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1、认识“沿、际”等3个生字。会写“信、沿”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课设计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读”作为感悟理解“对话”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
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
二、释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三、朗读感悟
1、老师引读:
青蛙问小鸟──小鸟回答说──
青蛙说──小鸟说──
青蛙笑着说──小鸟也笑了,说──
2、想读谁的话?自己练一练。
3、同桌分角色读。
4、指名分角色读。
5、去掉提示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6、读课文后,填空:
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7、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集体交流。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揭示寓意
1、交流心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小朋友,《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短小幽默。让人读后能明白一个个道理。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请大家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扩词训练
课件出示生字:
沿际信
1、学生齐读,指名读。
2、谁能用“沿、际、信”这三个字分别来说几个词?
3、学生自由读组的词。
三、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信沿抬际蛙错答还
1、指名读。
2、学生观察每个字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临写。
5、小组内评议。
四、读读抄抄
课件出示:
小鸟青蛙朋友坐井观天
看见井沿抬头无边无际
1、齐读,指名读。
2、学生在书上抄写词语。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一看……
小鸟:无边无际你弄错了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弄错的
【教学后记】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很感兴趣,课下早就读了很多遍,因此,课上经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中的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仍需进一步训练。
拓展阅读
1、《秋思》教学设计与评析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2、《秋思》教学设计与评析优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3、《秋思》教学设计与评析优秀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学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学到一些表达的方法。〕
五、拓展“秋思”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