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1、认识“沿、际”等3个生字。会写“信、沿”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课设计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读”作为感悟理解“对话”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

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

二、释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三、朗读感悟

1、老师引读:

青蛙问小鸟──小鸟回答说──

青蛙说──小鸟说──

青蛙笑着说──小鸟也笑了,说──

2、想读谁的话?自己练一练。

3、同桌分角色读。

4、指名分角色读。

5、去掉提示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6、读课文后,填空:

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7、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集体交流。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揭示寓意

1、交流心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小朋友,《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短小幽默。让人读后能明白一个个道理。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请大家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扩词训练

课件出示生字:

沿际信

1、学生齐读,指名读。

2、谁能用“沿、际、信”这三个字分别来说几个词?

3、学生自由读组的词。

三、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信沿抬际蛙错答还

1、指名读。

2、学生观察每个字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临写。

5、小组内评议。

四、读读抄抄

课件出示:

小鸟青蛙朋友坐井观天

看见井沿抬头无边无际

1、齐读,指名读。

2、学生在书上抄写词语。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一看……

小鸟:无边无际你弄错了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弄错的

【教学后记】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很感兴趣,课下早就读了很多遍,因此,课上经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中的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仍需进一步训练。

拓展阅读

1、《秋评析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乡的诗词。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

在我们眼中,秋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乡情怀啊!今,我们来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2、《秋评析优秀

一、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乡之情。

二、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乡之情。

三、方法

情景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们,上节课我们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知道其他关于乡的诗歌呢?(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过的《静夜》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生举手回答后,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常识。

2、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作适当的点拨。

3、师范读,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是什么意呢?

明确:在秋时的所见所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到了吗?

明确:

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回答,表达乡意即可。

4、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念。

作业:

1、背诵《秋》,积累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念之情。

五、板书

本课在时,由于生经验不够,对于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中多引导生结合过的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想类诗歌的特点。

3、《秋评析优秀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乡之情。本,在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氛围,使者、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生的理解能力,促使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默写《秋》。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

4、体会作者强烈的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一、创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我们习一首新的古诗《秋》,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生的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

1、谁能描述一下秋的景色?

生描述的基础上,师概述:

去了,夏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乡的情

2、谁能告诉大家:“秋”是什么意?作者什么?

三、初读《秋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

(1)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流。

3、师对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习体会、合作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法启发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到一些表达的方法。〕

五、拓展“秋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是什么样的?

点击查看更多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wenba.com/articles/171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