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王绩唐诗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野望》王绩唐诗全诗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拓展阅读

1、《十五夜月寄杜郎中》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十五夜月寄杜郎中》是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在:一作“落”。

作品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题为“十五夜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月,正是篇点题之笔。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月,又由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中有画”。明《画谱》中就有以这首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作品点评

直解》:难描难画。

训解》:落句有怀。

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者简介

建(768-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乐府。其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描写代宫廷生活。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集》、《》、《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维的名篇之一。此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

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维十七时的作品。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

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

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篇。这首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不同,这首抒情小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维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似乎更不着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维,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与孟浩然齐名,并称“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右丞集》。

3、《莲花坞》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莲花坞》是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了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前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后两句点出采莲人的生活乐趣,笔调轻松自然,语言平淡朴素。

作品原文

**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⑴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间低洼的地方,这里指停船的船坞。

⑵洲:水中陆地。多:经常。

⑶弄:戏弄,这里指撑。篙:撑船的器具,多用竹、木。

⑷畏湿:害怕打湿。红莲衣:红莲花颜色的衣服,指采莲女的衣服。

作品译文

江南女子每天去采莲,莲塘广阔,总是傍晚才回来。

撑篙的时候不要溅起水花,担心弄湿了红莲般的衣裙。

创作背景

这首约作于开元(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是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二首,是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作品鉴

这首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此时人已隐居田园,歌主要咏写山水田园之幽趣,带有闲适情味。这首中,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了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采莲去,洲长多暮归”。这两句写采莲少女的辛勤劳动,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前一个“日”为代词,后一个“日”是动词。第二句不可简单地把“洲长”和“暮归”当作因果关系,从而理解为,因为水路很长,所以多半到了晚上才能回来。这是不符合事理的,因为“洲长”莲必多,来回一趟,不须整天,“洲长”再现的是广阔的采莲环境,以及两岸的自然风光、小户人家,风土人情;“暮归”表明水面上,采莲船只早晚繁忙。因此“洲长多暮归”可解释为:一无际的荷塘里长着田田红莲,碧绿的叶子,粉红的花瓣;采莲姑娘们架着船儿来回忙碌,傍晚时刻船儿都满载而归——载着肥硕的莲实,载着姑娘们的欢声笑语,载着无限温馨。

**采莲劳作,天天早出晚归,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中的采莲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乐趣。“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对莲花的珍爱与怜惜,同时也表明他们热爱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中流淌的是人悠然的闲情逸致。

作品评价

吉林大学教授夏于:这首写出莲花坞采莲人的形态,一幅色彩鲜艳的采莲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察事物细腻,爱物之情真挚。末句只一“衣”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莲写活了。

作者简介

维,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与孟浩然齐名,并称“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右丞集》。

4、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翻译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赋动江关。

文解释: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震动了江关。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赋轰动了江关。

词语解释:

支离:流离。

羯胡:指安禄山。

⑴支离:流离。

⑵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⑶羯胡:指安禄山。

⑷庾信:南北朝人。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战乱中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沉,诚挚感人。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点击查看更多《野望》王绩唐诗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1731.html

热门阅读

  1. 温泉行原文赏析
  2. 公司宣传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演讲稿
  3. 《第一次登台演出》教学设计
  4. 最新秋季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范文
  5. 最热门的小年祝福语短信
  6. 关于长江黄河的诗句
  7. 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8. 2016年平安夜祝福语短信大全
  9. 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教案
  10. 赢在心态赢在创新主题演讲稿
  11. 农行柜员个人年终总结
  12. 下雨天想哭的说说
  13. 《迈好中学的第一步》主题班会教案
  14. 怀念母亲读后感00字
  15. 小学二年级日记200字范例
← 返回首页