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0

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屈大钧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4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4分)

参***

(1)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1分)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叛国变节的李陵的鄙夷。(1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2分)

(2)作者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节令特征,(1分)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境;(1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内心不可遏抑的悲愤与无尽的伤感。(1分)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诗歌的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歌的三、四联分析一夜落龙堆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

1.诗歌的颔联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这两句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

2.诗人首先在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主观题意对即可)

赏析:

《云州秋望》是清代诗人屈大均的诗作。清康熙七年(1668)秋,屈大均携妻王华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塞外雄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诗的颔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就游踪言志,敬重汉代出使匈奴、持节不屈之苏武,鄙视降志屈节之李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颈联中联想到群鹰随风而动,万马驰骋,携压城乌云而至,最后笔触落在关河两岸的柳树一夜尽落关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决心奋起反抗、誓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拓展阅读

1、独不见李白理解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水国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语使用的妙处。(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水国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①(3分)C

②(4分)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言之有理即可)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2、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下面的语中加点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揭示了有关内容。

C.是我国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体。又名长短句、余、曲子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人按字数把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3.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万类。

4..中“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这里用来表达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3、兴八首其六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

花萼③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④。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帝王

【注】①此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人时年55岁,滞留夔。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④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⑴请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4分)

⑶作者在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4分)

⑴点出了中的“”字(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1分)。

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1分),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1分),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1分)。(如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围”、“起”,最多给2分)

⑶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每点1分)

的解方法

1、字不离。汉语中一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不离句。在综合中,常常要求理解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理解说明文的套路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文艺说明文。

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中考标准化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的说明顺序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词《云州秋望》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0232.html

热门阅读

  1. 《握着一颗坚强的心》读后感
  2. 经典早安心语励志经典语录
  3. 有关低碳生活的优秀日记400字
  4. 大学生活部部长竞选演讲稿
  5.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6. 简单春节祝福语
  7. 关于春节的对联带横批
  8. 满月祝福语女孩
  9. 徘徊少年杂文随笔
  10. 《大自然的启示》习作讲评教学设计范文
  11. 201年鸡年除夕祝福语短信
  12. 大学生假期导购实践报告
  13. 暑假快乐微信祝福语大全201
  14. 七年级上册《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15. 梧桐山弘法寺对联摘抄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