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诗词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3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诗词翻译及赏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前言】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不说游人摘花归去,而只说从堤岸到城头“总是花”。这样更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2]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拓展阅读

1、元问《平乐·太山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世间多少秋毫!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它就见到天了,为人谦称。

公元1233年蒙古军占领金首都汴京,元问被羁管于聊城。蒙古太宗八年(1236),他获得自由,暂居冠氏。这年三月,一位友人将赴泰安,约他同行。在三十天的旅行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散文《东游略记》、《游泰山》和这首《平乐》

为登眺之作,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人开阔*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人的家国之痛。

江山残照,落落舒眺——落落:晰的样眺:开阔而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尽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落落展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人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尽心》说,孔“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i)鸡”见《庄·田方》篇,写孔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发覆),它就见到天了。人登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干峰顶,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怀,风格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文、、曲。其中以作成就最高,其“丧乱”尤为有名;其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2、薇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思:语气助

矣:语气助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

昔:从前。

薇》是《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有不少周天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

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一会儿也来不,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

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句。在文学史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强盛的生命力和*力。

从写作看,它和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章法、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薇》(节选)一篇确是《经》中最的篇章之一。

3、西江月梅花

西江月·梅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前言】

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悼亡之旨。全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中的佳作。

【注释】

⑴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么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

玉洁冰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这首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源》论咏物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4、《题龙阳县青草》的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梦压星河。

注释

唐珙,字温如,元末人。

①龙阳县:即今南汉寿。

②青草:位于洞庭的东南部,因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与洞庭一脉相连,所以,中又写成了“洞庭”。

③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④天在水:天的银河映在水中。

参考

秋风劲吹,洞庭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

题中的“龙阳县”,即今南汉寿。“青草”,即今洞庭的东南部,因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题中说“青草”,而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一、二两句,人即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亮的银河倒映在中。边客船人从白天到晚,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有”,梦醒时,留在心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酣,不难觉察出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不少,但像这首这样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在艺术的主要特色。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作所少见。

5、杨万里《事近月未到诚斋》古原文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前言】

事近·月未到诚斋》是宋朝人杨万里所作,此充分的展现出作者的文,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充分了展现了作者居住旁边的景色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注释】

①诚斋:作者字号诚斋,也是作者书房的名字。

②万花川谷:诚斋不远处一座苑圃的名字。

③十五十六:指十五十六的月亮。

④未是:还不是。

⑤庭:庭院。

⑥修竹:修长且直,很青翠整齐,叫修竹。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现在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的。

这是一首咏月,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下阙,阙写人登万花川谷望月之缘由,把万花川谷周围的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观察到细致入微。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这两句使悬念顿解,也说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下阕通过片一系列的描写为读者留下铺垫,既而描写登万花川谷后看到的月色。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冰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月光最的日

“末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这是一首描写月色的,一般直接写月亮的都是直接写月亮的景色,而作者却用诸多写法来衬托月亮,表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洞察力,作者借月写人。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

点击查看更多《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诗词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5729.html

热门阅读

  1. 医院春节对联
  2. 经典古代诗词
  3. 成功与胜利永属自强者的演讲稿范文900字
  4. 郁闷的小孩优秀DV剧本
  5. 201鸡年过新年的祝福语大全
  6. 承包厨房的协议书
  7. 2016给闺蜜的幽默结婚祝福语
  8. 关于用制定造句
  9. 大学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10.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11.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
  12.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13. 生日心情说说大全
  14. 《安塞腰鼓》最新教学设计
  15.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01
  16. 《董桥》的句子经典语录
  17. 优美句子59条
  18.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19. 幼儿园大班环境创设总结范文
  20. 意大利童话故事《神奇的戒指》
  21. 蘑菇花朵幼儿故事
  22. 关于克隆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23. 移动公司业务稽核员岗位竞职演讲稿范文
  24. 被春天叫醒诗歌
  25. 三字经的讲故事
  26. 积极正能量的语录
  27. 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28. 小学体育教师述职报告的范文
  29. 坚贞马萨达美文
  30. 十二月发的说说
  31. 企业中高管理讲座学习心得范文
  32. 描述人物性格的句子有哪些
  33. 乡农业综合中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自查报告
  34. 业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35. 赞美祖国的诗歌《为你祝福我的祖国》
  36. 关于春节的见闻作文范文
  37. 描写槐树的优美句子
  38. 关于写雪的诗句成语以及谚语
  39. 儿时的端午节学生作文
  40. 六一儿童节贺卡祝福语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