸生涯上,而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则具体写浩然的隐居生活:浩月悬空的良辰清宵,啖松子,饮美酒,辄至于沉醉,有时则迷恋于林间的鲜花丛中。“中圣”,典出《三国志·魏志·徐邈传》,魏国初建时,严禁酗酒,而徐邈往往偷喝,并至于沉醉,自称“中圣人”。盖酒清者为圣人,“中圣”即醉酒之意。这里不用“中酒”而用“中圣”,因为“酒”字与上文“醉”字相叠,又太浅露,用“中圣”则与下联“君”字对得十分工整。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仰叹之情。“高山”,典出《诗经·尔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白以“高山”这一意象,来象征孟浩然的高洁品格,可见他对这位孟夫子的仰慕之深。李白虽非孜孜于功名利禄之辈,却时刻向往着兼济天下。他想功成身退的一天,与陶朱、留侯那样泛五湖、戏沧洲,为方丈蓬莱中人,他的入世意识比孟浩然强烈得多。所以,他对孟浩然又有“高山安可仰”之叹,觉得只能向孟的高洁芳馨的品德行礼拜揖了。
李白的自由个性常常在诗中不由自主地透露出来。此为五言律诗,却有古诗的自然流走之势。正如前人所说: “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为近焉。”(《李诗纬》)此诗语言自然简朴,而对仗又十分工整。李白不屑为格律所束缚,但并非不守格律,这种自然又中规矩的境界是其他诗人所不可企及的。
太白赠浩然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两联意重,法不可从。(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吴汝纶曰: “一气舒卷,用孟体也,而其质健豪迈,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2、《望天门山·唐·李白》原文与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李白的诗,仔细赏玩,这首诗确实是很有诗味的。
“天门山”,指今安徽省当涂县、和县的东西两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从南京乘江轮往长江上游驶去,不多久就会看到这东梁山和西梁山,在长江之中屹立,虽然并不太高,却隔江相对,宛然若门,加上江涛滚滚,拍打着山崖,江天空阔,气象倒也十分雄浑豪壮,难怪李白要吟诵一番了。
题目是“望天门山”,还应该从“望”字上来做文章。“望天门山”者,诗人自己此时并不在天门山,而是在大江之中,帆船之上。究竟是从下游“望”的呢,还是从上游“望”呢? 即是说,李白究竟是乘船上行呢,还是下行呢?这个问题大家有些不同的意见。我们的想法是,把李白解释为是下行,从上游望天门山比较好一些。道理我们下面再说。
“望天门山”,是“望”得很有特色的。“望庐山瀑布”也是在“望”,可是“望天门山”的“望”,不同于“望庐山瀑布”的“望”,“望庐山瀑布”是“静望”,站在一个角度不动;“望天门山”是“动望”,是在小舟之上,随着小舟不停地向天门山靠拢,由远及近地“望”。这就是这首诗的特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远望。李白站在船上,远远地抬头看见了天门山,雄伟地矗立在江中,这是最先映入李白眼帘的事物,也是诗要描写的主体。“中断”的“断”字下得十分贴切。东西梁山靠江心的一面,十分陡削,好象是悬崖峭壁,并不如他们靠江岸的一边那样舒缓平坦。就好象一刀把它们切开来的那样,中间“断”了。这一点,不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李白有一首《瀑布》诗,开头两句是“断岩如削瓜,岚光破崖绿”。瀑布是必须有断岩绝壁才能有的,如果山有一定的坡度,水往下淌的话,只能是山涧水了,还成什么瀑布?所以从“断”字是可以看出山之陡削来的。这句是说天门山中间给江水冲断了,楚江开通了。这一带古时属楚地,故称楚江,这一点大概无庸赘言了。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是李白把视线往下移了一下。由山看到了水,仍然离天门山还有一定的距离。碧水,形容水清如碧,其实大浪滚滚,泥沙俱下,水在近处看是不可能很澄碧的。可是李白是远望天门山下的水,由于青山的映照,水色就显得比较深,此时太阳尚未升得很高,光线也比较暗淡,所以看上去好象“澄碧”了。长江水本来是东流的,可是这一段航道从芜湖开始就往偏北方向流去,一直要过了南京,才又继续往东而去。这是从总的趋向说。当然在这段航道里,弯曲之处也不少,至天门山,当是又向北一拐。所以“至此回”的“回”应该当作“转弯”或“绕弯”讲。
“两岸青山相对出”。船慢慢地接近天门山了,山色青青,已在目中,而且是东西梁山非常对称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形势确实十分险要,春秋时,楚国获吴国大舰就在此地。自六朝建都金陵,这里都要屯兵把守。两岸山顶以前各有一城,为南朝宋将王元谟所筑,可以据此来控制江面的。其之所以险要,就是因为“山”是“相对出”的,若只一面有山,第一句也不能下“断”字,这里也就不会成为江防要地了。
“孤帆一片日边来”。有人说,“孤帆一片”是指李白自己的船,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全篇是“望”中所见,那么这“孤帆一片”也应该是望中之景。船已经驶过天门山了,如再望天门山,该回过头来了。这时候诗人并没回头,而是继续向前直视,远远地望见一只孤舟,从水天相接之处徐徐而来,也许是很远吧,还只看见船帆一片!这是何等壮阔的气象!读者可以细细体味。问题是“日边”三个字。这“日”,是“旭日东升”之“日”呢,还是“日落西山”之“日”?我们想,古人出门远行,日落西山之时,大多已要寻找宿处,江行亦复如此,该早早靠岸下锚过夜了,断无再行之理。而理解为“旭日东升”之日,则是早晨刚出发,顺流东下,遇见对面来的船是很可能的,此其一;第二,旭日东升,孤帆一片,气象比较浑厚壮观,如晚照之下,显得萧索,就诗的意境来说,前者比较融和。再说,从“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看,诗人也是顺流而下,顺着船行看水流,比较合于情理;最后,古代说“日边”,一般是指日出之处,而不是指日没之处,这是通行的道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想,把李白解释为从上游顺流而下比较合适一些。
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全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般的分析文章把这首诗比作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我们想,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应该是一系列由远及近的特写镜头,从远处望天门山,一直到船驶过天门山,一直向东远去。它不是象风景画那样静止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是在变化着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站立在船头之上,顺流而下,而他那深邃的目光,正在捕捉着每一个足以表现天门山特征的镜头:望山,山矗之;望江,浪滔滔;望远处,金光闪闪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孤帆一片就从那边驶来……读了这短短四句诗,我们不但会醉心在如此大好的山河之中,也还为诗人雄浑淳厚的气质,豁达畅通*怀,豪放爽朗的心情所*,而且更要为诗人卓绝千古的艺术才华所惊倒!
3、李白《玉阶怨》古诗赏析与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古已有之,属《相和歌·楚调曲》,是专写宫女怨情的乐曲。“太白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萧士赟语)。
“玉阶”,白玉砌成的阶梯,说明这不是一般处所;“白露”,令人联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点明了秋季的特点;“夜久”,暗示主人公伫立玉阶的时间之漫长;“侵”的主语是白露,白露是后半夜才有的,如今已侵湿“罗袜”,则露之重、夜之寒、伫立之久,更不言可知。这里,作者不写人而只写罗袜,令人想见其仪态、身份;不写怨情而只写罗袜被白露所侵,令人从主人公伫立之久而窥见其幽怨之深。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转写主人公由室外入室内、于室内隔帘望月的情景。从“下”到“望”,细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却下”,还是放下的意思,却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入室下帘,本有推却愁怨,不再想它之意,可实际上,这愁怨是推却不去的,它随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又来到了水晶帘内。“望秋月”,主人公由室内之光吸引而向秋月凝望,因是隔着水晶帘,故一轮秋月“玲珑”在目。秋月玲珑,似在怜人;幽人在室,又似怜月;人望月,月照人,在这无言相对之中,我们不是可以真切地体察到女主人公的幽怨情愫吗?
这首诗设色淡雅,造境高妙,从玉阶、白露、罗袜,到水晶帘幕、玲珑秋月,一色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在这样的场景中,女主人公始而伫立玉阶,继而露侵罗袜,又继而入室下帘、隔帘望月,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女主人公不便明言,作者也秘而不宣,全让读者去驰骋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从这类诗中可以领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