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全诗赏析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2.子猷:《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以子猷拟王十二。

3.中道:中间。流孤月:月亮在空中运行。

4.苍浪:即沧浪。王琦注:"沧浪,犹沧凉,寒冷之意。"这里有清凉的意思。河汉:银河。

5.长庚:星名,即太白金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古时把黄昏时分出现于西方的金星称为长庚星。

6.玉床:此指井上的装饰华丽的栏杆。

以上十句为第一段,描写王十二雪夜独酌、怀念远人(李白)的情景。

7.狸膏:用狐狸肉炼成的油脂,斗鸡时涂在鸡头上,对方的鸡闻到气味就畏惧后退。金距:套在鸡爪上的金属品,使鸡爪更锋利。

8.坐令句:王琦注:"玄宗好斗鸡,时以斗鸡供奉者,若王准、贾昌之流,皆赫奕可畏"。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

9.哥舒:即哥舒翰,唐朝大将,*哥舒部人。曾任陇右、河西节度使。《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杂录》:"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之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西屠石堡:指天宝八载哥舒翰率大军强攻吐蕃的石堡城。《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保石堡城,路远而险,久不拔。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上录其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紫袍:唐朝三品以上大官所穿的服装。

10.直:通"值"。

以上九句为第二段,揭露当时权贵当道,专横跋扈,正直的读书人却被排斥。此明为王十二鸣不平,实亦己之不平。

11.明月:一种名贵的珍珠。《文选》卷二九张协《杂诗十首》之五:"鱼目笑明月"。张铣注:"鱼目,鱼之目精白者也。明月,宝珠也。"此以鱼目混为明月珠而喻朝廷小人当道。

12.骅骝:骏马,此喻贤才。蹇驴:跛足之驴,此喻奸佞。

13.《折扬》、《黄华》:黄华又作皇华、黄花。《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成玄英疏:"《折杨》、《皇华》,盖古之俗中小曲也,玩狎鄙野,故嗑然动容"。《清角》:曲调名。传说这个曲调有德之君才能听,否则会引起灾祸。据《韩非子·十过》载:春秋时晋平公强迫帅旷替他演奏《清角》,结果晋国大旱三年,平公也得了病。

14.《巴人》:即《下里巴人》,古代一种比较通俗的曲调。《阳春》:即《阳春白雪》,古代一种比较高雅的曲调。奇璞:《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5.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贝锦:有花纹的贝壳,这里比喻谗言。《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两句意为:谈笑之间稍有不慎,就会被进谗的人作为罪过进行诽谤。

16.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战国策·秦策二》:"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姓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一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以上十四句为第三段,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揭露当时是非不明、邪正不分的社会现实;抒写自己曲高和寡,遭人谗毁的悲愤。

拓展阅读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教案】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参考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特的怀,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话》云:“太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几分意,梧桐也已染上枯*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在这里,随着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老”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人带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之感被引发出来。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力。

2、《金昌绪·春怨》阅读案 原文翻译 注释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语言生动活泼,具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话》中曾把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如杜甫“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这首《春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一层。它总共只四句,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会茫然不知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案。第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复是:这位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案。但是,这最后的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的题目是《春怨》,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像、去思索。这样,这首小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却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咏怀首阮籍》原文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之。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理解这首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几个典故的背景和用意。下面先从第三、四句说起。

“飘飖”一词,出于《经·豳风·鸱鸮》。《序》曰:“《鸱鸮》,周公救乱也。成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以遗,名之曰《鸱鸮》焉。”这一说法则又出于《尚书·金縢》,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曾承用,后人于此都无异说,阮籍的意思也不可能什么两样。但阮籍在形容周公忧惧之心的“飘飖”字底下接上“难与期”三字,则非直咏原来的史实可知,这里只是反其意而用之,对此表示存疑之意。显然,他是另一番用意才使用这个典故的。

周公影射何人?不难想到,此人指的是曹操。曹操一直把自己比作周公。他也招纳贤士的作风,所以《短歌行》中句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也东征的历史,所以《苦行》中句曰:“悲哉《东山》,悠悠使我哀。”但也由于功高震主,旁人疑其不臣之心,因而建安五年《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又说:“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说明他像当年“周公救乱”一样,怕“成未知周公之志”,所以《鸱鸮》中的“风雨所漂摇”之感。然而不管他怎样信誓旦旦,援《金縢》以自明,阮籍却是认为“难与期”而仍然表示不信。

问题何在?因为曹操决非存心归政于成的周公。他实际上只是充当了周文的角色。

建安七年,曹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如萧何故事。八年,策为魏公,加九锡。一年,进爵为魏年,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这时曹操的臣下都已按捺不住了,觉得这出周公辅成的滑稽戏不必再演下去了,于是纷纷人前来劝进。曹操却说,“‘施于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矣。”(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这就表明曹操本人不想再去改演其他角色,他已把未来的武——曹丕安排在接班人的位子上了。

果然,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同年月曹丕代汉称帝。一切都在曹操的计划之中。历史的发展表明,“曹公”自明心迹的《金縢》之言,又怎能信以为真?

但当代的这位周武却并非使用武力夺取天下,因为汉室太衰弱了,于是这一次的改朝换代采取了武戏文唱的方式,曹丕迫使汉献帝用禅让的名义交出了刘氏天下。

曹氏父子苦心筹划的目的实现了。《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说明他是多么踌躇满志。因为曹氏上下两代取得**时没采取什么粗野的手段,他们都是以圣人的姿态临朝亲政的。

但这样的禅让与原来意义上的禅让毕竟相去太远了。按“禅让”一词,古代亦作“揖让”,《韩非子·八说》曰:“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揖让而传天下者。”先秦诸子于此类似的陈述,认为尧之禅舜,舜之禅禹,都发生在远古时代,那时风俗淳朴,原来的君主确是真心实意地在让贤。只是此风一开,后代那些觊觎权位的人却常是利用“禅让”的名义窃取**,逼迫主子让出君位了。就在春秋、战国之时,也就多次出现过“禅让”的事件,例如燕国的子之曾用权术诱使哙让出君位,真的实现了异姓之间的“揖让”。

显然,后代那些充满着奸诈手腕的“禅让”,已经把古代那种充满着光明正大的优美感情的“禅让”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尧、舜、禹之间那种出之于公心的美好*理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阮籍慨叹地说“揖让长离别”矣!

曹操为了牢固地控制汉献帝,不让宫廷中再次出现伏后事件,建安八年时还把三个女儿许配给刘姓天子。夫妇好合,“燕婉之求”,这本来是人生的美事,然而这种出于*需要的结合,首先考虑的是关**得失的利害关系,所以阮在“揖让”“飘飖”之后又接上了“岂徒燕婉情,存亡诚之”句,把婚姻问题和国家存亡之事联系了起来。按“燕婉”一词,出于《经·邶风·新台》,用来指称婚姻之事,那是没什么疑义的。这次曹、刘之间的联姻事件随后又了新的发展,所以阮籍引用了历史上的另一个典故,指出它漂亮的帷幕下掩盖着的悲剧性质。

所谓“赵女媚中山”,本事出于《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篇,说的是春秋时期通过婚姻而进行的一项阴谋勾当。赵襄子承他父亲赵简子的遗教,谋取代的国土。他利用“代君好色”的弱点,“以其弟姊妻之”,然后“谒于代君而请觞之”,席间杀了代君及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这一事件还记载在《史记·赵世家》中。阮误以“代”为“中山”,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人使用典故时比较随便,还不注意考订的缘故。(参看黄节《读阮嗣宗札记》,萧涤非笔记,载《读三札记》。)

赵女发现自己受了欺骗。她的出嫁与人,只是出于父兄*上的需要,对于她个人的幸福,没加以一丝考虑,她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女子出嫁从夫,她的利害得失,已与丈夫的地位结合起来,这时她自然会站在夫家的立场来反对兄弟的逼迫。阮籍的这个典故用得何等贴切!现实生活中的那位“赵女”,已经立为汉帝皇后的曹节,对于曹丕的逼迫也是悲愤异常,站在刘家的立场予以严厉的谴责。《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曰:“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大约要数这位被充作“媚”物的曹女,对乃兄“禅让”时玩弄的手腕,那种凶恶而又出之以伪善的表演,知之最深,因而厌恶特甚的了。

什么周公的《金縢》之志,什么舜禹的揖让之轨,在后代历史中就没出现过。“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这是人的感受,也是活生生的现实。

曹女充当父兄的*工具,从出嫁那天起就并非单纯为了燕婉之情。她与汉献帝的结合,关系到国家的或存或亡,然而“祸衅”终究“不可辞”,原因在于“谦柔愈见欺”。这时的汉室帝后已经完丧失了自卫的能力,只能为号称“周公”、“舜”、“禹”的野心家所摆布,叫他们演出什么戏就照本宣科。“萧索人所悲”,何况那些身临其境的人,曹女只能“涕泣横流”,而敏感的人也就“怵惕常若惊”了。

《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阮籍在《咏怀中援用上述几件“古”事,它所证明的“今”事,只能指曹氏父子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别无他事可作解释。因为司马氏父子没把女儿许配过曹氏的三位幼主。

但阮籍写作这可也不能理解为只是针对曹氏一家而言。他所抒发的郁愤,如此深沉,如此真切,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亲身的感受,他对此切肤之痛。

“揖让”“飘飖”等事,不光发生在汉末魏初,而且在他眼前又一次地重现了。司马氏父子俨然是当代的“周公”,而且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重演“舜禹之事”。不幸的是,阮籍本人也给卷入了这一历史事件之中。

权臣的谋取**,完成“禅让”的典礼,事先总要经过一道封、加九锡的手续,表示他功烈辉煌,可以继承前朝基业而无愧。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司马昭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完成了“禅让”前的准备。而这篇劝说司马昭接受殊礼的大作,却是出于阮籍的手笔。这也就是保存在《文选》中的《为郑冲劝晋笺》一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父子三人的阴险毒辣,又远远地超过了曹氏父子。阮籍对于这一些*活动的用意,自然洞若观火。他是多么不愿意干这违心的勾当!但由于他文名太大,而谄媚逢迎如司空郑冲之流却偏要借重他的文章来劝进,阮籍虽想托醉推辞,无奈那些人偏不肯放过,还要派人前来催逼,阮籍深知此中利害,也就不再采取消极抵制的办法,一气呵成草成此文呈上。就在这一年阮籍也就去世了,因而未能看到后年演出的“禅让”大典,但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他对眼前发生、亲身经历的事着极为深刻的体会。

这就可以回到的开端来了。“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阮籍引用《淮南子·说林篇》中的这两个故事,列于之首,抒写他的心情,定下了一个悲慨的基调。人在纷乱的政局中徬徨。面前的歧路,可以往南,可以往北,稍一不慎就会误入歧途;本色的素丝,可以染黄,可以染黑,浮华的外形常是掩盖着本质。世事翻覆,无所定准。自命忠诚的人,却包藏着祸心;进行*勾当时,却穿戴起神圣的黻冕。冷眼旁观的人,既不能退出舞台,时还不得不前去充当不愉快的角色。阮籍感于此,自然要既悲且泣了。

阮籍本是局外的人,与“禅让”双方都没什么深的关系,也不像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那样想要从中得利,然而世事如此,不由自主,污秽的*漩涡,硬是把他卷入其中,于是他在的结束时沉痛地提出了问号:“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这是发自内心的悲叹:生逢乱世,何以保此洁之躯?

沈德潜《说晬语》曰:“阮公《咏怀》,反覆另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俶诡不羁,读者莫求归趣。”但若掌握住作者思绪的脉络,联系其时代背景,则还是可能推究其用意之所在。即如《咏怀》其这一首,似乎迷离恍惚,不可捉摸,然而试作探究,则又觉得章法甚明,每一句话都可以找到着落。只是中的寓意大家为什么视而不见?原来过去的研究工作者总是一种成见,以为阮籍乃阮瑀之子,而阮瑀是曹操的僚佐,因此大家都把他看作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氏父子的坚定分子。这种看法其合理的地方,阮籍确是不满于司马氏父子的弄权,同情于曹氏子孙的萧索,但他既未受知于曹氏,也不愿为司马氏出力,用中的话来说,他只是一名·“嗟嗟涂上士”罢了。阮籍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人,齐物等量,并不忠于一家一姓,因此他既不是司马氏的佞臣,也不去做曹氏的忠臣,后人硬要把他归入曹魏阵营之中,些篇章也就难于作出解释了。

阮籍“本济世志”,对自魏明帝起的*风气甚为不满,这在《咏怀所发抒,前人也已指出,但他对曹操、曹丕加以抨击,却是从未人想到过。其实阮籍持这种观点也是容易理解的。《晋书》本传上说他“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可以想见,他对当代那些逐鹿之徒难道会看得比“竖子”还高明些么?“竖子”之中,难道不可以包括曹操父子和司马懿父子么?

阮籍眼界开阔,好作哲理上的探索。他在《咏怀中的见解,统观古今世变,洞察当前人情,因而悲愤郁塞,歌哭无端。钟嵘《品》评其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也就点明了《咏怀的特点:言虽浅近易晓,然而寄托的理想,抒发的感情,却是俯仰今古,感喟莫名。

古往今来,在君权的争夺上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使他感到由衷的厌恶,于是他设想那么一个社会,没君臣之别,没强弱之分,大家都能顺其自然,尽其天年。《大人先生传》中形容这种无君的社会是:“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这种*理想,正是他在多次经历了“周公见志”“舜禹揖让”之后才提出来的。

4、维的:栾家濑的

年代:唐作者: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鹭惊复下。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时出现一深潭,时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它把水脚静静*在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直到**大意的游鱼游到嘴边,才猛然啄取。正当鹭鸶神贯注地等候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当它明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的宁静。

《栾家濑》这首小写的就是这么一个趣的情景。“飒飒秋雨中”,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紧要之笔。因为这场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溅起跳珠,惊动鹭。“浅浅石溜泻”,正面描绘栾家濑水流的状态。“浅浅(jiān间)”,同“溅溅”,水流急的样子。“泻”字也极传神,湍急的流水从石上一滑而过,一泻而逝。正因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击、“跳波自相溅”的奇景。前三句,实际上都是为第四句作铺垫,为烘托“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这是形象的主体,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人巧妙地以宁中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在这里,没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漩涡的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1220.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年最新的5青年节祝福短信
  2. 宋词赏析卜算子·答施
  3. 故乡梦想绽放的田园散文
  4. 描写江南的诗词大全
  5. 世界无烟日祝福语精选
  6.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带有颜色的优美诗句
  8. 关于平水韵咏春的诗文
  9. 席慕容《桐花》读书笔记
  10. 关于社区述职的报告
  11. 最新大学生国庆节66周年演讲稿
  12. 2016年搞笑平安夜祝福语
  13. 201年最新谷雨节气贴心祝福语
  14. 小学生国庆节诗歌
  15. 台湾旅游见闻士林官邸的邸散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