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散自清欢诗词
从来,不知期盼的静水两岸会有转变,因为,光阴流转,从不按人的意愿变化多端。而,期待中的桃花彼岸,常忘了春的留言,花期微慢。何不,按心的走向,在一方净土里自生自演。多年后,目送时光飞转,终明白,人生必须自寻清欢。
一念,一生烟。
晨起,会独自坐在窗前,看春风将那层薄雾吹起。故乡,静默的河流,已过了薄冰破裂的痕迹。我仿佛听到了水声潺潺的踪迹。有耐不住寂寞的桃花,欲泛滥成奢靡。也会有尘埃悄落在窗缝停息,掩埋白色的砖底。只有我坐在天真里不肯早醒半步。
春水生两岸,桃花欲胭脂染。莫怨春来晚。知音也曾是姗姗。梁上燕,欲寻旧时巢,只看,乱不乱!
一念,春风乱。
陌上,风烟起,水生岸。桃花半盏。是不是,所有的花,都在等它轻抚头额数遍,开成此生灿烂,只是啊,这春风来的缓,你不急,也不必怨?
一念,一错占。
与友皆来畅谈欢,那日,索要一小说重点,倒回了那年那月那场初恋。未料,青春的故事如此伤感,他发来一句;‘不想说了,我哭了。’顿觉,汗颜。哪个人的伤口能在经得起撒盐?原来,一念,一错占。
一念,一忆起。
一部老片子,就能忆起翻过的旧历。发*页面是青春画着涩涩的味道,是那年走过的每一个蹩脚的游戏。是欢喜,是新奇,是关于长大的烙迹。
画面里,青霞的《月朦胧,鸟朦胧》还在继续。而思绪会走回多年前传借言情小说的记忆。原来,一个似曾相识的片段,总会勾起旧藏的私密。
回忆,终是风沙,迷失近影,待重温旧梦。忆与不忆,明白,再也回不去!
一念,回眸间。
是呀,很多人,没有预期,就在某个路口相遇。几多惊诧,几多欢喜,原来都在彼此的视线里,原来都遇到了另一个自己。把它安放在自己可见的地方吧。想起了缘分这个东西,是不是,聚也是你,散也是你,聚散也曾两依依。不忘,一定是有个叫指针的东西,指引你,不肯转离。所以,有的人眼里始终写满的是痴迷。
一念间,会有花开,一念间,会有迷离。一念间,会有美丽,也会沾上一点不想染指的思绪,如泥。也许,百转千回,终难弃。也许,试着逃避,是因为,没有勇气?还是因为,爱,给不了的唯一?
沉默中曾问己,世上的事,都要历经安排。对谁,也莫要期待。而依赖,留给的往往是伤害。佛说,一念天堂,何以不放下难按的情绪,让尘埃落定,往事成泥。让凡心盈绿,让心花向阳,何必担心人生短聚!
一念间,去看你。
也曾在四月,趁着夕阳未下,踩着余晖,去看你。此时,山上的空气,依然清晰。在没有这么好的呼吸了。五月的槐花还没醒来。只有孤零零的鸟巢在偷视,觅食的雀儿飞到了哪里?还是有大片的桃花已浓艳的风姿,等着我们去偷取它的热烈。一切开的刚刚好。不负等它的人,在镜头前,拼一次妖娆。只怕风来的劲也,把花枝狂摇。
一念间,让心回归山川河间,找回泥土的气息。让漂浮的心静回原地,收起蒲公英的情绪。而你,就是梦想的桃源净地。
一念一留恋。
有时也会想,如若脱去尘世俗气的外衣,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素雅清丽?也曾梦想有个地方,妥放灵魂中浮荡的惆怅。寻一深山,清水流淌,栖身草木,捡拾粗茶,着一布衣,约简自己。欢时,可邀一俩个知己,小聚。让喧闹的灵魂得以坂依。
可现实毕竟充满烟火气息。不是仙子,呼出的不是仙气。按照自己的意愿谈何容易。何不,心存感激,一路烟火渡这凡夫俗体。一缕灵犀,在文字中歇息。丰满投胎为‘人’这个字眼的程序。让人生,从此,充满惬意。
一念间,听雨想起。
那天,托腮静坐间;看见有人拎着浅蓝色的纸伞,在冷清的商场悠闲地逛街。抬头,透过大片的玻璃天窗,仍穿不透有雨的上空。起身,掀开厚厚的门帘子,它该隐退了。有雨顺着屋檐下落,淡淡的水声,很轻,地面润了些湿气。还是没来得及看这场春雨。乡下的杏花可曾打了苞朵?那梨花还是如雪吧?她想看呢。不知会正迎着否?此时,她想家乡的雨。
是呀,有些事,是该隐退了。人生,有时就是一部带点缺憾的全席。所以,不必要求自己走得不留一点的歉意。烟火世界,何必为难自己?
因为,世界没把你看的那么重,没有谁,地球照样运动。世界也没把你看的那么轻,没有了你,你的至亲也会少了一份感动。所以,爱自己吧。无论你在别人眼里有多轻多重,你都是自己世界里能主宰自我的天马行空!
一念,终结篇。
后来的后来,终于明白;
纵使文字的博长笔短,又怎能洞穿你紧闭的关山!当桃花落尽,流水清欢,谁又能说,这场遇见,不再断片?流年啊,再难轻许相见,所有的誓言,飞成了云烟。
梨花素雪的心,从此,静卧自己的河山,纵使飞成一片片白色的雪片,只当自己的初见,乱不了你的江山。谁是谁的伏笔?如卵石投进了心湖里,泛起的涟漪,又怎能拍打掉尘满的过去?
眸中的你,曾是年少青梅竹马的烙迹,只是啊,光阴流水,目光没能穿透那年的锦绣,只留哀瘦的笔,薄薄的泄露一句与你。倒想起他的那句;相见恨欢。相见恨晚!
从此,冰火两重天。山水不相见,不写这最后的纠缠,离散。从此,文字的江山,心中的桑田,麻布的衣穿,组成此时不成篇的最后小篆。
一念,原来,只是一瞬间。
拓展阅读
1、咏《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天柱晴雪》诗词散文赏析
位于天柱山庄以北300米处的岗脊上。一堆银白砂砾,状基美女素妆侧卧。在阳光辉映下,蛟莹如雪,明李匡诗赞:“千年万年雪不消,五月六月寒常住”。砂丘本不为奇,而在千米以上的山野丛绿之中,“宝气胜如银”,“晴雪”更难寻,堪称天柱山风景区之绝。
两曜曾称一柱擎,奇峰更比雪山明。
千年练影朝如夕,六月晶光雨亦晴。
皎皎信非冰削出,莹莹疑是玉雕成。
何当天半风雷动,水化为霖润火耕。
这是清人丁承培赞吟晴雪岭的一首七言诗。“天柱晴雪”明代就列为潜阳十景之一,她是天柱山的一绝。明代以后有不少游人都被这独具韵美的绝景所陶醉,写出不少吟咏诗章。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代了“天柱晴雪”的地理方位,巧妙地隐吟暗咏,回然点题,一开头就使人领略此景的韵美。第一句寓意“天柱一峰擎日月”,作者不用日月,而用两曜。第二句的“奇峰”,不是指天柱峰,而是指晴雪岭;晴雪岭更比“雪山”还要耀眼晶莹。
三四句,对仗工整地写出“千年万年雪不消,五月六月寒常住”的独特风韵。“练”,白绫,比喻晴雪岭如洁白的绸绫,千百年来悬挂在“奇峰”之上,朝夕如常,十分动人。即使在炎夏六月,抑或山雨迷潆之中,她也是金光耀眼。尤其是雨霁时,晨昏远眺其景,虽雨亦晴,奇妙无比,令人陶醉。雨后初晴,水涤山青,真是“天教宝气胜如银”,如皑皑白雪,阳光下,五彩缤纷,鲜妍绚茜,美不胜收,动人心弦。六月盛夏,更是晶莹剔透,冰玉交融,透背沁心。
五、六句,具体地写出了晴雪的形态美。作者借“冰削”、“玉雕”,给人以晴雪的真实美的实在享受。
收尾两句,是作者感受上的升华。面对这绝妙的晴雪,什么“火耕”、酷暑,无须“风雷”,早已被这“雪不消”,“水化霖”驱之殆尽。
(郑博文 张王根 徐松苗)
〔现代散文〕在天柱山,即使是火热的六七月天气,也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峰,而且千年不化,可谓天柱一大奇观。
天柱山夏日观“雪”最好地方在青龙涧,从那里向西往北一拐就是晴雪峰,站在山峦之间转身向南观望,只见翠绿古松之上一堆白雪闪闪发光,特别是在骄阳照射下,那盐积玉叠的山峰光彩夺目。月夜观赏,犹如天宫琼瑶,清辉袭人。但是当人们踏在这山峰上时,原来却是满坡晶光四射的白砂,走在砂上还会一陷多深,吱吱作响,在这遍坡葱翠的山林中,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座白砂山峰呢?原来天柱山青龙涧一带山体多为花岗岩长石体,长石内含有石英等多种元素。年深日久,长石被雨水溶解变成高岭土,高岭土中的其它元素随风就雨流失,只留下了石英砂体白而发光,在阳光照射下闪闪的亮光看去就象雪山一样的美妙。据说这些石英砂如经过海水的浸染,天长日久还会凝结成石英石,成为生产玻璃的好原料。因此,天柱晴雪也就成全国闻名的一大奇观。
(项有彬)
2、《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韩愈·琵琶行》鉴赏
(新乐府歌行)
白居易
全诗六百十二字,太长不便全录,此只节选其中表现琵琶演奏艺术部分,计二十三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在诗中描写音乐部分,如作文句诠释,所占篇幅过大。这里,只分析其基本特色:以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绝妙的音乐艺术。
《琵琶行》的语言成就是惊人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音乐的细腻而传神的描写。因此,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同类题材中最出色的篇章。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诗人不仅仅善于从各个角度把琵琶女的弹奏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等,统统糅合在一起,加以细致而准确的描绘。诗人还善于把音乐的效果,即听众的感受,也抒写得十分传神,从而使琵琶音乐的实感性和复杂性呈现了出来,使人见了描写,有如亲耳聆听,身历其境。
它对音乐形象的描绘,运用了哪些手法呢?最主要的是如下几条:
第一、善用比喻,使声音具象化
诗人在描摹琵琶传出的各种引入的声情时,运用了许许多多精妙的譬喻,进行了反复形容。比如:用“急雨”,比乐声的沉浊和繁密,用“私语”比其幽细;又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错杂和圆润婉转;以“莺语”、“流泉”,比其婉转入微;还用“银铃破”、“水浆迸”、“铁骑突”和“刀枪鸣”等等来形容乐调的雄壮激越;最后,又用“裂帛”,来比喻终曲时的音调的强烈与清亮,等等。
诗篇通过这些人们常见的音响来比拟琵琶的各种变幻着的声调,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了有形可感的实体。人们读着诗歌,也好似真的听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第二、又以象声来模拟乐声
诗人在诗篇中巧妙地利用我国汉语语音特点,把音乐语言变成诗歌语言,使人不仅可闻,而且可见。这样的实例,俯身可得。如用“切切”、“嘈嘈”、“间关”和“嘈嘈切切”,以及“呕哑嘲哳”等象声词来直接模拟琵琶或琴笛之音乐声,加强了对无形乐声的形象表现力。
同时,诗人还注意从《诗经》和民间歌谣中,继承传统表现手法,选用了大量的节奏感极强的重字、叠词和双声叠韵之词语,使诗歌本身也增强了音乐性。
第三、注意效果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
诗人不仅着力于琵琶音乐本身的刻划,而且也注意对音乐效果的描写,显示弹者与赏者之间的共鸣。比如:
在诗的开头,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说明音乐效果惊人。这既衬托了琵琶艺术的引人魅力,也为后边集中描写作了伏笔。接着,在出场演奏之后,又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衬托效果的迷人。最后一次演奏时,诗人就用“满座掩泣”、“青衫湿”来渲染音乐艺术的高度震撼力,极言其艺术感人力量至大至深。三次演奏,三次赏乐,写出了“惊人”、“迷人”和“感人”的三种不同效果。这样的描写,就非常精妙地说明了从“效果”这个侧面烘托了琵琶音乐的非凡*力,以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
比 较
经过上述分别赏析之后,可以作一个简要的综合性的比较。这四首诗有其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特色——
(一)共同之点
它们都是唐人诗歌的精品,也是描写音乐的上乘之作,有如竟放的奇葩,秀峰并峙,各呈异彩;
它们的描写对象,均为音乐艺术:乐声发于器,入于耳,来无踪,去无影,不可捉摸,难于刻划;
它们都是在文学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名篇。
(二)相异之处
它们之间的不同特色,主要是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和手法不同,特别是采用了各异的艺术表达手法去描绘音乐形象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且看——
白诗主要是以声喻乐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音乐的主要手法,是以声喻乐,使用各种声音来比喻琵琶的弹奏和声情。诗歌中诗人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琴声的错杂而圆润;又以“私语”比乐曲的幽深而亲昵,还用“莺语”、“流泉”比喻婉转入微的乐声;最后,用了“裂帛”声比喻终曲时音调的强烈而清亮。这样,就把有声而无形的音乐变成了有形可感的实体,加强了乐声的形象化、具象化。诗人还特别注意将琵琶声音的繁密多变特点,通过恰当的诗语巧妙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并以优美、明快、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体现其凄凉、幽怨的情调。这是一种把乐声的描写同人物感情融汇在一起的表现方法,达到沁人心脾、移人性情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韩诗主要是以形喻乐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各种模拟物象的具体描写,使原来难以捉摸的听觉乐声转化为易于感觉到的视觉形象。他所模拟乐声,精细入微,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而鲜明。这些都是以形写声的结果。比如,首段诗人以儿女情态写音乐的轻柔细屑;次段又模拟英雄冲入敌阵之势来写音乐的昂扬激越;又用流云飞絮的阔大气象来写琴声的高扬悠远。这样,诗歌的那种高雅、醇厚、陡健的意境,也就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此诗不但绘声、绘形,而且绘情、绘志。诗歌在模拟琴声时,把其中蕴含着的儿女柔情、英雄壮志和对自然美的眷恋,以及身世之悲等等情志,都尽情地发泄了出来。这就增加诗的醇厚度和诗的启示性。
李诗主要是以典喻乐
李贺《李凭箜篌引》,虽然也用上了绘声、绘形的手法来描写乐声,但最主要的却是以典喻乐之法。它化用了有关音乐的种种传说故事来表现神奇的音乐境界,即让听觉艺术通过幻觉表达了出来。这首先表现在诗人巧妙地暗用、活用了典故、传说。如“空山凝云”、“湘娥鼓瑟”、“神妪弹箜篌”和“吴质倚桂”,以及“紫皇”、“老鱼”、“瘦蛟”等等都是实例。其次,一事多义,用一典而起几层作用。如“二十三丝动紫皇”一句,就有多层意思:①既表现了弹奏箜篌的美妙,又借它来造出音乐境界的气氛。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以虚续实,用神比人;又有化实为虚,以人喻神,造成虚虚实实,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再次,用典多含激情。诗中选用表情之词很多,如颓、啼、愁、泣、哭、惊等,无不使人动于心感于形的。在这里,无论是人,还是神、是仙,甚至是物,都洋溢着诗的激情,感情浓烈得化不开。
总之,此诗用典曲折而灵活地表现音乐,且含有多义和激情。于是,诗歌的一种恢奇诡谲、璀璨多采的艺术境界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先是让人经历了富于幻想的神的世界、仙的世界、童话世界,最后回到人的世界,让想象飞越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这才有清人王琦的“幽若神鬼,顽若异类”的一言中的评说。
太白诗主要以感喻乐
3、咏《苏州·狮子林》诗词散文赏析
位于城东北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普因国师——中峰禅师而建。因为中峰禅师原住浙西天目山狮子岩,而此园多竹木怪石,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是元代园林的代表作。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深爱其景,曾绘有《狮子林图卷》,遂使名园蜚声江南。园中旧有五棵古松,故亦称“五松园”。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公顷。全园布局紧凑。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建筑主要分布在山池东北两翼。长廊三面环抱,曲径通幽,林间楼阁显现,峰峦奇峻。“燕誉堂”为全园主厅,高敞宏丽,堂名取之于《诗经》:“式燕且誉,好尔无射”。旧时这里是园主宴客之处。园内正厅为“揖峰指柏轩”,取朱熹“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高启“笑指庭前柏”诗意为名。轩为两层楼阁,高爽玲珑,轩前有古柏数枝,生长在峰石之间,已逾数百年。揖峰指柏,皆可入画。此地系园中主景。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园中石峰林立,均以太湖石堆叠,玲珑峻秀,号称“洞天咫尺开仙都”,素有“假山王国”之誉。大小湖石,堆叠成形,多似狮形,亦有似鼋蟹、鱼鸟的,千奇百怪,难以名状。石峰间,百年老树,枝干交错、绿叶掩映。峰下石洞,高低盘旋,连绵不断。置身其中,如入迷宫,奥妙无穷,洵为奇观。
〔现代散文〕狮子林是拙政园的比邻,在几十步的距离内,有这么两个名园,足见吴中园亭之盛了。园以狮子为名,难免使人感到奇怪。佛经里说,说法使人通悟,叫“作狮子吼”。这里山石的奇怪形状,有如狮子云云,我想这名字总不是“切合实际”的,何况石头也实在看不出象狮子。
说真的,我觉得苏州各园林的山石堆得最不好的要算这里,因为它使人感到拥挤,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的癖好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石头也不必以多为胜。尽管那山洞很是曲折,小孩子捉迷藏当然有趣,成年人恐怕不见得怎么样。曲折是一种美,但必须曲得使人看不出,那是真曲,本来一览无余,相隔咫尺,而钻起山洞来却偏偏左盘右旋,至少对于我这样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不合适。而且象以四面皆石著称的卧云室,也弄得四面不太透气,会使人有点儿不耐烦。我很欣赏苏州坎坷文人沈三白的话:“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全无山林气势。”不过,请你原谅,这完全是“我”的感觉,未必与你的见解相合。或者,我根本没有钻过“石林”的洞,缺少实践的知识,说得过分主观。我只要求肯定一点,就是不要把这样石头的堆砌全加在大画家倪云林身上(按照一般传说,云林是本园的重要设计者,园子是在元朝筑成的)。倪云林的山水画是何等简古澹泊,怎么会堆垒出这么琐碎的山子来呢?现在这个园子里的“立雪轩”附近壁上,还有一幅云林小景刻石,您看看,那种荒旷境界,是多么和这个园林的堆砌气相对立呀。
这且不谈。这园子的好处我也别有会心。我所爱的是指柏轩这个厅堂,幽静、深邃。那右面的一片青翠得象要滴下水来的竹子是多么值得留连,设想在盛夏的天气,在绿色的浓荫下,睡那么一觉或是吃上两杯龙井茶,真是不易获得的享受。恐怕在附近的真趣亭和荷花厅赏荷花,倒未见得有这样的静趣。
暗香疏影楼也是一个值得喜爱的地方,妙在从楼上就可走向假山上的走廊,是楼又不是楼,这确是一点匠心。近处三五株梅花若是初春,当可体会姜白石这两句词意。然而,要叫我冥坐沉思,得到工作以后的真正休息,我还宁愿在“古五松园”这偏僻的一角。明清以来的五棵松树都随着沧桑变化消失了,只有陈中凡先先生寄赠的一幅李复堂五松图在点缀着历史上的名字。可是对面那株古柏确是“老干参天,霜皮溜雨”,不由得使你想到那图画的年代,松树的年代,乃至园子、山石的年代。
(纪庸)
〔民间文学〕狮子林的西北面,有一座傍池而建的花篮厅式面水轩,亦称半亭,亭内金碧辉煌,亭子*悬有乾隆御题“真趣亭”匾额。
提起乾隆所题御匾,还有一段掌故。
乾隆第三次下江南时,曾经来到这里游览,当时这里叫画禅寺,狮子林即后寺花园。为了迎接乾隆御驾光临,寺庙早在乾隆十二年前后,就进行了修葺。寺里当家和尚风闻乾隆皇帝要御驾前来,于是便延请尚未派官的末科状元黄轩接驾并担任向导。
乾隆来到此亭,观赏全园风景。但见石峰重叠,路转峰回,十分奇妙;树木疏密,连枝交柯,非常秀丽; 一弯池水,几曲平桥,无不精致雅观。越看越觉新奇有趣,一时兴起,御书了“真有趣”三个大字,拟赐作匾额。黄轩在旁一看,觉得题词太露,缺少含蓄,灵机一动,连忙上前启奏说:“臣见圣上御笔,铁画银钩,龙飞凤舞,尤其是这‘有’字,更是百媚千态。臣冒昧该死,望圣上将这‘有’字赐与小臣。”乾隆听后,感到事出有因。转念一想,倒不如去掉有字更来得风雅,于是便做顺水人情,点头同意了。留下“真趣”两字作为匾额,悬挂在亭中。
黄轩拿到御赐的“有”字,喜出望外,接驾任务一结束,他便将题有自己名字的御书“有”字,张贴在园门上,当家和尚闻风前来一看,连呼上当,只好望着御书的“有”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那以后,寺与园便分开了,狮子林也成黄轩的私家别墅了。
乾隆皇帝非常迷恋狮子林的风景,除了多次巡幸以外,还亲笔题写了“狮子林”门额,另外还把狮子林主厅燕誉堂辟为临时御膳房,并且还在长春园和避暑山庄内先后仿建此园。
(袁晓国 整理)
4、《李清照·偶成》爱情诗词赏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的词缠绵凄恻、哀婉动人,但她为数不多的诗,却因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绝唱而给人以粗犷豪放的印象。其实,清照诗中也不乏委婉缠绵之作,《偶成》就是其中一首,诗人在这首悼亡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亡夫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诗的开头就是对过去爱情生活的追忆。“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向人们展现了诗人和爱夫过去琴瑟相偕的恩爱时光。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他们不只是爱得诚挚浓烈,难分难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上。他们一起赋诗作画、漫游在美妙的精神境界之中。这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序》中就有过描述:“每获一书,即共同是正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之挚,情感之深,少人堪比,当然是“生怕离怀别苦”了。“人未登程,情已不堪。”即使是小别暂离也落魄销魂,也正如诗人在《醉花阴》中说的那样“人比黄花瘦”。诗人作《偶成》时,赵明诚已告世十余载,但诗人对亡夫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年年景色虽相似,但昔时携手共游的时光再也不能复得,这怎不使人痛彻肺腑,肝肠欲断?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实,然而就是这些不加雕饰的词句却造成了特有的凝重气氛和摄人心魄的力量。历经沧桑回首之时,昔日的幸福和欢乐,今日的孤独和凄凉交织在心头。诗人虽是在淡淡地诉说,内心却是在重重地叹息,诗人的语调是平缓的,但我们分明可以想见到她内心汹涌的感情波涛! 第三句“今看花月浑相似”中的“浑”字分量很重。果真“浑相似”吗? 不! 花和过去一样美,月和过去一样圆,而人却无法和过去相比了。过去是蝴蝶成双,今日是孤鸿哀鸣。诗人已不是过去的清照,她不仅失落了幸福甜蜜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朝夕相处的爱侣,真是“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啊! 在这里,作者以字面上的“浑相似”表达她“不相似”的内心情感和自身境况,从而顺理成章地转入“安得情怀似往时”的情感抒发。“安得”二字力透纸背,表现出诗人难以言状的伤恸之情。诗中两次提到“花月”,我们在“花月”的重复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把一腔酸楚的死别之苦置于美好的情景之下;从而构成强烈的环境和情感的反差,给全诗笼上一层悲凄的氛围。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作者另有一词曾这样写道:“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很明显诗和词的构思和意境都十分相似,但词所传递出的气势和情感远不如诗强烈。为什么?关键在于词用的是一个陈述句,即“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而诗用的则是反问句,句尾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足见诗人感情之强烈。“安得”也不只是普普通通的问句——“怎么可能”,而是完全的否定,即“再也不可能”!
本诗虽题为《偶成》,但并非成于偶然之间。诗人对亡夫的深深思念长期郁织、积淀在心头,偶触花月便迸裂而出。它只是作者悲苦凄凉心境的一点点流露,犹如受不了重压偶尔挤出来的小笋尖。但只要看到这个小小的笋尖,人们就会想到埋藏在大地深处的无数的笋子。同样,我们从李清照偶尔流露的怀旧之情中,也可体会到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无以言表的悲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最苦相思! 难诉相思!
5、咏《芜湖·中江塔》诗词散文赏析
位于芜湖市西,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始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8年)竣工。古时人们把长江从九江至京口(今镇江)的一段称为中江,芜湖又居其中,故此塔称中江塔。中江塔的前身可能是一座具有灯塔意义的小塔,由本地渔民集资兴建于东晋时代。渔民们每夜轮替在塔内点灯守宿,给夜行渔船导航。明末清初建立的中江塔,是一座“以镇水口”的风水宝塔,此塔一成,象征“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闾阎殷富,风俗贞良。”中江塔高约35米,底周长约40米,系砖石结构。塔身7层。顶层为塔顶,2至6层为8面8角,每层各有一门,每门两边各有一窗,夜间置灯,引导夜航渔船返港。旧时塔旁有取南宋诗人谢脁“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诗意,而命名的识舟亭,以及吴波亭、雄观亭、清风楼。今亭、楼俱废,唯中江塔巍然屹立在江边矶石上。
〔古诗文赏析〕喜中江塔落成 清·张明象
江上芙蓉耸碧空,当天影接水晶宫。
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
势合晴岚回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功。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
根据诗题,可见此诗是为庆贺中江塔落成而作。“江上芙蓉”的称誉,看来与此诗有关。
首句何以出言便点出“江上芙蓉”四字?“芙蓉”是虚指,用来比喻此塔如芙蓉般的秀丽。若从形态而言,塔状与芙蓉相差甚远,而就神韵而言,细细体味,那秀颀灵动的塔身似乎真有那种味道。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这塔愈发显得优美动人。“耸碧空”,“耸”字见塔之高。“当天影接水晶宫”,当天,当即,即日之意。此塔一建成,其水中的倒影就与水晶宫相接了。其意仍是言塔之高,不过是从水下倒影来反衬罢了。“水晶宫”,是传说中用水晶构成的宫殿,也指龙宫。此处显然与塔的功用有关。有中江塔指引航向,江上的来往船只从此免受**之苦,其“矛头”——塔尖直接指向龙宫,似在给龙王一个警告。
塔的高大秀颀如此,而其坚固持久与作用在中间两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和夸张:“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巍然屹立的中江塔任凭风吹雨打雷击,坚韧不拔,千秋永存,坚固耐久,以此称雄。“势合晴岚回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功”。前句说塔势之高,与云雾汇合,大地四方以之为中心,有宝物光芒四射,指引航程,神功于此可见。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上国,本指楚国的上游地带,芜湖原属楚地,故推而广之,以整个长江流域中部为“上国”。尾联意思是说,从今而后,在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客船,都会注目于中江塔,楚江流域内的人们都会认识知道它的名字了。
在诗人看来,中江塔是作为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指路航标塔而建立的,他所赞美的是它的雄伟挺拔、坚固耐用、造型秀丽及其功用、影响。时至今日,此塔仍具有引航功能,但与现代化的建筑群相比,它的外形似已不足称道了,而作为古建筑却又具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周家群)
〔现代散文〕在青弋江汇入长江之中的右侧,有一座拔地而起,镇视长江、青弋江的明代砖塔。这便是“中江塔”。我常常来到塔下,浴着江风,眺望浩瀚的长江之水天上来,注目着江面上船走帆去,每每便生出许多感慨来。
往昔,水上行走的均是木舟,木舟难以抵御风浪,因而只能在青弋江内泊停,而不在水急浪大的长江侧停歇。那么,这威镇弋江水口的中江塔前必是很繁忙的了。据史书载,当年这里店肆密布,货物翔集,是个繁华的码头。离中江塔不远处曾有一“吴波亭”,亭飞檐翘角,六根油漆红柱支撑着,矗立在大麻石垒起的高台上,有梯形石阶伸向水里,两边扶手栏杆游廊联结江岸。这里既是迎送官舟之处,又是月白风清之夜、欣赏江天景色的所在,当年曾被列为芜湖八景之一,称为“吴波秋月”。因战火迭起,吴波亭已焚毁不存,如今只剩中江塔寂寞地指向中天。
中江塔是一座风水塔,从长江江面远远望去,塔如巨戟竖指蓝天,象征“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间阎殷富,风俗贞良”。挺拔雄伟的中江塔屹立江岸,峥嵘突兀,有半入江心半入云的气势。如从长江上游江面上,更能清楚地望到挺秀的塔影,故被古代诗人誉为“江上芙蓉”。
沿中江塔下大路西行,便行走在了名闻遐迩的“十里长街”上。十里长街贴青弋江向东延伸,这里有碾出道道车辙的石板街面,有古色古香的商栈建筑。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沿街的店面不大,但由于是前店后坊的格局,所以很富纵深感。当年,这里老店代传,新店增设,市面繁荣,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聚于此处,其热闹之景象,是可想而知的。清咸丰年间,长街横遭兵灾,破坏殆尽,直到光绪期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形成米市后,长街才又复兴起来。这时的长街的店号中,著名的有胡开文笔墨店,张恒春药店、金隆兴菜馆、鼎泰酱园等。随着芜湖米市的形成,长街集中了“北连牛渚、历淮阳而达燕蓟”的商品,人们在这里进行贸易交往,常常是“肩摩毂出”,“审声落潮,至夜不休”。《芜湖县志》记载:“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又采布帛繦至而辐辏。”而今,十里长街一些久享盛誉的老店又挂起了金字招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在此建立。
古老的“十里长街”又焕发了青春。
(个竹 王善德)
〔民间文学〕传说中江塔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位行善积德的老渔民黄善人而建造的。
在东晋时期,江边的荒洲上居住着许多以打鱼为生的穷人,其中有个姓*渔民,原籍江西,是个捕鱼捉蟹的能手,熟知芜湖上下数十里江面上的险滩恶浪,回浪漩涡。若遇江上船只失事,他便划着小船赶去抢救,并且从不收取半文报酬。于是,这一带的人们都亲切地称颂他为“黄善人”。数十年过去,风浪在黄善人脸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也梳白了他的头发和胡子。他的四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他们便接替了父业,上船打鱼。他们同父亲一样,勤劳勇敢,每天捕鱼到天黑才返航。为了儿子们和来往船只的安全,黄善人在岸边竖起了一根木杆,晚上,挂上一盏灯笼,以便人们根据灯光辨认方向安全归来。后来,由黄善人发起,渔民们捐款建起了一座小灯塔。
黄善人去世后,儿孙们继承了他的遗志,天天轮流在塔内住宿,照管灯光,并随时驾舟去援救江上出事的船只。一千多年过去了,但黄善人故事至今却仍在民间传诵。
(张孝康 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