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42:05

《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 )=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 )=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阅读

1、新苏版四年级上册《的策略》公开课赛课

[材简介]

本节课内容是让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想起的办法分析量关系,寻找的有效方法。材呈现的例素材来源于生的日常生活,只是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需要根据进行适当的组合。材围绕这些安排活动。这样,生在在交流中能真切感受到列表及运用某种策略分析量关系的必要,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些策略去简单的实际

[目标预]

1、让生在简单实际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所提供的信息,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想起的策略分析量关系,寻求的有效方法,从中体会策略的价值。

2、让生进一步积累的经验,增强的策略意识,获得的成功经验,提高的信心。

[重点、难点]

1、让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实际。 2、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实际

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会制表)→利用模型(会看表)→拓展模型(会用表)”的模式旨在引导生主动、充分参与,积

极思考。激活生的思维,培养生自主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生富有个习!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策略

1、谈话:同们,你们听过这些故事吗?(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引导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它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司马光是怎样救出了落水孩子?他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

人们把这一好的办法称为“策略”。 板书:策略

司马光砸缸,孩子得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什么叫策略呢?策略就是策、谋略,即方法。

谈话:其实,在日常生活习中,用方法现实生活中的,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的策略。

补充板书:的 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在一家文具商店里,可热闹了,同们在里面干什么呢?请同们仔细观察。出示例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 谈话:现在我们要来这个,谁来读一读。 图中有那么多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办? 同桌讨论后,让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同们都想先把信息整理整理,对吧?联系以前过的知识,请同们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呢?(把你的方法旁边的同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同们选择一种方法,把这个的信息整理出来。(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同伴交流,有画线段图的,有画图形表示的.....)

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谈话: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哪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呢?“5本”填在哪一格?“多少元”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

根据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小华 3本 5本 18元 ?元 提:谁愿意说一说18元为什么不填在下面?为什么每人*的本所用的钱填在同一行?(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

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间的关系,容易找到的策略。 2、分析量关系。

谈话:列表后,我们再怎样做? 板书:分析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条件入手

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刚才的整理讨论,你会这个吗? 根据生回答,板书:18÷3=6(元) 6×5=30(元) 提这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们,刚才他是根据表格从条件入手。如果从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表格第二行,想一想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入手

3、小结:为了这个,我们采用了哪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2)从入手:根据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4、引导:你会不会对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呢?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2、福都小三年级下册说明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乘法,并初步会建立步应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建立步应用的结构,会寻找中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

初步会建立步应用的结构。 2.难点: 会寻找中间。 [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出示主图。

师:这是我们校“六一”时,四、五、六年级参加创编操汇演的方阵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有 3 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并答。 2.生思考、讨论后,提: (1) 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2) 3 个方阵一行共有多少人? 师出示结构图: (3) 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师出示结构图: (4) 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师:这些,哪些能用一步答?哪些不能用一步答? 生:(1)(2)(3) 能用一步答,(4) 不能用一步答。 [意图:呈现与生生活相贴近的素材,使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从中引出,从而激发了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

二、讨论的方法。

1.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答,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

生讨论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 先求:3 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 10×3=3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师出示结构图: (3) 先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时,同一个,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法。

[意图:放手让生尝试、经历的过程,给不同层次的生创造了多层面的习。多种方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生思维的灵活,激发了生的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从多种角度同一思想,感受策略的多样。]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有 3 本同样的相册,每本 12 页,每页可以放 8 张照片,这些相册一共可以放多少张相片?

2.一栋住宅楼有 5 个单元,每个单元有 8 户人家,如果平均每星期每户丢 4 袋垃圾,每袋垃圾平均重 3 千克。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用乘法算的。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

():让人人都可以自己轻松安装系统

本节课主要是乘法算,连乘应用法。在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研究点,要注意调动生的习经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生主动探索的方法。在过程中,让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习的自主

本节课的重点:初步会建立步应用的结构。难点:会寻找中间。在过程,我认为本课应从以下几点来

1、从旧知引新知,让生从个一步应用合成答应用。接着请生根据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生积极很高,而且有利于生对不同法的理。使生深刻的领会与现实间的联系: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材里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生分析推理。第一种法是引导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综合算式答。第二种法是先引导生根据另外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综合算式答。让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量关系,有利于生找出不同的中间,理法所表示的不

同的量关系,明确方法的区别,便于生掌握分析答的方法。

2、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的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生真正成为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生主体地位,发展生创新思维。 应用理当重视量关系的分析与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时,让生从情景中发现、提出。提出的过程是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空间,让生去探索。这样不仅使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3、《表内乘法》的

一、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乘法的意义,会用加、减、乘法运算实际

(二)过程与方法

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的多种策略,培养生思维的灵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生活的能力,积累此类的经验,体验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生在掌握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乘法运算实际

体验的一般过程,同时鼓励生从自己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从而培养生思维的灵活

三、重难点

重点: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稍复杂的实际的过程,掌握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多样化的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

四、具准备

课件

五、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1)看图列式算:(课件演示)

①一支钢笔9元

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2)汇报交流:

①9×5=45(元)

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生活中的实际

意图】复习环节,第1复习求总价的实际,让生回顾用乘法生活实际;第2稍微灵活一些,可以引导生从横行竖列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思维灵活的同时,为新课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1)理意,收集信息。

生读:(课件呈现例5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30名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②小组交流: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共有32人要乘车)

(2)明确,分析过程。

①理“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②说说过程。

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3)看懂图意,尝试

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生从横、竖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

③汇报交流: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算式。

法一:7×4=28(个) 法二: 8×4=32(个) 法三:5×8=40(个)

28+5=33(个) 32+1=33(个) 40—7=33(个)

……

④比较作答:根据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二)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生说说像这样实际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意图】本环节的旨在引导生读懂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策略。充分发挥生的主体,培养他们理、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

(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1.基础练习

(1)完成材第84页“做一做”。

生独立,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重点引导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的方法。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2.提升训练

(1)找规律,填一填。

1+2+3=2×3

1+2+3+4+5=3×5

1+2+3+4+5+6+7=( )×( )

(2)根据上面的规律算一算,我们一共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呢?

意图】练习的目的一是巩固新知,因此,在基础练习中提供给生充分的的空间,进一步发散生的思维。在提升训练中,找规律的,旨在培养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系统回顾乘法口诀,一举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了哪些知识?

点击查看更多《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2244.html

热门阅读

  1. 木版画小学美术的教案
  2.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生产实习报告
  3. 业扩工程管理现状及改善方法论文
  4. 冬至节祝福语
  5. 六步导学法教学反思范文
  6. 法制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7. 别把青春的阳光碾碎美文摘抄
  8. 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读后感
  9. 暑期大学生食品加工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0. 我决不混生命的励志美文
  11. 产品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书
  12.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范文
  13. 2016年父亲节感恩祝福语
  14. 赡养协议范文
  15. 小树仙童话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