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五首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22 11:20:28

《归园田居》五首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文言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3.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阅读提示”和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了解作者、出处和诗体。

2.要从整体上把握,弄懂每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感情,逐步进入到诗歌的意境,还要看一看作者怎样运用精练,含蓄、形象的语言来叙事写景、表情达意的。

3.可以将五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所写之景有何异同,所叙之事有何异同,所抒之情有何异同,.写作方法有何异同。

4.熟背、默写、理解这些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2.难点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3.疑点

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与市井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在作家笔下为何这样恬淡安逸?《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什么?《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什么意思?

解决办法

介绍背景和诗人性格。教师向学生介绍陶潜高洁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歌的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图片或挂图。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介绍、随堂练习的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3.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 长(zhǎng) 黍(shǔ) 轩(xuān) 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黑暗*,充满了虚伪和好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疏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2)诗词借助于形象来抒情,搞清楚诗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

(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

(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②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导人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一)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

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 畦(qí) 闼(tà) 豚(tún)

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

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

2.学习《游山西村》

(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

(质朴、闲逸、恬静。)

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归园田居》等诗五首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拓展阅读

1、七年级地理上册第章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商务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目标】

1.能通过图片辨别乡村和城市,并能运用这些图片描述城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别。 2.能通过读图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3.能通过活动说出自然环境对房屋建筑特色的影响。 4.懂得保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的意义。 【 重 点 】

聚落的形成、形态以及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模式】 “三段式”学。 【学方法】

启发诱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思考。 【具准备】

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多媒体 【学过程】

学环节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提问: 思考 个别回答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自由回答 重点复 展示农村聚落景观和城市景观 习世界人口 图 的分布,主 要是让学生 知识再现, 与本课要讲 的聚落知识 联系起来, 提问: 为本课要讲 世界各地的人们,要么住在乡 的内容打铺 村,要么住在城市,你住在城市还 垫。 是乡村? 本校大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板书) 5-8分钟, 部分学生生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读课本第P102-108 活在农村, 1

地 以助学为纲, 也有生活在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板书) 完成助学的“学习过程” 城市的学 第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同位互查 生,提问学导入过渡 1.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可1.阅读课文P102第一、二生的住址, 分为哪两大类? 自然段,找出答,个别学生是为了下一 回答: 步进行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102内容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主要 的特点做调 形式,各有哪些特点?各有哪些部聚落:人类聚的场所。 查,找材料。 门?本质区别什么?(举例说明) 类型:乡村和城市。 2.乡村的孩子说乡村的特大部分自主学习 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点;城市的孩子说城市的特点。 学生课下不 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明确: 预习课文, 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城市比乡村:人口多、密让学生自主 果、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度大、道路宽且密、服务设施学习,是为 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完整、建筑物多且高、车流量了让学生对讲授新课 补充小结: 大等、学校商店密度大,服务所学知识有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部门齐全等。 所了解,也乡村与城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民便于学生对市 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知识的理解 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的等 和掌握。 户的小村落。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 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例子:乡村主要从事耕作、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 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围内的*、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聚落的民主要从事工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业、服务业等工作。 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城市聚落 展而成的。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 乡村聚落 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 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 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要形式的聚落。在农区或林区, 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 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 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域范围内的*、经济、文 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 2

2、小学语文长春版年级下册《游不值》师招聘面试试讲资格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不值》这诗描绘的景象。

4、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已学了十多古诗,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古诗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还是写的内容上来看,都离我们时代较远。所以小学生解读古诗,

体味古诗意境仍有困难。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多读多背多体会。

3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4.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出示春景图)

1.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都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春天。谁能背诵一些有关春的诗句?

2.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下面让我们跟随着叶绍翁踏上游的路,一起欣赏他的《游不值》。

3.板书课题:《游不值》,读题。通过预习,谁能解诗题?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解题) 4.介绍作者:对于这位宋朝诗人,你有哪些了解?指名汇报,师小结。(课件)快速记忆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检查朗读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相机评价字音朗读情况)

3、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 科版

一、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会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得知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物体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3、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态度。

二、学准备:小车、线、长方形木板、砂皮、垫圈、记录纸、钩码、铁夹

三、学重点难点: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能从实验结果中得出初步结论。

四、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天冷,搓手,产生了热量。引入摩擦的知识。

二、授课:

(一)、感知体验,引入摩擦力概念

1、用手在桌面上轻轻向前推一下,有什么感觉?

2、预设摩擦力,并结合刚刚活动讲解摩擦力。

3、屏幕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师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用什么工具测量,怎么测量? 屏幕出示测量方法。

提出测一本科学书和一个笔袋在桌子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师演示测量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二)、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先来猜测一下,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选择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轻重两个因素进行研究。

(一)、请你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你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1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1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和我们的桌面。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

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

交流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提示: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准备怎么改变?不要改变的是什么?怎样保持它们不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二) 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实验。 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我们的发现: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三、拓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小设计师。

四、作业布置: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光滑 小

粗糙 大

运动物体的轻重有关 轻 小

重 大

点击查看更多《归园田居》五首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7724.html

热门阅读

  1. 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2. 受罚史故事
  3. 包百卖报纸活动总结范文
  4.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范文
  5. 描写重阳节作文
  6. 担心就是担着一颗心母爱故事
  7. 大暑养生问候短信201
  8. 鼓励奋斗的鸡汤语录
  9. 《玛雅文明之祭》读后感1500字征文
  10. 格林童话故事第:大拇指汤姆Tom Thumb
  11.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优秀教师发言稿
  12.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3. 个人租房合同范本
  14. 精选2016年重阳节祝福语
  15. 给自己一个微笑记叙文600字
  16. 学生考老师优秀作文
  17. 感人的给公司的祝福语
  18. 兄弟之间的诗歌
  19. 最大的麦穗教案
  20. 最美的声音随笔
  21. 公司中秋国庆放假通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