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8 18:13:32

《回忆鲁迅先生》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拓展阅读

1、小学三

1、认读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关怀。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具准备:

xxxx。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突出学的基本特点,在学中渗透人育。

2、发挥育的熏陶作用,注意挖掘课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导入: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读课

[环节意图]创设情景,转换学的身份。

二、新授课:

(一)朗读课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环节意图]读准字音,为理解课奠定基础。

3、理解内容,分角色朗读课

六人一组,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环节意图]指导朗读,体会介绍作品的顺序。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环节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交际的训练。师从发言中掌握学评价的标准。

2、刘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进行评选

[环节意图]培养正确的评价观,鼓励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3、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环节意图]发散学思维,利用思维的变通性增强创新意识。

三、拓展: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环节意图]

四、作业: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课后反思:学在朗读上没有困难,在分析谁该得第一时,每个孩子都能发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小学三

1、认识本的6个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并背诵课,参照“我的词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感受言美,想象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

写字;想象中描绘的情景。

课件;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带着问题自由读课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标出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分组朗读课,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汇报朗读课,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

1、出示要写的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师范写,学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1、把课读给爸爸妈妈听。

3、小学三

1、认识“考、秦”等5个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学重、难点】

1、引导学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1、搜集李四光的平、图片、童故事。

2、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中找到答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注意读准字,把课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字:师出示字词,学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字书写:逐字指导,学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师点拨面的词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师播放课范读,学听读,思考:课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师点击课件,学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

1、师出示字卡片,学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

二、精读课,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思考:听了老师的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

三、总结全,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前的地质事件,童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4、小学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

2、诵读课中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活。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品读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

读中悟,悟中读引导谈话交流

杨桃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1、看看老师手中的东西,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一说。

2、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了今天的课,同学们就会明白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交流读不准的字音。

2、指名读,指导读流利、读通顺。

三、品读重点段落

1、父亲是怎样育我的?中有一句话,同学们找到了吗?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导“我”。)

(3)指名读句子。

(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5)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2、图画课上画杨桃。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画的?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联系上父亲的叮嘱,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到“我”的座位坐来审视了一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进行了育。)

四、拓展延伸

老师、父亲的诲让我一受用,那么“我”到底懂得了什么?课学到这里,你们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28画杨桃

(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父亲老师

叮嘱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受用

5、小学三

1.会认9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理解课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课前让学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章。学安排3课时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二、初读课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2)理解词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章写的确实很美。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自由读。

2、指名学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再……,用线划出。

5、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学过一篇课——《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二、学习课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5、我们从“唧”

8、师: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师:“小圆晕”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句给你留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并对照一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6、学齐唱《小燕子》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许多趣)

2、我们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3、学习第三句句子。

(2)要求学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4)什么叫“赶集”?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4、学习第四句。

(2)“增添”“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面让我们以赞美的气来朗读这一段。三、总结,朗读全

作业:课言真美,请把喜欢的句子抄来。板书

1燕子

外形特点:活泼机灵

观察细致飞行:掠一转眼沾(动态美)

休息:五线谱上的音符谱成春天的赞歌(静态美)

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1.会认4个字会写7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学时数:2课时

二、检查预习

123.小老师字。易错音:妆、滨、裁

4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点击查看更多《回忆鲁迅先生》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2713.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三八妇女节演讲稿的范文
  2. 弟子规的读后感100字
  3. 王维《桃源行》
  4. 2019年新春佳节对联精选
  5.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范文
  6. 201高中必背古诗精选
  7. 关于许嵩的名言
  8. 幼儿园家长会大班家长发言稿
  9.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10. 建设工程装饰合同范本
  11. 升华孩子的自我评价范文
  12. 幼儿园运动会总结范文
  13. 一句简短情话签名
  14. 煤气供用合同范本
  15. 青春励志的经典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